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武志红心理学系列《愿你拥有被照亮的生命》

《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越爱越孤独》


圈圈:

神奇,看心理学的书感受跌宕起伏


圈圈:

从费解的理论看懂了身边很多现象,有种大快朵颐的感觉


圈圈:

好久没这种求知若渴  甘之如饴  爱不释卷的感觉了




成为你自己是人终究一生追求的状态和目标。

[if !supportLists]1. [endif]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到对方身上。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了,所以“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我们执着在那个意志上。

[if !supportLists]3. [endif]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这是因为,我们多数时候看似爱别人,其实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对一个人付出越多就越在乎他。其实在乎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if !supportLists]4. [endif]我们根本的动力是成为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多伟大多美好的别人的意志或强加给你的东西,你都多少有些抗拒,因为你没有主动要  主动想。很多生命体验只有我们主动参与才会感觉是在做自己,才会备感快乐。(所以父母对孩子不要包办太多)

[if !supportLists]5. [endif]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相应的,存在注意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你就没活过。

[if !supportLists]6. [endif]作为一个人,体验和感觉就证明着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存在。所以,一个感觉丰沛的人,一个体验丰沛的人,是存在过的。要有丰沛的感觉和体验,就要勇于投入生活的洪流,就要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这样,你才能有丰沛的感觉和体验,你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相反,假若你一直是被人作选择,你就没有存在过。所以,在《1984》中,掌握着主人公生死大权的奥勃良对被掌握者说:“你不存在!”所以,一个总被父母安排一切的孩子说,他觉得好像自己没有活着,他甚至走路时都感受不到自己的双脚,于是经常摔跤。存在与不存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命题,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命题。但很多时候,因为选择了还要负责,这很沉重,所以我们主动不想存在。

[if !supportLists]7. [endif]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满隐秘的投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描绘说,自我实现者的一个人格特征是,一方面疾恶如仇,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又无比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大。

我们应切记一点,真正的强者绝对不是那些从不怕疼而且总是无情地嘲笑别人柔弱的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一方面坚强,另一方面又非常温和、非常富有包容性的。

我们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不断与别人玩投射与认同的游戏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影响并改变别人,也被别人影响并改变。有时候,这个过程进行得如此隐秘,以致我们很难发觉。

[if !supportLists]8. [endif]其实,我们最惧怕的,并非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们预见到,那么,从心理上而言,这种预料中的痛苦就远没有那么可怕了。甚至,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见能力,我们常常会主动推动事情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预见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如果你预见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会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所以说,尽管我们很容易归罪于人,但其实我们人生的结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主动推动的结果。


[if !supportLists]9. [endif]学会悲伤,也许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只有学会悲伤、懂得放弃,我们才会从无数大大小小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悲伤,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时的一个核心工作,敏锐的心理医生随时会发现,来访者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接受失去并学会悲伤。

如果你曾有相对悲惨的往事,那么,请承认它并为它悲伤。这几乎是告别悲惨往事的唯一途径。


[if !supportLists]10. [endif]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这种信念,放到事业上,基本成立,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为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爱情:越付出,越没有回报。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从而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理解对方,能够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

爱情是人生中的头号难题,是最大的快乐源泉,也是最大的痛苦源泉,所以围绕着爱情的危险教条非常多。我只写了七种比较常见的。不过,大家也不能将我的看法绝对化,否则它们也成了新的教条了。


[if !supportLists]11. [endif]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如果有人让我就该找什么样的恋人这一点提建议,那么我要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一定要找一个有自省能力的人。如果一个人缺乏自省,拒绝自省,那么,他那些看似美好的做法中,一定藏着危险的潜意识陷阱。


[if !supportLists]12. [endif]为什么大家发现“差学生”长大后更能做老板?更能成就一番功业。  因为,创造力的源头是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如果老有人替他做主,老有人安排他的人生,那其实就是在说,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判断是不可靠的,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就不可能拥有丰沛的创造力。


[if !supportLists]13. [endif]生活就是大地,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腻的感受就是一条或粗或细的根,你的感受越是丰富充沛,你的根系就越是紧紧地深入大地中。那样一来,就算是很强烈的风也不能颠覆你的立场。

   活在当下

   左右着你的当下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常见的是两种:留恋或目的。

  留恋源自过去,而目的着眼于未来。但是,一旦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或关注于将来的目的,你就丢失了当下。

 然而,当下永远是你直接面对的唯一。如果你不关注当下,你便一直在浪费时间。

我们很容易执着于过去拥有过的快乐,于是不能活在当下。

    一比较,便失去了单纯的快乐

    我们大多有一种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的快乐越来越难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过去的快乐成了一种阻碍。每多有一种快乐,我们就多少会产生一种渴望,希望能在未来继续复制这种快乐。快乐越多,这种渴望也就越多。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就会被一层又一层的渴望所缠绕,从而失去了对当下事物的关注。

玩摄影时,我也会发现这种差别。一些人拍照时,会想着书上讲的构图,另一些人则是沉浸在当下,凭着当下产生的感觉去构图。自不必言,前一种人的摄影水平很难提高,因为当不能沉浸于当下,不能与当下的事物建立关系时,他们就是一直在浪费时间。

    要活在当下,重要的是破,而不是立。我们要认识自己当前的渴望,明白它们一定是源自过去,然后试着放下它们。当你能做到放下时,你就能洞见当下事物的本质,然后这洞见力就会自动告诉你,你该怎么做。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活着的时候,我的注意力从未走出我们的账房,从未走出这个小范围,现在面临的是无止境的旅程。


[if !supportLists]14. [endif]超一流的小说家都有一种能力,他们所编织的故事,假如从心理学理论推论的话,你会发现完全站得住脚。写过《双城记》《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等名著的狄更斯毫无疑问是超一流的小说家,而他在《圣诞颂歌》中所勾勒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神鬼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武志红心理学系列《愿你拥有被照亮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