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背,还真的不能怨社会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收录)

上午路过一家服装店,店门上张贴的一张大红纸引起了我的注意,看了上面的字忍不住的笑,这店主很逗比。

是呀,面对淘宝等电商,实体店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门前冷落鞍马稀,即便有几个进店的,多半也是eyeshopping来的,一件衣服试来试去,各种摆拍,然后果断走人。只剩下零乱的店家和那一颗碎了一地的玻璃心。

年前,遇到几个卖服装的大姐,站在马路牙子上,头拱在一起扎堆吐槽。胖大姐说,卖不动,瘦大姐喊,不开糊。原来,她们春节前进了一批中高档的大衣,本想赚上一笔。

谁知,大衣投放市场后,顾客却反应寥寥。以前那种进啥啥走俏,卖啥啥赚钱的黄金岁月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大姐们由衷地感叹,你别说大衣,现在就连针头线脑,网上都有卖的,谁还会去逛街买买买啊。

看来,网购已如洪水滔滔、势不可挡,俨然几家欢乐几家愁了。

像开头的那个店主转松地调侃几句“除了老婆啥都卖”倒也无伤大雅,至于骂马云也解决不了问题,店家还真得琢磨一下,这风向的问题哈。

看到这家即将关门的实体店,不由的想起了前不久发生的“店铺风波”。

几年前,某单位的几个大小头目认购了一条商业街的地下商铺,当时好像是做为一种福利吧。

从老大到老二,再到小三小四,他们悄悄地买了、囤了,赚了的时候,闷着头数钱,一言不发。这两年商铺不行了,他们开始闹腾,此事儿才逐渐浮出水面。

后来,大家才知道,因为某单位与一家地产商有业务合作关系,当时,地产老总是按照“批发价”给了某单位几套商铺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老板身边的几个人就内部消化掉了。

近几年,随着铺天盖地的淘宝网购潮的兴起,实体店日渐江河日下,当初“一铺在手,要啥都有”的风光不再,旺铺也多成了空铺。

这时,那些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才开始抱怨,有的说自己买了个假商铺的,买商铺的钱不如存银行里吃利息了;有的说,自己的商铺地角不好,不旺财,这几年的租金还不够还银行贷款的利息……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是那几个买了商铺的人的说法。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后知后觉者们的感受,感觉酸溜溜的,原来他们在搞特权,背着大伙吃了这么多哈!

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落的商铺”闹得沸沸扬扬。

最近,“商铺事件”再次发酵,有了升级版。原来,地产商想回购这些商铺,搞一个综合体开发项目。

本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儿,那些因商铺做买卖不赚钱、对外出租租金又少得可怜的人,正好可以乘机甩掉这个包袱,于是迫不及待地与地产商签了回购合同。

可还有一些人,觉得地产商给的回购价不理想,拒签!

他们的理由是,辣么好的铺子,竟然给了个白菜价,休想!我就是让铺子在手里闲着、烂了,也不能让他们拣了便宜!

对此,地产商也很精,打了一圈太极拳,你不好说话,我就不和你说,我专门找那些签了合同的人讲。

“我们也是为大家好,想尽快地回收了,一是给大家找个门路变现,二是我们的项目也急于开发。只是这些人的工作不好做,他们不签字我们也没办法!”

得,这些签了合同的马上结盟打联邦,专门去对付那些不签字的。

上门说劝不成,就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脉网,扒出来了谁是谁的好友,谁是谁的三姑二舅来,动员亲友团们一齐上阵……

随着事件的不断扩散升级,有人滤清了这事件的背后问题,说要扒一扒当初那些低价买了商铺的都是些什么人?

这些人通过互相串连也终于发现,当初他们购买的商铺非但地角不同,价位也不同,只要看看自家手里的货色,再比比自己付出的银两,也就换算出了自己在开发商眼中的斤量!

于是签了合同的又开始分化瓦解,有悄然引退的,有愤恨不平的,还有洋洋自得的!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大浪里套着小浪,小浪又推着大浪。有人说,这浪打浪的最后,恐怕也只有纪委出面才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点背,还真的不能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