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刘澜:高效能人士的学习方法

分享嘉宾:刘澜,正道领导力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唯一被哈佛商学院邀请参加年度领导力论坛的中国学者。

以下内容来自《领导力30讲》主理人刘澜老师9月27日晚上的直播,编辑整理时有删减:

                                                                    高考状元注定平庸

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找到我,说他们要做一期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的节目,希望能找一些高考状元来参加这个节目。节目组告诉我说,很难找到特别有成就的高考状元,于是,他们就找到了我,因为我是1988年四川省高考文科状元。

后来我没有参加这个节目,但是我写了一篇博文,题目叫做《高考状元注定平庸》,在文章里我谈到了为什么找不到有成就的高考状元。虽然我现在的认知和当年已经不同了,但在这个问题上,我的主要认识并没有改变。

那为什么高考状元注定平庸呢?因为学校教育教的很多东西只适用于学校考试,不适用于社会。英文里有一组词,school smart(学校里聪明)和street smart(大街上聪明),高考状元是在学校里很聪明,但到了社会上需要的是在大街上聪明,他们不擅长这个,所以注定平庸。

我上过两所大学,一个北大,一个哈佛,这两所学校教给我的最重要的认知就是——北大和哈佛不能教给你什么东西,注意,重点在“教”字上。

北大和哈佛都有很多毕业生,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有些默默无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最重要的不是这所学校教给了你什么,而是你学到了什么

从北大和哈佛出来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项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叫做“去学习”。注意:这个“去”是去掉的去,不是来去的去。

什么叫“去学习”呢?就是你身上已经有的一些习惯和东西,你要把它去掉。成年人的学习最难的一点就是“去学习”,尤其是去掉那些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教育带给你的危害。

为什么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发言权呢?刚才我说了,因为我是高考状元,我对学校教育比你们可能体会更深一些。

正如我在领导力课程里讲的,学校教育对领导力有三大危害:其一,学校教育鼓励个人成功,而非团队成功。在学校里实行的是个人成绩排名,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你这样一种心态——个人成功才叫成功。而到了组织里,到了社会上,你会发现,只有团队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其二,学校教育鼓励你给出答案,而不是找出问题。我在课程里也讲到,提问才是最重要的领导力,但在学校里并不教你怎么提问,而是教你怎么给出答案,而且是给出“标准答案”,然而在社会上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其三,学校教育鼓励补人之短,而不是用人之长。而用人之长恰恰是领导力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则。


                                                              学校教育危害了你的学习

接下来谈谈学校教育是怎么危害你的学习的:

第一,学校教育让我们在学习上寻求标准答案。

举个栗子,假设我问你: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是什么?你可能会想,是胡萝卜呢还是大棒呢?还是内在动机呢?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看情况!我们要看这个员工的情况,看你所在组织的情况,看此时地环境的情况等等。什么是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你受学校教育危害比较深,可能就会觉得这事必须得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脑子里拥有的知识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的地图,有的人脑子里的地图比较准确,有的人的地图不太准确。为了使我们脑子里的地图更准确、更好用,我们就需要学习,看看其他人有没有更好的地图。

而学校教育的危害在于,它让我们以为,有那么一张标准的地图在那里;而且,它不承认那只是一张地图,而是告诉你,世界就是那样的(捂脸)

第二,学校教育分科,把学习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

分科有什么危害?我们到了社会上,在工作中,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是不分科的,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但是,我们在学校里习得的学科导向的学习方式,到了工作上很难转化成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这是学校教育带来的第二个危害。

第三,分科导致的学习碎片化。

因为教育分科,所以你这门学科学一些碎片,那门学科学一些碎片,学了一堆零碎的知识点;然而很多学科背后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的底层思维模式,一个跨学科的思维模式支撑的,而你却偏偏没有学到。

即使是在同一个学科里面,譬如语文,从这个人这儿选一篇范文,那个人那儿选一篇范文,给了你一大堆碎片,但真正的好文章有哪几种模式?你没有学到。

第四,学校教育不鼓励我们从经验中学习。

譬如学校老师不会问你:这周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这就是从经验中学习。

学校教育鼓励我们从书本上学习,但是我们现在在社会上,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从经验中学习。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案例:某个刚毕业的职场新人,想转行从事新媒体,第一反应就是去买本讲如何做新媒体的书来看(晕),新媒体这么日新月异的行业,不去向行业里热火朝天活生生的大号们现学现卖,去读那些不知道多少年前出版的旧书干嘛呢。


                                                           行为→目标→心智模式的三环学习

那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来介绍一个“三环学习”方法。第一个层次“单环学习”,就是我要改变什么行为,在行为这个层面的学习;第二个层次“双环学习”,即在目标层次上的学习;最高层次的“三环学习”,是改变我的心智模式。

假设我们把人比作电脑,如果我们进行的是软件升级,譬如从2.0版本升级到3.0版本,这就是单环学习;如果我们能换个软件,譬如以前图片设计用美图秀秀,后来改用PS,这就是双环学习;而三环学习,是彻底换掉底层操作系统,譬如从android转换成ios。

举个栗子,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英特尔公司是电脑芯片巨头,但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英特尔都是内存行业的领军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开始进军内存行业,而且做得风生水起,使得英特尔在竞争中渐渐处于下风。

1984年整整一年,英特尔都在寻求解决之道,譬如有人提出“建立一个大工厂,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参与竞争”,注意,这就是单环学习,追求同一竞争维度上的改善改进。

当时英特尔的管理层觉得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于是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如果董事会把我们开除了,聘请了新的CEO,他会怎么做?回答是:停止生产内存,改为生产芯片。当英特尔的管理层提出“我们该不该生产内存”这个问题时,他们的思考就上升了一个维度,达到了“双环学习”的层次。

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英特尔坚持自己“电脑芯片”生产商这个身份定位,错过了“手机芯片”这个巨大的市场。这恰恰是因为,当年英特尔从内存生产商转变为芯片生产商的时候,没能再跃升一个维度,到达改变心智模式,即三环学习的层次。

如果达到三环学习的高度,具备改变心智模式的能力,就应该抱持这样一种认知或者共识: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战略方向也应该随之调整。通俗点说就是:很多时候对于我们的老业务,需要进行战略性的放弃。

英特尔是一家企业,一家企业要达成心智模式的改变挺难的,因为会涉及到很多很多人;但作为个人,在心智模式上进行学习,会相对容易很多。

以上是刘澜老师关于高效能学习方法的分享,感谢你的阅读,欢迎给我留言。祝国庆假期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刘澜:高效能人士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