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城邦的终结
1、雅典
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斯巴达开始向所有城邦推行他们的“寡头政治”。
雅典被迫允许逃亡他国的反民主派人士回国,在斯巴达的支持下,反民主派上台,雅典便进入了“三十僭主”的时代,又称为暴君时代,统治者是克里提阿,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克里提阿是亲斯巴达反民主派的狂热分子,他担心自己的“三十僭主”又会像之前的“400人会议”、“5000人会议”一样,没过几个月就夭折,便决定消灭所有民主派人,一时之间血流成河。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十僭主”中的一员公开反对克里提阿,但是却被处以死刑,国内的公民纷纷看清了这个统治者的面目。 曾经逃亡底比斯的色拉西布洛斯,抓住时机,率领他的追随者南下雅典。一开始只有不到一百人,但距离雅典越来越近的时候,人数开始不断增加,最后发展为数千人的规模。 克里提阿怕了,赶紧找斯巴达帮忙,结果斯巴达只是率兵来逛一圈就回去了,并不想管雅典的家务事,果不其然,克里提阿被推翻,三十僭主垮台,而这距离他们上位不过半年。
回到了民主政体的雅典,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还是在不停的参与战争,果然是需要运动会才能停战的希腊人。但是雅典没有核心的领导人,也没有稳定的政策,打仗都比较随心所欲,今天加入斯巴达的战队,明天就可能反斯巴达。死伤越来越多,国库越来越空虚,税负越来越高,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进入恶性循环。
国内矛盾升级,但总要找一个出口释放,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原因是他给青年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克里提阿(暴政)和阿基比亚德(背叛雅典,投靠斯巴达)。
不过,雅典仍可以算作是希腊人的学校。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的学院开张了,传说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学习了20年,其后,他在雅典郊外的吕克昂开办了一所学校。
2、斯巴达
公元前404年到371年的33年,希腊世界处于斯巴达的霸权时代。
斯巴达将伯罗奔尼斯战争中获得大量金钱供奉在神庙,变成一辈子的存款,只因他们信奉简朴刚毅,对金钱没有渴望。在这种不爱钱的领导带领下,希腊似乎又回到了雅典崛起之前的时代,各城邦纷争不断,经济往来甚少……
斯巴达也有人曾想过要改变,比如二个国王之一的帕萨尼亚斯家族的继任者,他想改变宪法。但另一个国王为了自己能坐上王位,讨好5个监察官,成为了监察官制度的强力支持者,帕萨尼亚斯失败了,流亡至其他地区。
可能是因为经济越来越差,穷人越来越穷,斯巴达甚至整个希腊进入了佣兵时代,而这,都始于斯巴达。除了之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波斯资助斯巴达之外,在斯巴达霸权时期,曾经出钱的那个波斯人决定造反自己当国王,他再次与斯巴达联络。 斯巴达同意了他的派兵邀请,在希腊全境征召了一万多士兵,变成了波斯的雇佣军,结果反叛者很快就被国王的支持者刺杀了。希腊士兵只能撤退,但遭到了波斯的反击,最后在一个雅典人的领导下,好歹有5000士兵成功撤退,回到了斯巴达。
波斯国王本来是追求稳定的,并不想再与希腊为敌,但斯巴达的行为激怒了他,于是开始反击,没想到第一战战败了。 为了打倒斯巴达,波斯通过金钱运作,离间希腊内部,有几个城邦组成了联盟,决定挑战斯巴达,斯巴达国王只能被迫从波斯撤军,留海军驻守,但被波斯的海军(希腊的雇佣军)打败。无奈之下,斯巴达与波斯签订了协议,规定爱琴海东岸归波斯,西岸归斯巴达。爱琴海东岸,经过了90多年,终于又落入了波斯人的手中,而斯巴达也成为了一个无法守护住希腊领土的霸主。
3、底比斯
在斯巴达向波斯挑衅失败后,底比斯渐渐崛起。 其实底比斯人早就对斯巴达恨之入骨,就是因为斯巴达非得要在他们地盘上搞寡头政治。两个有军事才能的人顺应民意,发动政变上位,并进行军制改革,专门发明一套针对斯巴达的战法,一切准备就绪后,从公元前375年开始,发动对抗斯巴达的战争。
不过,底比斯并不是孤军奋战,也有其他人看不惯斯巴达,便与他一道组成联军共6000人,斯巴达也率领了同盟组成的军队,总1万人,但其中只有700斯巴达勇士,可见斯巴达真的是人丁凋零。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底比斯多次战胜斯巴达,希腊世界也于371年进入底比斯统治时代。 没想到天妒英才,后来的战役中,底比斯的两个统治者纷纷战死,仅9年的时间,底比斯霸权时代终结,希腊又陷入群雄混战的时代。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也是说希腊语的国家,但方言味比较重,而且之前又比较弱小,奥林匹克运动会都不邀请他,曾经还作为波斯的附属国存在,直到第二次希波战争波斯战败后,才得以独立。直到公元前359年,23岁的腓力二世登上了王位,马其顿才开始崛起。
1、腓力
腓力其实并不是王位继承人,他是国王的弟弟,曾经在底比斯与马其顿交好时,被送去做“人质”。 不过,底比斯没有把他当人质,给了很好的待遇。不仅不愁吃穿,还可以“查探敌情”——了解希腊各城邦、向底比斯学习军制改革。
腓力回国后,王兄死了,但当时是继承制,王兄的孩子应该当选国王,由于王子年龄太小,腓力就成了摄政王。但是,腓力怎么可能会满足于此,于是用政治手段,排除异己,自己上位,上位后还改了继承制,只有服众的人才能当选。
此时的希腊已经穷途末路。雅典日渐衰落,斯巴达在和底比斯战斗失败后便一蹶不振,似乎本土也已经没有多少斯巴达勇士了,而底比斯在与斯巴达最后一次的战争中,看似是赢了,但是也永远的失去了它最后一位优秀的军事家、统治者。雇佣兵在希腊兴起。常年动乱,不利于发展经济,很多人只想挣钱,便愿意当雇佣兵。这时的家国概念就低于赚钱信念,谁给的钱多打谁。
腓力二世针对希腊各城邦的军事力量、结合底比斯军事崛起的经验,独创自己的阵法,又大量招兵,但他不希望本土也变成雇佣兵状态,希望自己的子民能够团结起来,拿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于是开始招募农民兵。
但是,农民毕竟也是穷,一穷二白的人怎么可能安安心心的打仗呢,他就开始搞经济,一方面,不断侵占其他地区,把抢来的土地,都分给农民;另一方面,瞄准色雷斯的矿,将当地的雅典人赶走,自己当矿老板,增加收入后不断扩军。农民看到实实在在自家的土地,就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勤勤恳恳种地,言听计从地打仗。
此时,希腊各城邦正在因为德尔斐的神庙问题大打出手。神庙不仅供奉希腊诸神,有很多国家,把国库也设在这里,所有人一致认为谁都不敢在神的面前偷窃。而后,德尔斐附近的人打算在德尔斐的土地上种庄稼,而且还真的发生了偷窃的事情,以底比斯为首的人公开谴责德尔斐人并决定开始守护神殿,还得到了波斯的财力支持,德尔斐那边也赶紧找来了斯巴达人,两队开始PK。 战争陆陆续续打了很多年,实在打累了,就找马其顿来当守护神殿的大使,而后,希腊内反对马其顿的呼声日渐升高,战争一触即发……
公元前338年夏天,马其顿军3万步兵、2000骑兵,和希腊城邦国家联军、3万希腊人加上5000佣兵对阵,联军溃败,马其顿一统希腊,成为霸主。 腓力二世对雅典异常宽容,释放了所有战俘,也没对雅典采取什么处罚。但是对底比斯等其他国家则不同,所有的实力人物处以死刑,家属都卖为奴,而且派军队驻扎。对斯巴达则没有任何安排,也许认为人丁凋零的斯巴达不足为惧。
公元前338年秋天,腓力在科林斯召开会议,除了斯巴达之外,所有城邦都派了代表。在会上宣布成立希腊联邦军队,总指挥是腓力二世,不允许在内部开战,也不允许去别的国家当佣兵,所有人开放海域、发展经济,有争议问题可通过最高法院解决。而做这些事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征服波斯。
成为霸主后的腓力回到马其顿,和老婆离婚又再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为了和前妻的母国搞好关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该国的国王,即前妻的弟弟,也就是外甥女嫁给了舅舅...而后在女儿的婚礼上被刺杀了,壮年之际匆匆下台。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登台,即亚历山大三世。
2、亚历山大
腓力被刺杀后,马其顿面临选国王的局面,这时腓力时代的一个重臣公开支持亚历山大,之后一票子人追随,于是20岁的亚历山大成功当上了马其顿的国王,并且在科林斯召开的希腊所有城邦的会议上,大家也承认了他作为联军的总指挥的身份。
亚历山大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接受教育,在他13-16岁时候,接受列奥尼达的“斯巴达式教育”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成长;另一件事是征战,最后死于征战的途中。
他在上任后的第二年开始率领希腊联军东征。 先是把爱琴海东岸原来希腊的领土从波斯的手里解放,接着一路攻占了埃及、夺得波斯的各地区,波斯之王大流士三世与亚历山大对战几次,都以逃跑而告终。亚历山大一路追到底,最后把波斯包括大流士三世在内的所有“余孽”都铲除干净了。
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还觉得不够,一路向东,打到印度,印度投降。当之无愧的百战百胜! 当他还想继续征战的时候,手下的人不想干了,于是,他一路探险,想找到印度河的入海口以及里海确认是河还是海。真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宝宝。
他还改编了军队,毕竟征战十年,有些本来就不年轻的人,现在更老了,便让他们提前退休回到了马其顿,并从马其顿和波斯招募更年轻的人从军。
32岁那一年,他其实还想西征,但是还没出发就病倒了,很快就死了。亚历山大似乎自己也没想到能死的这么早,当下属问他继任者是谁的时候,他只来得及说,更优秀的人,便去世了。而这也使得之后的世界在罗马崛起之前,都是处于战乱中,而亚历山大建立的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马其顿王国也在他死后分崩离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