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没有做好准备,请不要阅览此文。
在中国,但凡讲现实的电影,其生存的土壤贫瘠的如同阿拉善荒漠。
有这么一部电影,低成本、制作粗糙,无明星,全片山东话、导演还是在读书的学生。却获得了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
曾经被王家卫称赞为“非常可贵”,并且与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异曲同工。
这部电影,叫《喜丧》。
看过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电影里找到现实的影子。
灰蒙蒙的色调,黑乎乎的房间,看似不经意的拍摄手法恰好与你心中的现实重合。事情发生在山东枣庄的一个村庄里,一个黄泥土房里住着一个86岁的老太太林郭氏。
平时老太太一个人住在农村老宅,一个人听广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做活。不能说是安逸,更多的是孤独。
孩子?
林郭氏是有孩子的。老太太35岁守寡,那时候她最小的孩子只有9个月大,一手拉起了四子二女共6个孩子。为了生活她种地、挑粪、讨饭...能活下去的手段都用了。终于把孩子拉扯大了。
每天晚上都在菩萨面前祈祷:“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现在最小的孩子也已经娶妻生子还有了孙子。6个孩子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城镇,一大家子只有老太太住在老房子里。
突然有天老太太中风摔倒了,脑神经损伤自己生活不利索了。
可是儿女们忙,还都叫穷。
大家一合计,打算给老太太送到敬老院去,只为了逃避赡养的义务。
老太太是不想去的,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想,宁愿死在自己家里也不要死在养老院。
但是尽管老太太不愿意,几个孩子也硬是把敬老院的定金交了。
甚至拿出隔壁孤独老死的疯子大娘来吓自己的母亲。说隔壁大娘死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身上都长了蛆了。
老太太最终答应了。可是这时候敬老院传来消息,床铺不够用,必须要等到那边死一个空出位置才能搬进去。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老太太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是她这时候还不知道,这是一条让她尊严尽失的路。
她先是搬到了老二家去。
老二家的孩子都外出打工了,只有几个孙子孙女在家里让老两口帮忙带,听说老太太要去他们家,老二家媳妇不乐意了:家里孩子那么多,再来个老人,怎么养?
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老太太去了老三家里。
老三家的媳妇是这个小县城的“城里人”,看不起这种乡下老婆子。明里暗里都在嫌她脏,老太太吃饭用过的碗随便拿水冲一冲,自己用过的碗是洗了又洗。老太太用过的手巾,拿夹子夹到一边。
三儿子把一切看在眼里,但是什么都没说。
剧情发展到这里,第一次发生了温馨的一幕。
三儿子的女儿给奶奶洗头。孙女告诉她很想去外面打工,但是父母不同意,老人和孙女聊天提出多去外面看看。孙女听了老人的话,离家出走。
三媳妇把责任归咎于老人,让老人跪倒在地。
这时老太太每天每天晚上的祈祷变成了“菩萨保佑俺平平安安,平平安安。”
没办法,最后老太太去了小女儿家里,小女儿孝顺,给她洗澡给擦屁股,陪她聊天。本以为一切可以安定下来了。这时候女儿家的孙子跑长途出车祸了,家里鸡飞狗跳。
老人,成了负担。这时候,有了本篇最绝望的发问:
娘,你想死吧?
老太太最后又去了老二家,这时候老人得了笑病,没钱医治,经常半夜发笑。
所以把老人搬到牛棚边上的石头房里。吃饭的时候送来一碗饭。
最后老太太问了一句:儿子,敬老院有信了吗?
最后,敬老院终于有了床位。
第二天早上,老人早早起床。梳梳头发洗了脸,看着全家福,对着那个被亲生儿子破碎的观音像,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我儿平平安安”后喝下耗子药,倒在黑暗的牛棚之中。
她这个为了自己孩子付出一辈子的老人,认为她的归处不是敬老院,是“死亡”。
你觉得冷吗?
剧中老太太被诬陷偷钱,老太太为了不给家里造成困扰,承认自己拿了钱。从叠了好几层的手绢里拿出了50元钱。
为了给老太太治病,孩子几个就在老太太的面前为了谁拿多少钱吵的不可开交。
几个儿子媳妇女儿都在潜台词告诉老太太,去死了,死了就不拖累人了。
老太太死了,丧礼变成了一个讽刺的喜丧。搭起了戏台,唱起了歌,请来了乐队,挑起了舞。
老太太的遗像,就在下面静静的看着。
老太太去世不久后,二儿子的媳妇摔倒了...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切将重复上演。
这是一个虚拟的故事,却真实的让人想哭,一群未经培训的老人演出了你我想哭的剧情。
在很多地方,解决养老的一个方式竟然是干掉老人,可怕。
王小波曾说:
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
老人自杀成潮,老无所依仿佛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喜丧原本是无疾而终寿终就寝的表达,在这里变成了老了不给孩子造成负担,选择自杀是为喜丧。
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