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差距-方法-行动
我在原来咨询公司(美世咨询)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让各行各业的公司把他们内部的优秀人才列出来,大概占一家公司的10%以内,我们根据公司提供的这些人的信息,并对他们做测评,去研究这些人才有没有什么共性。
如果有的话,就可以把共性提炼成标准,让我们的客户都用这个标准去找人,就比较容易找到优秀人才了。
那么,最后找出了什么共性呢?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结果导向。
这些优秀人才,往往擅长逆向思考,总是瞄准目标然后倒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照着惯性行动之后坐等结果发生。
这一点,其实跟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所倡导的的逆向思考法不谋而合,可见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对于职业经理人有用,也是创业所需要的。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人,会发现常见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结果导向,这类人总是用“目标-差距-方法-行动”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过程导向的人,他们总是用“情绪-问题-观点-情绪”的思路来循环问题。
前者,比如我之前做咨询顾问,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说我要用1.5年的时间从咨询顾问到咨询经理.
然后分析下来,发现我的差距在于:没有带项目团队的能力,没有跟客户中高层沟通的能力,以及没有机会去训练这些能力。
方法是:第一,通过公司内部课程、观察老板等等方式来提升带团队和沟通的能力;第二,找到带领小型咨询项目的机会。
明确了方法之后,就行动了:我去申请了公司内部的相关培训课程,2个月内把相关课程学习完了;然后在老板跟客户中高层沟通之前,帮他做好背景资料;沟通的过程中,在内心默默思考自己会如何作答,然后把老板的答案记下来,每天做一次复盘对比学习;差不多半年的时候就申请带一个小的咨询项目,项目挺成功。最后,我在1年内就从咨询顾问升到咨询经理,而公司内部,这个时间平均是2.5年。
我在每个阶段都用“目标-差距-方法-行动”的方式,最终成为公司晋升最快的人。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后者的思维方式,“情绪-问题-观点-问题”。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有一阵子就掉入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的服务和学习模式做了些调整和优化后,被一些已经习惯了的老用户抱怨,我看到之后情绪非常差,每天都想着要解决抱怨问题,于是陷入了到底要不要继续调整的观点纠结,可是问题还是没解决,又出现了新问题,自己的焦虑情绪更重,观点和想法继续在心里打架,在此过程中公司停滞不前。
后来意识到这个状态不对,及时调整,抛开问题,重新去思考我们的服务目标、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给用户,然后找到差距,之后请教朋友关于服务标准化的方法,然后落地执行,公司才继续向前发展。
所以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一样的结果。而且这种“目标-差距-方法-行动”的思路,不仅仅适用于学习,几乎适用于任何事情。
我之前在帮很多企业解决管理问题的时候,跟企业CEO和高管做访谈,问的问题也是这样的思路,我会问他们:
1)未来3-5年的企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2)你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障碍/差距是什么;
3)你能想到有哪些方法来弥补这些差距;
4)接下来,我们的行动计划是怎样,有哪些资源可以用。
这4个问题探讨下来,基本上你对一家公司就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了。
好了,关于如何用“目标-差距-方法-行动”的方式,来制定未来的职业和学习规划,从而实现职业快速上升,我在课程最后一部分还会跟你分享,同时也会带给你一些真实的案例,对你一定是很好的参考。
我们这里,还是先回到定目标这件事。
2.如何明确学习目标
我们前面已经提过目标的重要性了,那么该如何明确你的学习目标呢?
很容易想到的是,学习目标当然要服从你的工作或职业目标,这是从长期目标着手来定学习目标,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应该有的方式。
比如,我想要出国念博士,必须参加x月的托福考试并拿到xx分,这就是一个学习目标服从发展目标的例子。
如果你只有一个大目标,但不知道怎么推导出学习目标,可以用重要性和稀缺性两个维度来筛选。
重要性是指,这项内容对于你工作的重要性;而缺失性指的是,你在这项内容上面的缺失程度。
我们应该针对那些重要、你又非常缺失的内容进行学习。
比如,你有一个长期目标是要从HR主管到HR经理,其中面试技巧很重要,但是你特别缺失,常常看人不准,那么就需要重点学习和提升,你的学习目标就是跟面试技巧相关的。
但是,有时候你除了长期大目标之外,可能需要在某个时间段解决某个小问题、达成某个小目标。
比如说,我1个月之后要给老板一份员工满意度调研报告,但这个事儿我没做过,我不会,所以我就有一个学习目标了。
当然,这个短期目标一般也是符合长期目标的,把这件事情做好,对于你作为HR来晋升,也是很有帮助的。
实际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辅相成。
长期来说,你想要做到某个位置,需要学习那些重要而缺失的能力。短期来说,在学习某项能力的过程中,你需要根据近期工作需要来安排学习,把学习并解决某个工作问题作为小目标,让内心对答案的渴求成为驱动自学的主要动力。长期来说,就能够很好地帮助长期目标实现。
好了,我说完了长期和短期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目的和目标是不一样的,目的更多是一种方向,而目标是需要具体和量化的。
比如说,我锻炼的目的是减肥,这是目的,那我的目标是一个月减3斤,这个是目标。
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你不能只说一个目的,你需要遵循SMART法则,这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
关于SMART,你可能早就知道了,所以我只是简单介绍一下:SMART是5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简称。
首先Specific,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模糊;
第二,Measureable,目标能够被量化和评价;
第三,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不要好高骛远;
第四点是Relevant,该目标与你的工作生活需要相关,不是独立存在的;
最后是Time Boun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我举个例子,在我们这2周的学习中,此前有位学员定的目标是:用14天,学会高效学习方法,并且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定出一个未来1年的学习计划,计划必须可以被执行和落地。
这就是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另外,他还用我讲的“目标-差距-方法-行动”法,把其他要素也写出来了,在这一小节的实践练习题中,你可以看到样例。
现在,跟着我的讲解,你不妨也想想看,在这14天的课程里面,你的目标是什么呢?你是不是还记得,我们开课的时候,你在群里定的目标?学完这一小节之后,你觉得自己的目标定得好吗?
当然,在你定目标之前,你可以再去回顾一下课程导入部分提到的收获。从下一章节开始,我们就会进入到学习方法的部分,每个部分配有书的阅读片段,帮你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学习《原则》之前,我会介绍一下这本书,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你接下来的学习。
3.《原则》的背景介绍
我们的阅读材料选自《原则》中的“生活原则”。整本书其实是三大部分,一是作者的历程,二是生活原则,三是工作原则,我们选择了其中的第二部分。
说说我对《原则》的理解,实际上,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知道自己的原则并调整,第二个层面是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我分别解释一下。
首先,知道自己的原则。
很多事情,你会发现局部来看都是对的,但整体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说,你今天看到别人去大理住了3个月民宿,哇,图片美得刷新了三观,觉得人生开心就好,开始按时下班、享受生活、学习做饭。
结果到了明天,看到另一个同学创业成功、财富自由、不用上班了,又觉得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努力赚钱,所以又开始拼命工作,还报了课程以填满业余时间。
但是到了后天呢,发现做公益的朋友特别受大家尊敬、帮了很多弱势群体,就觉得人活一世需要有情怀,所以又开始参与公益。
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样下去最后你不会开心、不会有事业而且情怀也没法实现,因为你每天做事的原则都不一样,你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在努力。
我自己在这一点上也深有感触,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想着要让更多用户了解我们,所以侧重免费内容,但后来发现收入没上去、公司资金压力很大,又开始专注收入,再过一阵子发现服务不够差异化,又扑到了服务上。
不停地调整,最终几个月下来,发现什么也没有做好,总是在往左走、往右走,就是没有往前走。如果打个比方,这就好像驴拉磨,看起来每一步都在前进,但实际上最终还在原地。
而且这个悲剧在于,旁人看得很清楚,你就是在原地拉磨,但你自己丝毫不知道,你觉得自己在不断前进。
之所以如此,其实就是因为你没有原则,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原则。
如果你的人生就是为了体验,你对健康、财富、爱情、自由等等需求都是佛系的,那你可以就这样下去。
但如果你的人生还有欲望、还有目标,就要用原则来控制你的方向,而不是随机做布朗运动。
其次,原则还体现在,要了解世界原则,也就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然后调整自己的原则。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律的、有它自己的原则。
举个例子说,其实时间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均等的,时间分几个类型,黄金时间适合做深度思考的事情,碎片时间适合做浅度阅读的事情,等等,你按照这个原则把时间重新分配一下,就发现效率高很多。
再举个例子来说,人的意志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需要借助环境来让自己做到一些事情,比如想要不看电视,就不要把电视机放在客厅甚至不要买电视机,等等。
其实,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也是类似的道理,就是掌握一些原则和模型,能够帮你解决大多数曾经遇到过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所以呢,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原则,然后在做事的过程中验证这个原则是否行得通,验证之后进行调整,调整之后再拿出来验证,这样自己就能不断进化和迭代。
达利欧说自己并不聪明,但迭代速度快,这跟我们熟悉的“复利”理论是一样的,我可能起点不高,但是我循环周期短,相当于我月息3%,别人年息3%,那我很快就超过去了。
总之来说,如果你只是想体验人生,那么你可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但如果你有欲望有目标,那么就需要原则。这个是我对《原则》这本书的理解,方便你定目标。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分享一下《原则》这本书的源起,以及对我们学习的启发。
达利欧其实很早就在践行并在公司内部分享原则,但他一直没有想过在桥水公司以外的地方去分享,因为他不想引起公众的注意,也不想显得自己那么自以为是。
实际上,如果你不是金融从业人士,那么在这本书之前,你很大可能性是不知道桥水基金的,尽管它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
但桥水的巨大成功和不透明,反而让外界媒体有了负面和扭曲的猜测,于是达利欧在2010年开始在桥水的网站上贴出这些原则,意外的是,这些原则被下载了超过300万次,他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谢信。
他非常感叹,因此在生活原则这个部分的一开始,以及他还花了很大一个章节,不断强调:要做个透明开放的人,把自己暴露给这个世界,能够降低沟通成本,并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跟他人交流,能够学到更多、进化更快。
所以,在学习中,分享自己的心得,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我也非常鼓励你,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跟你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以及自己的原则。
我们为你做好了分享卡片,都来自《原则》中的精华,你可以直接分享卡片。
一方面,这个分享当然能让更多人知道圈外,但更重要的是,我不会因为想要你分享,而把它做成一种学习打卡,那样没有太大意义,你应该在分享卡片的同时,说说自己在原则方面的感悟和心得,这样,你的分享将让自己变得更加透明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