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定义
- 罗斯(H.J.Rose):神话是幼稚的想象力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探索的结果。
- 柯克(G.S Kirk):神话既是动听的故事,又是涉及一般生活,尤其是社会中的生活的富有启示意义的寓言。
- 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真正的神话是公共节日的宗教仪式模仿舞的简要记述,大多数情况下此等舞仪已用图画形式在寺庙墙壁、花瓶、印玺、盆碗、镜、箱、盾牌、帷幕等类物体上予以记载。这些图解或口头记述成为部落、民族或城市宗教组织结构的最高权威或宪法。
- 高尔基: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况中的反映。
- 总结: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的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神话的功能
- 神话的解释功能
- 神话的教育功能
- 神话的政治功能
希腊神话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是古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对于希腊人而言,他们的遗产不是民主,而是神话。换句话说,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与希腊文明的历史以及某些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它催生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与思维模式,是西方语源、象征、隐喻及宇宙观的基本参考和架构。
希腊神话与原始崇拜
- 原始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个发展阶段。
- 原始宗教是人类宗教发展史上的最初形式,主要存在于尚不具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之中。
- 我们认为原始宗教的发展应该经历了原始信仰、原始崇拜与与集约宗教三个阶段。
- 在原始信仰阶段,散漫不规的泛灵信奉无所不在,神与人的观念双双均在朦胧的游离之中,无形的阴影制约着有形的人类。
原始崇拜
进入原始崇拜,原始信仰的社会化倾向压倒一切,祭祀成为“地方社会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每一个部落只有一个宗教信仰的系统而不许意见分歧”。与此相应,以往的不实在不具体的神与人的观念变得清晰可辩,烙上社会印记的神祇得到信仰社群的普遍认同,祭祀仪式趋于归一与复杂,以巫作为代表的沟通人神关系的专业僧众集团应运而生,用于进行宗教活动的寺庙虽然还未普遍出现,但祭祀场所已经基本固定。
原始崇拜
- 自然崇拜
- 天象崇拜
- 山川崇拜
- 土地崇拜
- 生物崇拜
- 灵魂崇拜
- 图腾崇拜
- 祖先崇拜
- 鬼魂崇拜
希腊神话三大源头/出处:
- 两部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 古希腊悲喜剧集
- 赫西俄德(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工作与时日》和《神谱》
上帝对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的惩罚
双方被逐出伊甸园。男人要终身耕耘土地,从辛劳中获得食物。女人要爱她的丈夫、服从丈夫的管理,忍受分娩的痛苦。
《第二性》波伏娃
这就是为什么女人有双重的、骗人的面孔:她是男人所召唤的一切,又是他达不到的一切。她是慈善的自然和人类之间明智的中介;她是未被制服的自然对付一切智慧的诱惑。她在肉体上体现从善到恶一切精神价值及其反面;她是行动的实质和妨碍行动的东西,是男人对世界的掌握和他的失败;这样,她处于男人对他的存在的一切思索。他能给予这存在的一切表达的源头;然而,她千方百计要他离开自身,让他沉没到静默和死亡中。他期待她不仅是女仆和妻子,也是他的观众和法官,她在她的存在中确定他;但她用无动于衷、嘲弄和讥笑否认他。他在她身上投射他的所愿、所惧、所爱、所恨。如果很难对此说点什么。只不过她是非本质事物的世界上的一切;她是整个他者。作为他者,她也不同于自身,不同于对她的期待。作为一切,她从来不是她应该成为的这个;她是永恒的欺骗,是存在的欺骗本身,这存在的欺骗本身,这存在永远不能完成、也不能与全体生存者和解。
对比三大创世神话(女娲,普罗米修斯,上帝)之间的异同
相同:
- 造人的材料均来自大地的泥土,表明造人神话与大地母神神话之间的天然联系,表明人类对土地、大地的依恋和依赖,表明人类自古有之的浓厚的乡土家园情结
- 造人神话中,人都是神化的人,人都是伟大的神亲自依据神的模样创造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类的人本主义伟大情怀,即人是神的创造物,人的诞生得到神的祝福和庇佑,即人天生具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另一方面,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无形中笼罩在神巨大的阴影中,反映出宿命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区别:
- 表面上看三个创世神话存在着东西方女神造人和男神造人的差异,但是很显然这是时代不同的必然差异,女娲造人神话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女神地位至高无上的时代,而后两者则出现在人类进入父权社会以后,女神降格而男神取代女神成为至高无上的主神,但是可以推论得知各民族神话都存在着规律性的演化特点,即女神造人神话逐渐为男神造人神话所取代
- (圣经神话和潘多拉魔盒神话)表明女性诞生的最初就丧失了独立的主体地位,以非独立非主体的男性附庸的身份的存在,这表明了父权社会限制和制服女性的欲望和意志。
补充:女性祸水说的起源:潘多拉魔盒神话
历史影响:
非常深远,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广泛流传将各种灾难归因于女人的说法,甚至于希腊灭国也是因为女性(特洛伊战争爆发:美丽的海伦),同时它也是女性受歧视而得不到与男性同等地位的主导原因。
思想实质:
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情结,憎恶女性同时又畏惧女性的父权体制下的复杂又矛盾的心理状态。
The purpose of the story of Zeus and Europa
To the Greek mythology
- A minor one in the whole world of Greek mythology.
- Playing a linking role into the stories of many other central Greek mythological figures.
- It is also another example of the love that Zeus had for beautiful mortal women and the lengths that he would go to satisfy his desires.
To the human society - The symbol of the spread of advanced civilization
- Extension of new land
- The beginning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The moon - The name Europa was given to one of Jupiter's 16 original moons.
Medea
Themes of the play: Revenge, Power, and Greed
- Medea as Woman, the feminine both as loval wife and nurturing mother
- Medea as Other, the barbarian sorceress and intruder from an uncivilized land
- Medea as Hero, honor-obsessed, intent upon action and reputation and fearing laughter by peers
- Medea as Athenian, defining herself publicly and using the language and rhetoric of the law court and assembly
- 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男女地位不平等,美狄亚遭到婚姻不幸/无情抛弃的不幸无处申诉的女性形象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欧里庇得斯是一个关注妇女低下地位的作者。“唉,在一切有理智、有天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妇女是最不幸的。少女时,我们便憧憬能遇见称心的夫君,结婚后更能和爱人长相厮守。我们总是把珍贵的爱情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从不理会即将降临的灾难和困苦。”
对于荷马史诗的评价
雪莱:荷马史诗在表现真理、和谐、持续的宏伟形象和令人满意的完整性的方面,此人(荷马)的功力胜过莎士比亚。
H.G.Rose(当代文学评论家):荷马史诗在一切方面为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学的发展,定设了一个合宜的方向。
对前两个评价的注解和总结:
1.荷马以讲故事的方式,走向试图逐步和渐次昭示真理的途径。
2.在西方文学发明发展的早期,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智慧的结晶。
荷马生活的年代:公元前835年左右
证据:希罗多德写作《历史》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435年左右,据此推算荷马在世时间大约是公元前835年前后。
伊利亚特Iliad英雄体史诗
阿喀琉斯生死观:
1.在奔赴特洛伊战场之前,母亲海神忒提斯预言了儿子阿喀琉斯两种选择相应的命运
(1)年纪轻轻战死沙场,成为希腊名垂青史的英雄
(2)不去参加特洛伊战争,无忧无虑的度过一生,拥有享不尽的权势和财富,福寿绵长,儿孙绕膝,寿终正寝
他毅然选择了前者,表现出了英雄渴望建功立业,追求不朽英名的豪情壮志。
2.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到冥界访求先知提瑞西阿斯的灵魂,询问自己未来的命运,他遇到了阿喀琉斯的鬼魂,阿喀琉斯的鬼魂对奥德修斯说:“我宁愿在人间当奴隶,也不愿意在阴间当鬼王。”表明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3.前后两种生命观看似自相矛盾,然而又是合情合理的、对立而又统一的,他表达了古希腊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同时又勇于面对命运的挑战,绝不退缩的万丈豪情。
荷马史诗中希腊人的人生观 / 对比阿喀琉斯Achilles和赫克托尔 / 简述荷马所推崇的希腊人生观
1.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相反他们有责任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2.阿喀琉斯为身后功名不惧牺牲,表现了人性的张扬,无所畏惧的建功立业的渴望,人类固然在命运女神面前是软弱的,但英雄没有因此而退缩不前,明知命运的可怕却知难而上。
3.相比之下,赫克托尔的人性光辉更胜于阿喀琉斯,因为他为自己所热爱的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而战,肩负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业,因而他的牺牲精神和英勇不屈的斗志更令人同情与敬重。
欧力庇得斯《特洛伊妇女》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
这部悲剧写了特洛伊亡国的惨像:特洛伊王后赫卡柏的女儿波利克赛娜被希腊人在阿喀琉斯的坟前杀死,成为陪伴阿喀琉斯亡魂的新娘;赫克托尔年幼的儿子阿皮亚纳克斯被希腊人由城墙上扔下摔死,斩草除根。这部悲剧是对被侵略者表达最大同情的古代杰作。
这部作品影射了雅典以侵略者的姿态对盟邦采取高压政策,强迫中立的城邦加入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米洛斯不愿意参加,雅典便于公元前416年攻陷这个小岛,把成年男子进行杀戮,把所有妇孺卖为奴隶。诗人痛恨米洛斯战役的残酷,次年演出特洛伊妇女,映射米洛斯的屠杀,谴责侵略,维护正义。
“特洛伊亡国的惨像”和“《特洛伊妇女》主题思想”出处原文(不是课堂笔记,仅供参考):
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部分是在内战期间写成,因此诗人所反映的是雅典政治、经济危机中的思想意识。这次战争自公元前431年断断续续打到公元前404年。战争初期,雅典是以侵略者的姿态出现的。诗人谴责侵略,维护正义。当时雅典对待盟邦采取高压政策,甚至强迫中立的城邦加入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米洛斯不愿意加入,雅典便于公元前 416年攻陷这个小岛,把成年男子尽行杀戮,把所有妇孺卖为奴隶。诗人痛恨米洛斯战役的残酷,在次年演出《特洛伊妇女》,写特洛伊亡国的惨象:特洛伊王后赫卡柏的女儿波吕克塞娜被希腊人杀来祭阿基琉斯。赫卡柏劝她的儿媳、特洛伊主帅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罗玛克去给阿基琉斯的儿子皮罗斯作妾,以便把赫克托尔的小儿子阿提阿那克斯抚养成人,日后好恢复特洛伊的王权,而这孩子却被希腊人由城墙上扔下摔死。当日的观众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在影射米洛斯的屠杀。这部悲剧是对被侵略者表示最大同情的古代杰作。
欧里佩德斯的《特洛伊妇女》进行了哪些哲学思辨:
95到97行,开篇通过波塞冬之口,说了这样一席话:“凡间的人真是愚昧,他们攻略城市,给神庙和坟墓——死人的圣所,种下荒凉,日后自己收获毁灭。”
612到613行,赫卡柏:“我看到众神的所作所为,他们抬举一文不值的人,消灭了高贵者。”这是对众神天理表示质疑,对命运不公表示控诉。
668页,赫卡柏:“我有什么你就接受什么,凡间有一种人真是愚蠢,他们以为自己的幸运是牢靠的,一味地开心,其实时运女神性情像个狂人,时而跳向这个人,时而跳向那个人,没有一个人总交好运,永远不变。”诗人借赫卡柏之口,对时运发表感叹,强调一切都是在运动变化的。
652页,赫卡柏:“啊,你把宝座安放在大地上,又是大地的依托,宙斯啊,你到底是什么,我弄不清楚,无论你是自然的规律,还是人类的理智,我都崇拜你,因为你把凡间的一切,循着无声的轨道,引向正义。”这句话本身代表了希腊哲学的发展,同时这里面也表明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奥德赛》:
共12000多行,篇幅24卷,诗人把奥德修斯的10年海上历险,用倒叙的手法放在他临到家前40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这10年惊心动魄的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与课堂的可能略有出入)
对《奥德赛》的评价:
《奥德赛》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杰作,它成为由中世纪传奇逐渐演化为近代流浪汉小说的先驱。
《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的关系:奥德赛与伊利亚特有时间上的层叠关系,主要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历尽艰辛,最终回归家园的故事。
《奥德赛》情节曲折,气势恢宏,想象瑰奇,是一部反映文明与野蛮,人性与神性的伟大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马克思称其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奥德赛》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1到4卷,写的是忒勒马克斯,去普洛斯和斯巴达打听父亲的消息。
第二部分是5到13卷,讲的是奥德修斯的经历,直到他回到依萨塔,但一直没有公开表明身份。
第三部分是14到24卷,写的是父子相认和一系列的“发现”以及击杀求婚者。
感谢彭db、李jh、杜l、王xh、曲wx、韩zx、蒙cy的帮助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