国学 || 唐诗艺术⑽

(网图,侵删)

03 唐诗中的比兴手法②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比喻方法来作一个介绍:

明喻。所谓明喻,就是“甲像乙”“甲类乙”这样的一种关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以此来描写杨玉环的美貌。这个比喻非常直接,一看就明白。

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仆侬愁”。以“红花”“水流”比之“郎意”“妾愁”,这样的比喻,也很直截了当。

二.暗喻。所谓暗喻,即“甲是乙”的关系。比如敦煌曲子词中,“我是曲江池畔柳,这人折了那人攀。”这里的“我是曲江池畔柳”很明显就是“暗喻”,喻指“我就像那曲江的池畔柳一般”。

三.借喻。所谓借喻,是“乙代甲”的关系。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这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里,本体没有出现。把男女之间的恋情比作“春蚕”“蜡炬”,把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比作“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表现其忠贞不渝。这是一种借喻。

四.博喻。所谓博喻,就是用众多的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方面来提示本体的特别的一种比喻方法。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这么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么一大串的描写,就只在比喻一件事:琵琶女弹奏琵琶时发出的音响。这就是博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喻,叫“曲喻”。所谓“曲喻”,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分析李贺的诗时,给其下了一个定义:“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仅有一点是相似。作者紧紧抓住这点,而连带了其他方面。这就是“曲喻”。比如李贺诗《天上谣》中有一句:“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的云、地下的水,两者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只有“流动”的动态稍显一致。正因为都在“流动”,所以作者就把“水流动时的声音”推而及于天上的流云,认为它也会发出声响。这是典型的“曲喻”。

再比如,李贺诗《秦王饮酒》中有一句,“羲和敲日玻瓈声”。“太阳”、“玻璃”两者之间,也几无相似之处。可是两者之间有一点相近,都是“光明”的。于是作者就把“敲击玻璃时发出的声响”推而及于“羲和敲日”,认为那也会发现声响。这也是“曲喻”。

再来看晚唐李商隐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莺啼”和“泪”原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意境,仅仅只是因为人在哭泣的时候会落泪,使这两者有了交集。既然人哭泣时有泪,作者推而及“莺”,认为它的啼叫,恐怕也会落泪。这也是典型的“曲喻”。

关于比喻,大概也就这么几种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学 || 唐诗艺术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