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周 《人格心理学》读书心得 Frank

作者:Jerry M. Burger

作者是美国圣克拉拉大学心理学教授,也是《人格杂志》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报》编委。他至今仍在从事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本书正是他多年来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

本书主要从人格定义,并通过六大学派了解人格塑造,以及如何构建健康人格,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人类的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1、人格的定义

人格反应的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稳定特征。包含两个点。

一是人格包含了行为方式(人在适应外部环境时表现出的应对模式)和内部过程(人在与他人交际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心世界),是人整体的特征。

二是这种特征是具有稳定性的,没有重大意外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例如,一个很温和的人,也会偶尔因急躁而发脾气,但这只是行为的暂时变化。除非他从原来宽松的环境中,来到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活, 他变成了一个急躁的人,经常会发脾气。这种变化才是人格变化。

2、三大人格理论

2.1 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论认为,人格是几个不同层次和部分共同组成的

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他提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格形成的最原始的基础,代表着人最原始的欲望,不受任何社会和物质约束。例如,婴儿看见奶头就要去啄,不论它是来自母亲,还是只是一个奶嘴瓶。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对充满欲望的本我起一定约束。例如,当“本我”要吃东西的时候,但现实中却没有食物,“自我”就会出来,约束它暂且忍耐。

超我,代表的是社会的、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对欲望的“本我”有最强的抑制。

例如,如果你到朋友家里看见桌面上有5块钱,“本我”就会想占为己有;“自我”会认识到这样做会被惩罚,所以“自我”想的是怎样找个机会,既能拿到钱还不被人发现;“超我”是压根就会制止这种偷窃行为,因为这个行为违背了道德原则。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他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分别是:

第一层,生理需要。

第二层,安全需要。

第三层,归属需要。

第四层,自尊需要。

第五层,自我实现需要,即自己的潜能可以被充分发掘。

2.2 人格类型论

代表人物有希波克拉底和他的“体液说”。

人类的“体液”可被分为四种,分别是:

血液,即多血质,这种类型人格,血液最多,行动表现为热心、活泼。

黄胆汁,即胆汁质,这种类型人格,易发怒,动作激烈。

黑胆汁,即忧郁质,这种类型人格,有毅力,但表现出悲壮。

黏液,即黏液质,这种类型人格,痰液多,心理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和计算。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荣格

荣格把人格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重视外在世界,活跃,自信,勇于进取,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向型,重视主观世界,经常内省,沉默寡言,容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时,荣格把人类心理活动划分为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结合以上六个维度,就衍生出八种人格类型,分别是:

外倾思维型

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

内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

内倾感觉型

外倾直觉型

内倾直觉型

后期,由迈尔斯祖母、母亲三代人,在荣格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和判断两个维度,于是,发展出当下比较流行的人格判断工具,即麦尔斯布里格斯人格量表,MBTI。更多内容参考《天生不同:人格类型识别与潜能开发》。

2.3 人格特质论

人格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不同的特质构成的。特质,是人格的一种维度,而且这些特质维度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每个人程度不同。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大五人格,分别是:

神经质,指的是人们情绪的稳定程度。得分高,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幅度波动大。

外向型,指的是人的态度。分为外向和内向。

求新性,指的是个人经验的开放性程度。得分高,想象力丰富,容易接受新观念。

亲和性,指的是社交的主动性程度。得分高,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

尽责性,指的是人的自控和自律程度。得分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有执行力。

关于大五人格,具体可以参考《突破天性》。

总之,对人格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每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存在。重要的是,其都包含了对人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描述,以及人格所表现出的稳定特征。

二、人格的塑造

关于人格心理学,有六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流派、生物学流派、特质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流派。

本书通过对攻击性人格(喜欢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喜欢主动挑事,喜欢有意破坏事物)的塑造,分别介绍六大流派是如何讲述人格的。

1、精神分析流派

该流派认为,攻击性人格的产生是自我毁灭的冲动转向了他人

该流派的观点是,人格是由人的无意识本能决定的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说,人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

一个具有健康理智的人是不会主动伤害自己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无意识地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他提出,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之下,还有一个我们不曾感知到的意识,这些意识对我们清醒的意识有巨大的影响,弗洛伊德把这类我们感知不到的意识称为潜意识

无意识潜藏在意识的下面,里面储存着各种各样的被压抑的欲望。

这些欲望包括各种本能冲动,其中有生的本能,即性本能,驱使所有以获得快乐为目的的行为。还有死的本能,即攻击本能,常常转向外部,表现为攻击行为

这些欲望和本能由于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总是被个体压抑着,无法上升到意识的层面而被直接感知。

也就是说,这些欲望和本能,只是被压抑着,随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泄出来。

2、生物学流派,特质流派

这两个流派认为,攻击性人格的产生是先天特质或是遗传决定的。

他们的观点是,遗传塑造人格

特质流派认为,拥有攻击性人格的人,是因为此人在这方面的特质水平高,这种表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攻击性人格是遗传的,遗传会影响人格,也就是不能把人格和生物因素分开。

人格不仅仅是一个后天之物,先天个体的脑电活动、激素水平、心率反应和其他一些生理特点对人格有重大影响。这种生物差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差异。

例如,最新对脑电波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变化与大脑的不同区域有关。某些人左半球活动性高,他就常处于积极情绪中。右半球活动高的人,就常处于消极情绪中。

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具有攻击性的特质,加之其教养环境的影响,后来成了爱攻击的成人。

3、行为主义流派

该流派认为,攻击性人格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

例如,使用暴力的孩子会发现使用暴力能给他带来好处,因为每个孩子都怕他,听他的话。这种行为激励会鼓励他继续在其他场合也使用暴力。

该流派的观点是,人格就是对环境的一系列条件反馈。人格是环境的反应物

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和他的条件反射实验。说明对刺激进行相应的奖赏,就能让动物对刺激做出反应。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华生,他提出,对行为进行奖惩能影响行为的出现,即,被鼓励和奖励的行为,会不断出现;被惩罚的行为,会让人心生恐惧而不愿再做。

这种刺激反馈系统固定后,行为就成为了习惯。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产物”。

很多人的行为也确实是对这种条件的反射,只是因为这种刺激常常和环境中的某些东西是偶然配对的,所以不易察觉。

例如,有人很喜欢乡村音乐或者摇滚乐,其原因可能就是他的父亲之前一直在星期六弹奏这些音乐,而星期六是一周他最喜欢的日子。所以周六的快乐和这种音乐产生了联结。

4、人本主义流派

该流派认为,攻击性人格是因为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该流派的观点是,人格塑造的因素,归纳为自我的接纳。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当下的自我选择,可以选择做任何事,只要能承担相应的后果就行。

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

但是,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例如,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孩子就因此,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人的行为既不是像弗洛伊德认为的,始终受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影响。也不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的,人类就像一个大号老鼠,对生活中的刺激,只能被动反应。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决定我们的行为。

人本主义流派,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即人对自身存在的焦虑,认为生活本来就没有意义,但人可以给生活赋予意义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第一,强调个人责任。

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人的行为只在特定时间内个人的选择。人们选择维系关系,但这不是一定要做的,你也可以闲云野鹤,悠然南山。人们选择工作,但这也不是一定要做的,你也可以在城市自我放逐,做个自由的流浪汉。

没有什么所谓的“命运”或是人自身无法掌控的力量,在驱使人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生活是人自己塑造的,人们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他想成为的人,只要他能承担这一选择后的结果。

第二,强调此时此地。

只有现在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人会因为过去的事感伤,也会对未来所要做的事情茶饭不思,心神不属。

对过去和将来的反思虽然有益,但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放在已经发生的事情,或是计划将要发生的事情。

只有享受当下,你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实面貌,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例如,有朋友来探望你,你想快点将手里的工作做完陪她。于是,你从心里就开始讨厌这个工作,因为你觉得今天的重心应该是陪朋友。当你有这种分别心的时候,觉得未来比现在重要时,工作就成为你痛苦的来源。

人本主义建议:当下很重要,虽然在之后你还要陪朋友,但那是在未来,现在你应该正视自己的工作,享受它。

第三,强调个体现象。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人们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解决自身问题的一揽子方案。

当你在向他人阐述你的问题时,其实别人也只能从他的立场和经验,针对你的可以说的问题给出答案。

其效果普遍是较低的。原因在于,

一是经验的局限性。他人的经验事实上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多少人学着成功人士的经验最后还是步入失败。

二是语言的局限性。你能和别人表述的内容,只是语言可以传达的部分,这些内容不能完全涵盖你的问题。很多人在描述问题时,总觉得好像再多的语言都难以言说你的心情,这就是语言的乏力。

正确的做法是,向身边的“专家”请教,在和他的叙述中,你会逐渐地了解自己,然后自己得出答案。专家只是导引者而不是问题解决者

5、认知人格理论流派

该流派认为,攻击性人格是因为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出现偏差,将情境解读为威胁环境,并对此做出暴力回应

该流派的观点是,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于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例如,在走廊中被人碰到,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对他的冒犯,此时他更会选择用暴力去回应对方的挑衅。

认知人格理论流派,基于个人构建理论,代表人物有乔治·凯利和他的“科学人的概念”的假设。

个体像科学家一样,会试图理解和判断外部事件,并给这个事件做出解释。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对生活的不确定感。

要对外部事件做出解释,这就需要个体借助过去的认知。当过去的认知能成功解释当前的事件,继续保留这部分认知。一旦认知不足以解释现状,修正过去的认知,剔除出不合理的认知,保留有效的认知。

这种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作个体建构。

总之,各流派解释并不矛盾,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

攻击性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某种攻击性特质。人们也可能把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因为过去他就是这样被人攻击过的。爱攻击的人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倾向。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里,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家庭,他们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倾向。

三、构建健康人格

了解人格,有助于我们构建自己的健康人格。

1、人的本性

在东方文化里,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而在西方文化里,崇尚“人本恶”。因为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易碎性,假设了人格是不完满的。

因此,西方想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个体层面,解决个人自身的心理问题,即对人的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对患者精神进行分析,来诊断患者情况。

人本主义学派,将患者分为各种性格类型,然后依次针对治疗。

行为主义学派,通过强化条件反射来治疗心理疾病。

二是社会层面,解决社会自身的发展问题。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讨论社会文明与本能的关系。人的本能对社会文明是一种危害,但人的本能中又能孕育出对社会有益的普世关爱,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无限生机和希望。

2、人格改变论

基于人的本性和想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时,对人格的改变,提出了两种类型。

一是人格不能改变。

特质心理学派认为,大多数人20岁人格定性,以后将很难改变。

人格的生物学流派认为,人格差异源于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的不同,人格特征如同其他生理特征一样也是经世代发展进化而来,不能改变。

二是人格可以改变。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格特征可以重塑,即使不是全部重塑,至少也可做到不会重蹈覆辙。

行为主义人格流派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除基本情绪外如恐惧,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既然可后天获得,也就可以通过后天矫正和消除。而行为获得与矫正的关键就是强化。恰当地运用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手段,有助于良好行为的获得与不良行为的矫正。

3、理想的人格特征

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包含两个因素,分别是

一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即认识到自己是独立自由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附庸。

二是要有崇高的美德。西方的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东方的美德包括仁、义、礼、智、孝。

总之,理想的人格特征,就是独立高尚,不依附他人

4、人格测试

通常包含两大类,分别是

一是客观性测验。

通常使用自陈式人格问卷。用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让被试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然后打分。根据不同分数可以得出自己的人格类型。

二是投射性测验。

利用一些模糊的无明确结构和意义的刺激,比如墨迹、图片,来观察被试对其的反应。这些反应暴露出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的思想、情感、欲望、动机等, 以此推断被试的人格结构。

包括罗夏墨迹测验,让人通过观察一些无规律的墨点,来说出心中所联想的东西。这种联想能一定程度暴露无意识的思想。但是有效性仍旧存在质疑。

主题统觉测验,让被试看一张图片,然后根据这个图片来编造一个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的故事。

5、人格修养教育

基于以上健康人格,作者提出了四个维度的人格修养,分别是

第一,立志。

树立远大志向,就是对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只有这样,人生的轨迹才能变得明晰。

多读伟大传记有助于树立伟大志向。

第二,明理。

明白道理,,尤今之提高认识,掌握规律。

一个人只有在明是非、别美恶、识真假,才能提高自己行动的底气,做事才会有分寸。

第三,自省。

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包含四层含义:

一是看到别人好的品德行为时,通过自省以人为师。即孔子“ 见贤思齐焉”。

二是看到不良的品德行为时,通过自省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即孔子“见不贤而内自省”。

三是根据一定的准则,通过自省而严格要求自己。即曾参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是反省自己的错误,并坚决予以改正。即孔子“ 过则勿惮改”。

第四,慎独。

当人处于众人之中时,多会中规中距,至少是不敢公然放肆。

当人处于私下独处时,情形可能就会两样了。

慎独就是要解决个体在独处闲居、无人监督时的道德问题。

慎独既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自我修养所能达到的一种较高的境界,也是超我压抑本我的极高体现。

总结一下,一个成年人,经过二十、三十、四十几年的发展,其人格,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其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会有一些固定的方式。当我们逐渐了解这些方式,就会大大增加我们应对环境的能力,这将会有助于我们的成长,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时期。

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人格,如何了解自己的人格,以及,如何掌握自己的人格。

以下是笔者整理《人格心理学》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112”,领取《人格心理学》高清思维导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56周 《人格心理学》读书心得 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