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造神,造完神以后紧接着就是毁神。
最近网络上火了一位流浪汉,因其不凡的谈吐和学识的渊博而迅速走红,在网络及短视频平台刮起了一阵“流浪汉大师”风。
这位大师叫沈巍。在流浪以前他是上海徐汇区审计局的一名公务员
沈先生能够熟读《左传》《尚书》等经典并且为人低调谦虚,他曾经说:“我知道我火了,但是热度总会下去的。”面对着专门从成都过来看他的粉丝,他也能及其冷静的说道:“你要真的喜欢我,我说句不好听的你别不高兴,等我热度下去了,你再来找我。”
其实在篓子看来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大力宣传的事情,但是最近这件事情却朝着奇怪的方向演变了。
滑稽的一幕/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短视频平台上,只要发关于他的视频点赞和播放量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一大批短视频创作者靠着他而走红。其实在现场拍这位大师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短视频创作者,还有一些盲从者,他们并不在乎沈先生嘴里的金句,对沈先生为他们推荐的书籍也并不感兴趣。
他们只是想蹭热度。
说实话,当我看到一群人拿起手机对着他拍照,拍视频并且大喊:“讲讲哲学吧!大师!”的时候,我真是觉得又可气又可笑——讲哲学?你确定你们是去听哲学的?
郭德纲曾经说:“我在台上可以是一个相声演员,可以和观众互动,但是如果我走在马路上,你冲我喊一句,郭德纲讲个相声吧!我绝对不会理你,这是个尊重的问题。”
我请问那些在现场的那些“哲学和古典文学爱好者”们,你们尊重他了么?
对于这件事情我也是憋了好几天,本不打算评论,但篓子又确实是一个不吐不快的人,实在忍不住,于是就此事发表几点我的看法。
一、大师的走红在于反差
其实,“大师”嘴里的金句以及人生哲学,随便问一个读过书的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都能讲上几句,但是沈先生却火了,原因就在于他的流浪汉身份。
人们并不是对哲学感兴趣,更不是对《左传》或者《尚书》等书籍感兴趣,人们只是对他的流浪汉身份感兴趣,流浪汉和学识渊博,看起来这两者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偏偏在沈先生身上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人们的兴趣点在这里。
这个道理其实就跟“保安考上北大研究生”或者“北大研究生”去养猪一样,是反差让公众起了兴趣,仅此而已。
另一个原因在于:装X
不远万里的找到沈先生,拍了一百张照片,挑出一张来P了一百次,发了朋友圈和抖音,配上一段肥猪流的伤感文字,然后心满意足。招招手让周围的人附耳过来告诉他们:“我不一样了,我现在和大师一样,向往着诗和远方。”
人们之所以把沈先生捧在天上,无非是借他的遭遇来原谅自己的失败,表达一下自己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即使他们可能一年到头都没有摸过一本书。
无知+愚蠢
沈先生让我想起了大概十年前的犀利哥,也是一位流浪汉,因其犀利的造型而走红,走红以后各路商家对他大力包装,给他安上了各种“经理”的头衔,犀利哥不堪其扰最终再次流浪,不知所终。
如今的沈巍似乎有了和犀利哥一样的命运,各路主播和路人已经将其的生活习惯打破,紧接着估计就是商家的包装。何苦呢?让大师安安静静的读书捡垃圾流浪不好吗?
君既无心于世,繁华于君何加焉?!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请不要过分打搅
你管人家怎么生活呢,你今天的砖搬了吗?
沈先生走红后,各路网红便开始编故事,强行给了他一个悲惨的生活背景,什么女儿病亡,受到打击,离婚了啥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自己的流量。
真实的情况是,沈根本就没有结过婚,何来的那么多催泪的悲情?人家本人也说了:“从小就喜欢捡垃圾。”
但是人们不愿意相信啊,人们更愿意相信煽情的版本,于是他们强行的让大师死了一个女儿,然后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时不时拿出纸巾擦一擦眼泪,擤一擤鼻涕,说一句:“多可怜的人,但是他却那么努力,活的那么通透。”
这不是有病吗?
看到那么多人围在大师周围,高喊着让其讲讲哲学的场面,我突然想起四个字
乌合之众
我想问,沈先生做错了什么,要和你们划分在同一个阵营?
他又是做错了什么,要被你们关在笼子里当动物参观?沈先生和和气气的跟你们讲话,你们却把他当动物,这是人干的事?
当初因为沈先生“不正常”而将他赶出去的单位领导和那些举着手机的乌合之众一样,都是无知。
人们对于无知的东西都会感到恐慌,随之而来的是两种表现:要么捧到天上,要么踩在脚下。
真正的垃圾是那些排着队来拍视频的,在一次次的0点赞的抖音中,沈先生让他们看到了火的希望,沈先生成为他们一夜爆红的铺路石。
谁还会去在乎曾经的沈先生的垃圾袋中的《左传》?
沈先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流浪+读书。这本应该是人家的私人生活。可是现在他却是想流浪而不能流浪,欲读书而不能读书——每天光应付那些乐衷于附庸风雅的人都应付不过来了。
三、与其捧别人,不如自己好好提升自己
就像我说的,一个人一个人的活法,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不容易,我们明天该搬砖还是要搬砖,该恰饭还是要恰饭,该柴米油盐还是要柴米油盐。
诚然,书并不会挑着人跟,但是人却可以挑着书读。无论你是干什么工作的都会有时间读几页书的,问题就在于你做不做。
看看毛主席的卧室,李敖曾说中国只有两个人通读了《二十四史》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我李敖。
你难道比毛主席还要忙?
不过是在打麻将逛街和看书之间选择了打麻将而已,反正会有沈先生这样的人来为你做素材。
所以,当下次遇到满腹经纶的人时,先不要着急的把他捧成大师,兴许不是人家读的书多,而是你读的书少呢?
沈先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读书,真的能让一个人改变。
也不必再说什么“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种反智的言论了。
看下那些拿着相机拍的网红和主播,你问他们什么是《左传》?你问他们谁是袁行霈,谁是朱东润?谁是王力?
难道就因为他们想红,就把无数皓首穷经了一辈子的老先生们都打成“小丑”,只为了突出沈先生?
大师永远是大师,蠢货如不自知则永远是蠢货。
自从一位朋友劝我写文章要注意表述以后,我已经很少在文章中用到“蠢货”这个词了,但是看到那些围观的人,我觉得没有什么词比这两个字更贴切。
放过沈先生,让人家安安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读书吧。
救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