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如何思维》第七章 10.09

第七章:系统推理: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

1.演绎和归纳思维的培养与使用?

完整的思维应该包括归纳和演绎,走向建立观念的运动就是归纳性发现,而走向展现、应用和检验的运动则称为演绎性证明。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比如数学学科,就有很多要求寻找规律的题或者是证明题,实质上就是锻炼的学生归纳性思维和演绎性思维。所以这或许就能够解释我们买菜又不需要列数列,可是为何我们又要学这些。

当然,这些都是从较客观理性单一的角度来看待思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需要应用到综合场景中进行分析,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如此的谨慎?也就是后面所谈到的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是否能够尽量较好的对所发生之时的条件加以调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首先具备较好的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能力,再学会在复杂的条件下通过调控一些条件来更好的进行归纳和推理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2.享受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重视呈现的结果

昨日最大的启发就是关于家庭中语文教育的问题,再延伸大一点就是家庭中亲子之间的学习互动的结果是重视短暂结果的呈现还是让孩子享受思考当中演绎与归纳所带来的快感?

本来以为在家庭中利用较专业化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辅导可能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但恰恰相反的是我忘了首先他是孩子,其次我们一起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是这样的方式与学校中的语文教师教学又有何区别?我的身份应该首先是母亲,而不是孩子的语文教师。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重视的应该是共读共写,在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思维的运转所带来的归纳和演绎成功后所获得的快乐。

关于归纳:

比如背诵古诗,其中一个学习的面是否可以从引导孩子慢慢发现绝句和律诗的区别开始?当孩子背着诗,自豪的告诉你,妈妈:“我发现有些诗只有四句,有些诗却有八句”这时再捎带引出绝句和律诗的意思是否会比直接告诉孩子概念要更好一些?孩子尝试发现某种规律,并得到你的认可和赞许就会再一次强化孩子的这种归纳思维,这样就会有利于他日后形成较好的归纳意识和归纳能力。

同样,演绎的思维是否也可以如此引导?

所以,在我们的共读共写中,在我们的相处中我想应该更加重视孩子思考的过程而非最后呈现的结果。这也让我意识到亲子教育不能太功利,太功利容易“用力过猛,走火入魔”。所以在现实中孩子我们评价孩子是否成长的标准可能要从结果也就是分数转变为思维。我们关注得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失分,更重要的是关注失分表象下所呈现的做题思维的短板。当然,也应该看到孩子较难题目中所呈现出来的更高级思维的进步和成长,以便对孩子进行及时具体有效的鼓励和进一步引导。

重视孩子思维的锻炼。得分中思维的进步和失分中思维的短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我们如何思维》第七章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