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为软件付费的时候,我们本身就是商品。因为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已经被贩卖给了广告商。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无意识中的习惯、深层次的习惯。这是影片中最触动我的几句话。以我自己举例,现在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会刷手机。今天早晨更是逛了半小时淘宝,虽然最后什么都没有买。而逛淘宝的起因仅仅是淘宝推送了一个我很有可能购买的店铺。这个整体的感受就是,我被大数据操控了,虽然未必是精准操控,但大数据下的标签定位已经十分了解我这个人了。现在的我,闲下来就会刷手机,沉迷于同类型的关联视频。现在的我购物方式成了网络端为主。这一切都是潜意识中的改变,这种影响才是最高级的,甚至让人觉察不出影响的存在。
社交媒体按自己的需求调控用户的行为不胜枚举,比如朋友圈互圈照片、评论、回复、知道对方在打字、赞的设计:当我们知道我们关注的对方在回复我们时,我们自然产生了更多的期待,我们产生了多巴胺,多巴胺让我们兴奋,这本身就是一种奖赏机制,就像巴浦洛夫的狗一样。我们自然不知不觉在软件上存留了更多的时间。
当然其中刷新这个机制是更加巧妙地,它充分利用了类似于老虎机一般的赌徒心理。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拉刷新过后会看到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微妙的“冒险”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好物惊险的现代生活。我们沉迷于刷新获得的惊喜,刷新获得赞新的可能性,这些惊喜如此密集,简直就像持续进行的“小型”赌博,有谁不爱呢?
现代社会是注意力经济,所有软件都把自己的终端做的如此的复杂多功能,恨不得想让用户在上边解决沟通,社交,购物,工作,出行,饮食一切功能。只为了能留住用户,对此社交公司也不例外设置了一系列指标来评判软件发展,其中主要包括使用时长指标,广告指标,拉新指标,参与度指标等。想要满足这些指标一个很重要手段就是投其所好,利用用户最根本的人性中的猎奇,爽感等指标来刺激用户,留住客户,让用户沉迷其中。
社交媒体是毒品,社交媒体是一个大网,这个大网把人缠绕其中,我们的ego让我们自认为我们很重要,于是我们认为自己不能错过任何信息。但现在万物互联的世界,我们要面临太多信息了,我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于网络上,但对于每个人时间总量是有限的,我们网络端的时间必然会极大的挤占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的小时只会让我们愈发空虚,而空虚的感觉去网络是最快能被解决(奖赏)的。所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网络循环。 事实是这个网络世界上大部分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看了一眼有什么改变,而现实中却可能因为真实全然的目光注视产生新的联结。所以,回到现实吧,为真诚而活,毕竟你永远不会知道,网络后端究竟是机器人还是算法。
我在构造一个把我当猎物的东西,我在用我自己的隐私(位置,关系网,喜好,情绪,收入)去培育大数据,而我开放越多的数据给平台,平台愈加了解我,也更容易控制我。而我获得的仅仅是最初的便捷。
当我们全部的信息来自媒体,我们就会发现假的东西更容易被传播,暴力仇恨、示威、文化战争,虚假信息等类型的消息都会引起大的点击量进而盈利。以此同时真相却是很无聊的,社交媒体为了盈利必然倾向于了谣言的传播。毕竟社交媒体只在乎点击不在乎真实。真实对用户有意义,对公司没有,毕竟死去的鲸收益会高于活着的鲸,而我们就是鲸。
我们只是编程中的节点,而不再是人。1996年这一代人开始在初中使用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网络的普及让那年轻人真正简化成了若干个标签。我们成为顶层内容传播的工具人,我们只是群众的节点之一。民众被培育的愈发浮躁,不再有耐心去关注对方作为个体的真正复杂性和多边性,民众已经习惯于立刻得到满足,立刻看到结果,不再具有等待的能力,面对孤独,面对无助并且能从中产生突破的能力也日益退化。我们都成为了短期收益人格。
首先我们开始变得不愿冒险,焦虑,抑郁,不约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机器上。我们已经习惯于数码安慰,与此同时我们处理自我情绪的能力也在下降。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低投入低风险低收益的,因为机器确定可以带来一部分上限有限的愉悦。而现实中的交流则是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为。因为成本确定更高,收获也肉眼可见的更加亲密。当然或许有些人认为存在所谓的'风险",最极端的例子是分手,但分手这件事真的是绝对的坏事吗?过程中超乎意料的愉悦,分开时难以掩盖的悲痛,但悲痛不仅仅是悲痛,更可能带来的是一种经验,与人相处的经验,因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练习和培养的能力。
其次现代社会中滤镜作为一个平常的存在,因为改变了事物本来的样子,进而影响了被传播者的评判,与此同时也影响自我价值的评价。当我们通过滤镜能够5分钟获得社交认可,我们是否还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汗水和金钱去锻炼呢?短期信号的点赞评论让我们进入假的价值体系,获得赞赏。可我们自己知道这是假的,于是愈加的厌弃真实的自我。同时也因为赞美这种奖赏的短暂而感到空虚,我们需要再来。于是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我们需要精修每一张自拍,不喜欢真实的自我,我们沉溺于滤镜,沉溺于网络,我们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最终我们一步步走入被计划的陷阱,陷入网络的包围。电脑屏幕背后 是工程师和超级计算机,他们用各种算法,用各种我们自己的资料来测试我们,拿我们做实验,利用心理学来操纵,控制我们。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电脑进步了万亿倍,机器的自我进化,让人越来越上瘾。但人的身体和思想行为却进化甚微。社交公司一方面奖励我们形成习惯回路,一方面又利用我们的数据推送给我们一切我们可能喜欢的,共同用户大数据搜索下的相似者成为了彼此的信息源,我们的信息茧房越来越牢不可破。我们真正进入了楚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经过筛选过的,一切像真的,但又不是真的。而因为所有人接受的信息圈层被框定,信息的不同导致认知观念不同,于是愤怒被激化,分裂被激化,两级分化愈加严重,暴力和极端事件频发,被情绪淹没的人们充满了愤怒感和“正确”感,人们不再有能力去对面的意见。社交公司轻而易举的控制公众言论和行为,漩涡逐渐扩大,人成了失去主体性的工具。
对于本来就没有多少娱乐项目的底层人来说,这种不需要花费金钱,仅需要花费时间的“娱乐”项目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有些像《美丽新世界》的嗦麻,美好但都是假的,短暂的。这种短暂爽感的代价是空虚感和时间的无情流逝。这种消耗让更多的人下落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在运营世界了。
我们接受了我们看到的就是现实,身边的每个人都认同你,我们越来越不能接受不同了。而集体意义上的公开争论正是构建新东西的必经之路。这个世界上春来不存在最好。我们只有保有反思能力,愿意接纳现实的不完美性,才可能迭代和发展出更好的未来。故批判者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而不是被认同包围的我们。这个时候可以对比下 和 维基百科,他们本质上是不同的。对于Facebook来说,不同的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而维基百科是所有人看到的都是相同的知识。维基百科对于我们来说是工具,Facebook则把我们当成了可以操纵的工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被操纵呢?影片结尾给出了几个建议:分别是定时关机,关震动,卸载不需要的app,使用不存储搜索历史的引擎,关注不同领域的人,手机不进卧室,尽量少用社交媒体,控制自己的社交媒体时间预算等。
对于无法放下手机我们,我想是时候拿自己为实验对象,尝试开始自己的社交戒断了。苹果手机有个自带的手机使用报告,可以作为参考,来进行自我练习和控制,让手机重新回归工具身份。从今天开始,从眼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