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悲伤有种情节

我觉得中国人的骨子里有点喜欢悲伤的东西。

我们喜欢的四大名著里,红楼梦,水浒传等等都有非常经典的悲情的情节与结局,而我们依旧乐此不疲地阅读与传颂,为故事中的人物牵肠挂肚。

又比如我们喜欢的名角明星里也有许多悲伤的影子,比如抑郁的张国荣,去世的梅艳芳,个个绝代倾城,却英年早逝,又美,又悲。但我们仍然不会忘记纪念他们,反反复复地看他们的作品,在一种缅怀的悲伤情绪里沉浸。

再来就是那些耳机里的流行情歌了,动不动就是《愧疚》《我难过》这种令人心碎的词语,往往讲述也是恋人之间各种纠葛情绪。高晓松都吐槽过以前唱情歌是说爱情多美好,如今人们更喜欢的是心碎,爱死去活来那种感觉,这也说明我门确实喜欢悲。

以前学语文,里面有一种写法叫乐中写哀,主要是利用喜与悲的冲突来创造一种情绪,创造一种美感,一种接近于真实世界人心理状态下的美感。

我们很多时候便会不由自主地迷恋上这种悲伤的感觉,但其实想想,

这或许是我们在追求一种特别的美感,

一种特别的,跟别人不一样的美感。

这种悲伤情节,这种对特殊美感的追求,会从一种对悲伤的情绪的注意力,慢慢演化成不同的,对各种悲伤元素的欣赏。

它会从只是感觉到,慢慢变成看得到,听得到,理解的到。像星巴克的品牌印记一样,在你生活里出现。

从而形成一种令人们迷恋的“悲伤”情节。

比如你会爱上《流星花园》里忧郁的男子花泽类,因为你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忧伤感。觉得他和普通嘻嘻哈哈的男生不一样。

又比如,你看《剪刀手爱德华》,被主人公所打动,你会爱上一个充满悲情角色的人物,哪怕他让你觉得可惜。

因为迷恋悲伤,你追逐瞬间就消逝的烟花,感受那种稍纵即逝的无奈。

因为迷恋悲伤,你感叹青春的过往,在回忆里思绪万千。

当悲伤呈现的面越多,我们似乎就容易被各式各样的悲伤给打动,给吸引。悲伤像是一个不怎么去的国家,但它的环境,呈现出来的氛围总令我们一部分人向往。

我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么一则答案,它是针对于“为什么人喜欢听悲伤的歌”做的一个回答。

我认为来自网友的答案,或许能够多少解释一点“为什么人们有悲伤情节”这个问题:

数据证明,在听悲伤的音乐(小调,悲伤叙事的歌词等)时候,人们确实能体会到悲伤,但是体会到的悲伤的程度(felt emotion),比歌曲所要传递的悲伤(perceived emotion)程度要弱。

而其他感知到的情绪则超越悲伤感。根据大规模数据,在听悲伤音乐时候的感知情绪 按照强度(概率)排列,依次是

怀旧情绪(Nostalgia, 美好的旧时光)

安宁/安全感(peacefulness)

柔情/温和(Tenderness)

悲伤(Sadness)

崇敬(Wonder)

超脱(Transcendence)。

单从这一段话的解释来看,你是找得到一些认同感的。

比如我听悲伤的歌曲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好听和安宁,往往在我写作的时候我就会选择这样的歌曲来让我进入状态,但我不会觉得他悲伤。

从一个悲伤的歌曲中,人们并不只是获得悲伤的东西,它能够有安宁,有平静,有其他的情绪反馈。

那么,其实有可能我们在许多悲伤的事物里,所得到而收获的也不只是悲伤。对于悲伤的迷恋,或许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认识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自己,并感受生活方方面面的一次契机。

悲伤不只是悲的,它也是美的,是真实的。

所谓的悲伤情节,或许关乎一个人如何学会珍惜,关于如何理解生活里的那些寂静。

悲伤情节,是打开我们情绪上细腻部分的开关。

而拥有悲伤情节的人,或许就因为这种额外的同理心,而比别人看到的世界多了一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对悲伤有种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