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南京(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诗中的南朝既南朝梁(502年~55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鸡鸣寺做为南朝南朝第一寺自然和南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香火一直旺盛不衰,自古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南朝时期与栖霞寺、定山寺齐名,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南梁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曾四次“舍身”于此,并在寺院内颁布《断酒肉文》,为佛教素食肇始,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今南京)时就居于此;南唐时易名净居寺,后改圆寂寺;宋朝时改为法宝寺。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扩大规模,并御题“鸡鸣寺”。鸡鸣寺之名虽然有点俗,但却因梁武帝和杜牧的诗,还有春天时烂漫的樱花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据说在此求姻缘也是很灵的,我已过了追求浪漫的年纪,自然不喜香烟缭绕的殿堂,只关注佛寺的建筑本身。

鸡鸣寺山门位于鸡鸣寺路左侧石级上,山门正中书写“古鸡鸣寺”四个金字,步入山门,左为施食台(志公台)。施食台前为弥勒殿,其上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楼,殿内供奉着两尊由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和观音镏金铜坐像,并新塑了观音应身像三十二尊,供奉于殿内。

大雄宝殿之东为凭虚阁遗址,西为塔院。塔院内全部采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艺,青石铺设地面,药师佛塔为1990年重新建造,观音楼左侧为豁蒙楼,楼甚轩敞。豁蒙楼东即为景阳楼,楼上有对联一副云:“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这副对联包含着关于鸡笼山、台城、玄武湖、同泰寺和胭脂古井等遗迹的故事。这两座名楼为供人凭栏远眺之处,今已分别辟为茶座和素餐馆,一面临窗。

虽然无礼佛之缘,但却有品素食之愿。进入景阳楼,临窗而坐,任凉风拂去尘世的燥热,看古城墙外玄武湖柳绿波清,望钟山氤氲在厚重的云层下,品味着形神皆似的素食,内心禅意渐生,顿悟在这繁华闹市中延续了千百年的鸡鸣寺香火旺盛的本源:戒肉却取其行,仿其味,唯自慰也!

吃完素食,离开鸡鸣寺,登上明城墙,眺望黄墙红棱黛瓦的鸡鸣寺,才发觉它是那么的醒目,远处鳞次栉比的现代的高楼大厦和那仍旧厚重的云只是它的背景而已。

南京明城墙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北有后湖为屏、西纳石城入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3千米,现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千米,围合面积逾230平方千米,为世界历史之最。

六百多年的风雨让镌刻着工匠姓名的城砖不再完整,但城墙仍旧坚固如初。墙内墙外的人和事在不断的更迭,历史也一直在延续,今天走在城墙上的我们终究也会成为历史。

一路走一路感慨着,竟然偶遇了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此刻,新娘把明城墙、鸡鸣寺和无数的高楼当成了背景,而我则把她定格在了我的镜头里,因为那抹艳丽的红让经历了六百多年血雨腥风的古城墙有了活力,让我从脚下坑坑洼洼的城砖中寻到了未来和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慢游南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