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3)

今天二舅的高兴表现得不再含蓄。他太瘦的缘故,脸上的皱纹一直不少,今天显得尤多,每一道皱纹里,从头到尾都溢满了笑容。印象中二舅是个特别理智的人,话不说满,酒不喝多,今天竟贪起杯来,话也格外多,眼睛里不时现出隐隐的泪光——许是我敏感吧,许是我的泪光。这一桌,除了他的妻女,就是他的情同手足的姐姐和姐姐的孩子们。我知道他很想留下来,但表妹假期短不便在这耽搁,他只能返回。动身的时间一推再推,他一边走一边的嘱咐二姨替他住下来。

记不住确切的时间了,反正一定是不得不走了。二舅二舅妈表妹起身,二姨三姨我妹妹表弟和四个小朋友自然下楼相送。晚风习习,离人依依,目送车子消失在楼的拐角处,小朋友们便在沙堆上撒开了欢,我们也就在楼下逗留,赏人家窗下仍傲然怒放的野花,虽纤弱矮小却尽显风骨,看人家屋前继续努力攀爬的冬瓜,虽不甚硕大却玲珑诱人。这里是镇上的新村,住户除了动迁的居民,大多来自周边的乡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惯了,走到哪都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是一楼窗外,楼群间只要大一点的空地都被充分利用了,成片待收的大葱,挖了一半的地瓜,目之所及比比皆是,看上去似乎与住进楼房的生活不匹配,却很是让我喜欢和羡慕。

小伙伴沙堆玩耍的兴致渐弱,三姨提议说去夜市逛逛,大家一致响应。

出了小区,左转,是个缓坡,这段坡路曾经再熟悉不过了,它见证了我的初中生活,它陪伴了我三年日出日落,它和我一起经风历雨,只是如今街路两边林立的高楼和不甚兴隆的店铺都在无声的诉说它的变化。小朋友们的乐趣总是随时都在,一排排单调的台阶也能爬上跳下,笑声不断。三姨二姨脚步自是慢些,又路遇熟人,渐渐就掉队了。我和妹妹边照看小朋友边随口谈论着,有回忆,有当下,忽远忽近,却是难得的慢时光,难得的享受。转眼的功夫,就到了夜市,其实就是一条东西的路,当街有些卖蔬菜水果的地摊,还有几个卖油炸小吃的推车。放眼望去,除了土生土长的白菜萝卜豆角梨子大枣之类,以前罕见的身价不菲的芒果猕猴桃等精品水果也不在少数,大有占尽风头之势。人倒不少,来来往往,也算热闹。夜市的尽头是个小广场,人陡然多起来,三姨说,晚上这里有老年秧歌队表演,果然不远处看到了红红绿绿的衣裙。对这些我们自然不感兴趣,便穿过广场拾级而上,一抬头,似乎有了穿越的感觉。面前是一处修葺完好的烽火台,四周装饰着台阶和护栏,看着看着,曾经破旧的烽火台一点点模糊而又清晰的浮现在眼前。当年的黑山阻击战离这里不远,这一带曾经是一道防线,上初中时,我们不止一次抚摸过它的断壁残垣。它是这座小镇的勋章,是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的纪念,所以小镇再怎样改造变迁,它都会在,我想是这样的。这里记忆中离我的初中不远,表弟说,下去就是学校了。我和妹妹三姨在这里照了些相,小朋友们绕着烽火台洒下一地的欢声笑语。天色渐暗,夜幕低垂,我急于看看母校,便喊停了小朋友,一行人浩浩荡荡离开了烽火台。表侄女现就读于这所初中,表弟要她带路,我自信满满的说能找到。下了烽火台,是一条小路,路边昔日的平房早被楼房取代了,我定定神,有了一点感觉,尽管30年了不走这条路,但我真的有了感觉,我兴奋的说,路的尽头左转就是学校。我说对了。我的大脑快速的搜寻有关学校的记忆,大门,自行车棚,三排教室,操场,白杨……可转过来发现,它们都不在了,陌生而气派的校门,长长的校名,整齐的教学楼,宁静的校园。但我还是有进去看看的冲动,可惜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门卫。来的匆匆,如果有昔日同窗姐妹今日学校老师相伴或许便可以了吧。下次吧。小朋友们在门口有些无聊,却不得不耐着性子等我一顿拍照留念,他们怎知我的心情,或许等他们大了,再回到自己曾经苦读的地方,方能理解他们的长辈那一刻的心情吧。天越发的暗了,我在心里默默作别,喊上小朋友们往回走了。原路返回,找到二姨三姨回家。快到家的时候,同窗姐妹回了微信,聪明的她一下子猜到了我回来了,我也自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约好几分钟后见——巧得很,她正在小姑子家,与三姨家一路之隔。一个拥抱,彼此便回到了学生时代。她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微胖些,但比起上学时的那个瘦子,我更喜欢现在这个微胖的。生活是把刀,却绕她而过。眼角处不明显的几道细纹写满的都是幸福和典雅。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乡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