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地名邮戳1——江苏启东少直

为了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中国有不少地名以烈士命名,以便让烈士的英魂镌刻在祖国大地上。体现在邮戳上就是烈士地名邮戳。


少直邮戳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少直邮政支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少直镇人民街29号,邮政编码:226232 ,联系电话:0513-68522855。

1948年4月,人民为了怀念王少直烈士,经党组织同意,就把锦富乡改名为少直乡。1956年,少直地区的原锦屏、建设、庆丰、锦直、联富、锦富等小乡合并,仍命名为少直乡。1958年,更名为少直公社。政社分设时,复名少直乡。2000年,少直乡、聚阳乡合并,成立少直镇。2008年,少直镇并入南阳镇。

目前原少直地区还有一所以王少直烈士命名的少直小学。该小学坐落于启东市日新河镇,始建于1923年春,原名为私立日新河初级小学。解放后,为纪念在日新河战斗牺牲的王少直烈士,更名为启东县少直乡中心小学。2008年区域调整改名为启东市少直小学,迄今已有94年历史。


少直小学


王少直烈士(1917-1943.12.29)

王少直(1917—1943),又名王观因、王景欧,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城桥镇一个书香门第,排行第六。祖父王蓉清(春荣)是崇明师范学校校长,曾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思想比较进步,对崇明早期革命活动作过贡献。自从蒋介石执政后,就居家不出。他的父亲王主玉,曾在山东胶济铁路青岛段当科员,染上抽鸦片恶习,所得工资全部花掉,全家生活来源主要靠祖父薪金收入。王少直在少年时期,生活可称优裕。1929年祖父去世,1932年,当中学教师的母亲又病故,家庭断绝了主要经济来源,他的生活只得依靠兄嫂。他先在上海震旦大学附属高中部读书,不久随兄嫂去南京读书。抗战爆发时,兄嫂去重庆,他重回家乡,受尽失学与生活之苦。

1938年3月,崇明县城沦陷。王少直与表哥孙永乐、沙克毅一起逃难到上海。在沪期间,他有充裕时间阅读《论持久战》《解放》《团结》《月报周刊》等革命书刊。他白天读书,晚上和表兄们一起议论国家大事,学习革命理论,受到很大的启发。日军在崇明到处奸淫、烧杀、掳掠的侵略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生活,激起了王少直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他毅然于同年秋末随同孙永乐、沙克毅一起离开上海,来到海启,利用亲戚关系,在海门县五区务本乡沙家仓,创办勤业堂小学。晚上办夜校,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积极参加当地群众斗争。1939年10月,勤业堂小学因孙永乐染上疟疾回上海休养而停办。王少直寄居在亲戚家,埋头读书,力求把自己的一般性认识提高到有系统的理论认识。

1942年9月,王少直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由于他工作有能力且为人正直,不久被提拔为海东区财粮股股长。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海东区财粮分局主任。

1943年4月,日伪“清乡”开始,海东区的大小集镇基本上被日伪军占领。在“清乡”与反“清乡”斗争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王少直带领工作人员,紧紧依靠区乡党政领导和民兵群众,穿插在敌伪据点之间,征粮征税,坚持不懈。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直到胜利完成任务。同年,征收夏季爱国公粮时,他不畏艰险,和无畏乡负责财经工作的同志,插到富安镇日伪据点附近。他亲自带粮串、带秤下乡,白天领导群众“跑反”,同时结合进行夏征动员,使群众自觉缴纳爱国公粮,并第一次把夏征工作深入发展到据点内。经过7天的突击征收,顺利地完成了全乡的夏征任务。征收的一部分代金,随即解送区里,保证了区队的给养;征收的粮草,保管在可靠的群众家里。

王少直十分重视财经队伍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进行短期学习,亲自讲课,以提高大家的政策和业务水平。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每到转移宿营地时,总是吃苦在前,背着钞票和金条,有时还背两支枪走。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对于在群众家里吃饭这类生活小事也毫不马虎,坚持执行吃饭付钱的规定。大家对他很尊敬,称他是一位没有官架子、带头遵守群众纪律的好主任。

1943年12月28日深夜,东南警卫团二连来到富荫乡韩友伦、朱尚贤两家宅上,准备在日新河据点附近打伏击。王少直跟团首长住在一起。不料第二天凌晨,由于坏人告密,受到来自大闸口、海复镇、川流港、利民镇、南阳村、曹家镇、日新河等据点日伪军九路包围。在参谋长坚定沉着、机智灵活的指挥下,全连分两路从东宅沟由王少直等同志架好的“台桥”上冲了出去,杀出一条血路,终于突出重围。在这一次反分进合击的突围战斗中,身负巨款、艰难突围的王少直不幸中弹,光荣牺牲。

你可能感兴趣的:(烈士地名邮戳1——江苏启东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