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战将李如松

齐帆齐微课年度进阶营第227篇(字数3215),累计字数349800

万历20年,公元1592年。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极度内乱时期,军阀丰臣秀吉称雄后,不满足于在日本偏居一隅,于是就动了歪脑筋,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进了水,居然放出狂言:五年内,先攻朝鲜,再占大明。

真是难以想象,百年前,大明最兴盛之际,曾多方面援助日本,日本使团多次派员到明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技,明朝以无比包容的胸怀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

百年后,这位曾经的小兄弟却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吞并曾经的恩人。

但鬼子似乎总是忘记一个颠簸不破的道理: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那年,丰臣秀吉派出了手下最强的武装力量,共计15万人,由当时最负盛名的9位日本将军统领,比较知名的如小西行长。

当事后来看,所谓的最负盛名,在大明面前,实在是虚有其表。

不得不说,朝鲜因为实力有限,确实不堪一击,除了擅长水战的朝鲜将领李舜臣,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以及创造性的发明了当时最牛的战舰--龟船,击沉了几十艘日本战舰外,对战局未起到挽救的作用。

明朝此时坐不住了,当时的朝鲜作为大明的附属国,受明朝管理,现在小弟被欺负,而且鬼子明摆着的目的就是明朝,于是,万历皇帝决定出兵。

第一次派到朝鲜的明朝将领,是当时的辽东副总兵-也就是辽东军区副司令员祖承训。

这位仁兄确实没把鬼子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这些人就如同当年进入福建浙江的那些倭寇一样,一刀砍翻十几个,不在话下,于是,祖司令员只带了3000人就进入了朝鲜。

轻敌+兵少,祖承训战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万历皇帝似乎已经预料到了此战会败,在他眼中,此次只是试探而已,目的已经达到。

紧接着派去的将领,将会是鬼子的噩梦,这也是后期众多鬼子将领达成的共识。

因为,第二次进入朝鲜的将军,是当时的宣府总兵,李如松。

若干年后,经历过此次战争幸存下来的鬼子,梦中时常会喊着这个名字,然后醒来浑身大汗淋漓,没办法,吓出病来了。

如果说李如松大家没听过,那万历年间的明朝第一名将,李成梁,想必不会陌生,看姓会猜出来,没错,李如松是他儿子。

将门无虎子,这话只对了一半,李如松,很好的继承了他爹能打仗的特质,而且还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日后的战斗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经过整备军队,李如松于公元1592年12月末带队入朝,人数4万余人。

当时的鬼子人数15万,兵力对比悬殊,连当时的朝鲜大臣柳如龙,也当面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天军虽勇,恐怕也无济于事。

但李如松用事实告诉他,兵少,看在谁手里。

到达朝鲜的第一战,李如松没有动刀枪,而是派了当时的外交使臣沈惟敬告诉侵占朝鲜的那支最强的鬼子-小西行长,明朝此来,是封赏,只要退兵,即有赏赐。

鬼子当年是倭寇,只会抢东西,骨子里的东西,不会轻易丢掉。

于是,小西行长信以为真,派使者前来要钱。

却不知,这是李如松的计策,麻痹对方后,偷偷的进攻,打枪的不要。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李如松的部将李宁(与体操无关),没有明白李如松的真正意思,擅自做主将日本的使者一顿乱砍,死伤大半,结果,小西行长的军队立即摆出最强的防守状态,明军偷袭无望。

既然暗的不行,就明着打你,李如松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怕过。

嚣张跋扈,是李如松的特性,却不是他的弱点,狂而不燥,会审时度势,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在李如松到达朝鲜前,鬼子已经攻陷了平壤,李如松的第一战,就要把平壤夺回来,把鬼子赶回去。

万历21年,公元1593年的正月初八,入朝一个多礼拜的李如松,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当时平壤城内的日军约2万多人,李如松虽然有4万,但这是他的全部家当,自然不能和鬼子硬拼,因为这2万多人,只不过是鬼子总兵力的七分之一。

路漫漫而悠远兮,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很快,李如松完成了兵力部署。

左军指挥杨元,领1万人,功平壤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李如松的弟弟),领1万人,功平壤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领1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此为攻城的主力。

剩下的1万多人,李如松并没有放在后方疗养,而是有更大的作用,一会再说。

看上去,李如松的部署,并没有多高明,一个门一万人,跟敌人硬拼而已。

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事实上,李司令员早就准备了一份大礼给鬼子。

这份礼物叫火炮,明代统称为弗朗机,因为这种大炮,最早是外国人发明的,所以起了这个洋名儿。

伟大的中国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原本不怎么好用的弗朗机,改装创新,最终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热武器。

就在鬼子在城墙上严阵以待,准备抵抗明军的攻城部队时,他们没有看到杀声震天的呐喊和黑压压的人影,他们最先听到的,是震耳欲聋的响声,无数的火弹从天而降,城墙成为了一片片火海。

万炮齐鸣,血肉横飞,就是当时场景的最准确描述。

小西行长也不愧是鬼子的著名将领,此种情况,却也临危不乱,在他的想法中,大炮击发后,会有短暂的停顿,毕竟,那个时候的热武器,跟现在有天壤之别,能点着火,就不错了。借此短暂时机,整顿部队,重新防守,也不至于一败涂地的下场。

但鬼子天真了,李如松带来的大炮,真的是连发的,否则,这位仁兄,夸奖几千里,拉着这么多大铁疙瘩,不打过瘾,实在是对不起观众。

于是乎,在鬼子的犹豫间,第二轮、第三轮炮弹如期而至,小西行长绝望了。

炮轰过后,明军开始冲击城墙,毕竟,士兵爬上城头,才算攻城,大炮是不行的。

三路明军,向平壤各城门发起了进攻。

此时,没有了大炮的轰击,鬼子似乎缓过来了,开始了顽强的抵抗,明军一时也无可奈何,毕竟,就城池守卫战来说,攻城的一方,难度是守城的数倍。

李如松充分发挥狂人本色,身先士卒,挥舞大刀冲杀在前,甚至还攻入了城池的一个小门,险些被敌军围困,如此将领,士兵哪有不拼命的道理。

但李司令是不做亏本买卖的,眼看硬拼不合算,就命人拿出了压箱底的武器,超级大炮。

其实,这种大炮,就是现在所说的跑车,因为体型过于庞大,只得放到车上拉过来,看尺寸,就知道威力有多大。

李如松冲着炮兵喊道:为了胜利,开炮。

超级炮弹瞬间发射,平壤城墙被炸开了一道口子,数万明军蜂拥而入。

但有一个问题,鬼子的主力尚存,即便敌军涌入城内,鬼子各小队还是占据了城中的各制高点,收缩防线,对明军予以阻击,一时间,也无法全歼鬼子。

李如松就是李如松,迅速判断战场形势,运用最合理的手段取得胜利,从来就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

他命令人收集大量树枝和松木,大家明白了,火烤。

具体操作是,在敌人的据点周围铺满树枝松木,点燃后,明军围在四周等待,类似场景,可以参考现在的篝火晚会。

这一来,鬼子难受了,外面是大批士气正盛的明军,冲出去是找死。但守在据点,火焰的浓烟飘来,熏也要熏死。

于是,受不了的鬼子纷纷跃出据点,怎么死法,也比熏死,烧死强啊。

于是乎,各个据点的鬼子,仿佛是商量好了一样,纷纷狂叫着冲出来,这个狂叫并不代表着嚣张,而是被烧的,疼啊。

万余鬼子一起冲出来,战力是不容小觑的,眼看着要被鬼子冲破包围圈,此时,李如松没有布置攻城的那些士兵上场了,其中有4000人,引人注目。

他们有一个光荣的称号--戚家军。

这正是当年戚继光训练出的那支无敌于天下的铁军,在几十年前倭寇泛滥的时代,戚继光和戚家军,用实力让倭寇闻风丧胆,沿海一带经久平静。

虽然此时戚继光已不在人世,但戚家军的精神,却延续了下来,这是一批特殊的士兵,戚继光的血,在他们每个人的血脉中流淌,只要听说有倭寇,有鬼子,每个人的眼睛里,就放着光,吃人的光。

此刻,面对着嗷嗷叫欲拼命的鬼子,这支戚家军登场了,等待鬼子的,是惨烈的屠杀。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戚家军藏在后边已经多时,憋的两眼放光,看到鬼子,仿佛几天没吃肉的狼。鬼子呢,烟熏火燎,好容易突出重围,又再入狼群。

没有悬念的结果。

根据《李朝实录》《日本战史》等史料的记载,此次平壤守卫战,鬼子以完败告终,2万余人,阵亡1万5千人,主力被灭。

此消息传出,攻占朝鲜的各路日军,此刻,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逃跑。

李如松,如此可怕的对手,不玩了。

以上,就是根据众多史料中提取的那段让人回肠荡气的对日歼灭战,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在这次战斗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朝战将李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