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说到礼乐,就不能不提孔子他老人的偶像,礼乐制度的缔造者,被尊为“元圣”的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封邑为周,爵号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忠厚仁爱,政治与军事才能卓越,深受周武王的信赖。他辅助周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然而,周朝新建三年,周武王就驾崩了,周公转而辅助年幼的周成王,负起摄政当国的大任。

其时周朝根基未稳,商朝残余势力联合东夷部族,发起大规模叛乱。周公举兵东征,三年灭国五十,彻底清扫了商朝残余势力,并把原先困于一隅的“小邦周”,开拓成东至海、南至淮河,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

东征平乱后,周公在洛邑建都,把众多王族以及功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周公又制定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四大制度,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与国邦、伦理与政治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现代的国家概念。

在四大制度中,礼乐制度奠定了周朝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周公通过规范礼乐的使用,划分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并把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化,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各种具有差异性的社会关系,各自遵行相应的礼规,从而构建出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礼乐制度让周朝迅速恢复秩序,蓬勃发展起来,并影响了往后数千年的历史,被孔子认为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孔子创立儒学,一生所致力追求“仁”,其实就是希望让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恢复礼乐制度,回归到周公治理时那样,和平有序、繁荣富庶。

周公执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便还政于成王,并无留恋权位。

周公一生可谓圣德典范,他的贤能事迹,至今仍有流传,譬如周公吐哺、周公之礼、周公之梦(注:《周公解梦》乃是后人假名伪作)等。

史书评价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人而不仁。】——一个人倘若没有仁爱之心。

仁:此处解作仁爱之心。

“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是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七种理念所组成的道德体系,其终极形态为“大同世界”,即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不过孔子也明白,理想与现实终究是有差距的。故而在大多数时候,他所说的“仁”,是降阶使用的,是指个人品德修养的状态,可简单理解为仁爱之心,即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心态,能够遵行礼法,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向往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

然而,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一心只为私欲,只求自己及亲属过得富足快活,面对他人的贫穷疾苦无动于衷,他们不接受教化,没有道德追求,对建设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毫无兴趣。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仁之人,也就是缺乏仁爱之心的人。

【如礼何。】—礼仪有什么用呢?

礼:此处解作礼仪制度,即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礼的意义在于化解争斗,使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和谐共处,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以打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

孔子与周公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所制定的礼,是有所差异的。

周公时期是奴隶制社会,而且正处于混乱的王朝更替阶段,须雷厉风行的大治,故而周公制定的礼,是偏向于差异,主要用来划分出不同的社会阶层,让不同阶层的人严格遵行相应礼规,以消除不必要的冲突,使社会有序运行,迅速安定下来。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故而孔子制定的礼,会更文明温和一些,偏向于个人品德指引,以求人人和谐共处,友爱互助,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但是礼这回事,尤其是孔子制定的礼,偏于软弱,只有用心去遵行才会起应有的作用。不仁之人无意遵行礼规,不受教化,礼就失去了意义。

【如乐何。】——一雅乐有什么用呢?

乐:此处解作雅乐制度,即规定不同地位的人可使用音乐的……的制度。

《乐记》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意思是说,音乐乃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其中能够顺应人心,与社会伦理相通的优美旋律,称之为乐。

古人认为,乐能调和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使之感情和平,萌生善心,又能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而雅乐制度,则是把用乐升华成了一种待遇,通过规范演奏曲目、乐队数量以及乐器使用,划分出不同社会阶层的雅乐使用权利。譬如说,天子用八佾之舞,能演奏《大雅》、《颂》等曲目;诸侯就只能用六佾之舞,只可演奏《小雅》的曲目;卿大夫用四佾之舞,只可演奏《小雅》的部分曲目……

简单地说,所谓礼乐,就是用礼划分社会阶层,使社会有序运行,用乐消除阶层之间的不满情绪,使社会更和谐。

那么,面对不遵礼乐、不受教化的不仁之人,该怎么处理?孔子没有进一步的说法,只是在感慨,如礼何?如乐何?

孔子集周礼之大成所创立的儒学,善于教化,用仁政治国,但面对强恶势力时,却是失之于温和软弱,故而不被战乱时期的春秋列国所采用。直至汉武帝时期,儒学融合了崇尚中央集权的强硬法家思想,形成了以法为骨以儒为肉的新模式,才真正大兴了起来。(本章与《论语斩件3.8 子夏问曰》配合阅读,将更有助于理解。)

不过,儒学也从此走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王霸之路,很多理念渐渐偏离孔子的原意。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说:“当一个人失去仁爱之心,礼仪如何能对他进行教化?当一个人失去仁爱之心,雅乐又如何能对他进行感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