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俄罗斯套娃-《小姨多鹤》观后感

  今天的人,也只有在文学作品和相关的影视中,才能看到多事之秋那些不那么平凡的事和人了。今天也有人因为提不上副教授而跳楼,因买不了房子而焦虑。和《小姨多鹤》中多鹤的遭遇相比,那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人们面对更“客观”的困难,往往有着自己不知道的抗压能力,和打不死的小强没什么区别。而选择放弃,除了自身确实一些懦弱外,很大程度不承认困难的“客观性”,认为有某种不公。

  这又是一部严歌苓小说拍的剧,她总喜欢从对个体的描写,来揭开历史的、社会的、和人性的某种规律或事实。《小姨多鹤》里,民族间的,侵略者的野蛮和被侵略者的复仇情绪,家庭和血缘,同情、善良与维护自身地位的抗争,传宗接代的观念和对社会舆论的恐惧…

        总之,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私和同情可以解释清楚的,严歌苓用文字逼迫你去思考,去追问。你看第一遍是一个故事,看第二遍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它一定会变得更深刻。

  两颗原子弹丢在长崎和广岛,苏联红军也大举进兵东北,烧杀奸淫,发泄着对法西斯的报复。严歌苓原著小说中提到,为了尊严,来不及撤离的日本人甚至整村整村地自杀,惨不忍睹。剧里的交代中,多鹤是在逃难的过程中,被土匪掠去,放在麻袋里,在集市上贩卖。土匪以为她死了,给了张俭父母一块大洋,让他们拖去埋了。

        路上,他们发现多鹤还有一口气,于是抬回家救了她。此后两口子合计,自家儿媳因躲避鬼子奸淫,坠崖流产,无法再生。这日本女人说不定还能帮助传宗接代。

  媳妇小环不能生育,老两口一直在给独子张啰纳妾。小环当然不乐意,担心自己地位不保。她也暗合了老两口的心思,毕竟一个无根弃女,还是日本人,将来还不是她要怎样就怎样。

        她让丈夫张俭发了重誓只爱她一个人,得到承诺后,她去劝说多鹤,并且讲了自己失去生育能力的那段恐怖经历。

  得救的多鹤本就不知如何报答张家的救命之恩,又听了小环被日本兵逼落悬崖的经历,报恩带赎罪,立刻就答应了替张家生子。

  张俭这个人是个憨憨的手艺人,和媳妇的感情也不错。家里突然来了位日本姑娘,爹娘还打算让这姑娘跟他生孩子,这让他很有压力。

      哥哥抗日牺牲,媳妇又因日本兵失去了生育能力,他家反倒救了日本女人,还要他与这女人生孩子。这在那个年代得承受多大压力啊?

      张俭的内心冲突,直接导致了两次近乎疯狂的非理性行为。一次是多鹤尚未完全苏醒时,他偷偷把多鹤背到了冰冻的河面上,可就在他打算把多鹤推入冰窟窿时,他失去了勇气。

      虽是日本人,但那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还是一个18岁的女孩。杀人,不是所有人都能下得了手的。

      第二次,多鹤给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他心中的恶魔再次控制了他,他故意把多鹤带到偏僻之地丢弃了。张俭母亲知道后痛不欲生,她那时已经把多鹤当做了自己的女儿了,因为疾病,她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可她无法接受儿子如此残忍的举动,非要儿子把多鹤找回来不可。

  多鹤衣着单薄,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寻找回家的路。穿上从死人身上扒下的棉衣和狗皮帽,逃生路上被迫下过煤矿,险些遭到非礼。

      最后被张俭母亲找到的那一幕,泪崩了。张母和多鹤两个人都已经没有气力了,她们在冰面上爬着,一个厘米,一个厘米地爬着,当张母的手够到多鹤的手时,她晕了过去。多鹤回来后,张俭的母亲也到了人生的大限。她对儿子和小环的后事交代都与多鹤有关,以她的阅历,她知道多鹤接下来会有多难。

  严歌苓在写什么?敌对民族间的普通百姓,他们如何相处?该记住什么都记住了,伤害是不能忘的,但伤害背后的逻辑也不能不思考。

        那么多抗日雷剧不仅没有让人们记住该记住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催眠了思考。思考不同于洗脑,严歌苓用它她的文字,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引导力极强的文字,帮你洞见故事背后的人性和社会逻辑。

  《小姨多鹤》里,多鹤此时已经不能叫多鹤,只能叫“二环”;她是一位真真切切的母亲,但孩子们不能叫她妈妈,甚至不能知道她是妈妈,儿女们叫她小姨,小环的妹妹;就连她喜欢的饭团和生鱼片也遭到了歧视;出了张家门,她更惨了,她连话都不行,成了一个“会说话的哑巴”。

  她自己上工地干活,还要急吼吼地回家给孩子喂奶。他给张家生了三个孩子,和张俭培养起来的感情还需要通过幽会得到释放。

  就这样,小环还是会寻死觅活的。毕竟让出自己男人的身体已是极大的痛苦,何况再让出心呢?

        可多鹤越是忍让,就越能得到男人的怜悯,怜悯是爱情化学反应里的催化剂。滴水穿石的韧性正是多鹤性格的写照。

  小环也是善良的女人,可越是对孩子们和自己的关系焦虑,就越是适得其反。真诚是真的无敌,母性是无私的,基因层面就注定了这一点。想想小环也真的不易,心里藏了那么多事,实在是够苦的。

  这部剧我还没看完,匆匆写下这些感想,恐怕和看到“全景”后,会有相当大的变化。严歌苓的东西,总需要一层一层地去体会。就像俄罗斯套娃,每打开一层套娃,都会有惊喜。而最内层通常都是人性,就是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说的混沌。

注:配图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开俄罗斯套娃-《小姨多鹤》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