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人们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都患上了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一般起病缓慢,患者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头晕、 头痛、心悸、耳鸣等症状,表面上看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际上是引发心、脑血管和肾病变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治疗不当就会发展成较严重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常见高血压并发症。
【高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跟大家说说,血压是如何形成的呢?血压形成的三点基本要素:心脏、血管、血容量。
血压的形成是在有足够血容量的基础上,心脏有效收缩射血,血液同时对血管壁存在侧压力,大动脉弹性将能量储存,由动能转变为位能,又转变为动能,从而维持了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推动血液流动,保持正常血压。心脏、血管、血容量在血压的形成中缺一不可,各司其职。人类对于血压的干预也多是对于以上三个要素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以达到降压目的。
【血压与年龄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也会改变。年龄是血压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项在
欧洲、加拿大和美国开展的大型调查显示,血压与年龄呈正相关,从 35 岁到 65 岁收缩压普遍增加 13mmHg,而舒张压随年龄变化的幅度较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60 岁以前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之后女性的患病率逐渐增高超过男性,这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有关。
对于正常血压值的确定,根据WHO的规定,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界定如下:
上表中的血压分类是任何年龄均可以使用,以此为判断依据是否有高血压。只是中国在小范围内做了调查,高血压不同年龄,血压分布是有差别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也是会改变的,老年人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较大,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老年人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动脉硬化明显,几乎成了无弹性的管道,所以血压会增高。
【出现高血压后如何治疗】
确诊高血压后,如何应对呢?需要立即服药吗?
对于一级高血压,即收缩压在141~160mmhg,舒张压在90~100mmhg的情况,如无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左心室肥大等靶向器官损害等情况,仅仅是血压偏高,可以先不用服药,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方式控制血压。
【哪些高血压患者需要服药治疗呢】
(1)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
(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
(3)凡是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者。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角度,高危和很高位患者必须使用降压药物强化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分别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级别作为诊断标准。一般来说需要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比如,某位患者高压145mmHg,低压105mmHg,按照以上标准高压和低压属于不同级别,以较高级别为准,低压处于较高级别,这位患者就属于二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
1、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肥胖(将体重指数降至24以内,男性腰围不超过90公分,女性85公分);
2、适度运动(每周坚持至少5天,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戒烟,限酒,平和心态,多吃新鲜蔬菜和谷类食物。
以上这3点对于血压的平稳控制和下降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三个月时间,仍然无法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内,则建议给予药物对血压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