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你猜不到的古代美食家

太和公。无锡人,是春秋末年的吴国名厨,他擅于做以水产为原材料的美食,因而以炙鱼闻名天下。并且深得吴王等人的喜爱,但他高超的技艺最后却被他人用于宫廷之乱来争夺王位,是美食界的一大遗憾。

                          太和公生平


  太湖之滨太和公,烹炙鱼,非凡艺。

        春秋王僚多赞誉。常年厨艺精研制,引天下,名流仕。

太和公,春秋末年吴国名厨,长期生活在太湖之滨,精于厨艺,擅长用水产品作原料制作菜肴。他烹制的炙鱼,名扬天下,深得吴王僚的赞誉,并引得天下名流名仕争相品尝。吴公子光(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父亲),因未能取得王位,心里甚是不平,,决定刺杀王僚,但苦于没有机会。有一谋士献计,派壮士专诸到太和公那里学会烹制炙鱼,然后在鱼腹内藏有锋利短剑,这就是著名的“鱼藏剑”。在公子光为王僚举办的宴席上,呈献炙鱼之时,杀死了王僚,专诸随即也被卫士们当场砍死。太和公压根也未曾想到自己精心研制的炙鱼,最后竟被当作宫廷王公贵族们争夺权利的工具。

                          太和公与美食

关于专诸刺王僚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以来的各种故事,在很多书籍中有详尽的描写,我们就不再一一交代了。但太和公这个人物和他制作的“炙鱼”,给我们餐饮业留下了丰富的话题。太和公憨厚、老实,厨艺精湛,长年生活在太湖之滨,对以“太湖三白”为代表的太湖水产品烹制有着独到之处。太和公共收有500名徒弟,专诸便是其中之一。太和公可以说是烹制水产品的鼻祖,他不但烹制一手好菜,还对烹饪原料的选择、菜品的搭配极为讲究。他在选择白鱼时,要鲜活肥壮;刮鳞时不要刮坏皮质;去腮时不能挖掉腮边的鱼塞;去内脏时不要将鱼腹开口太大,开口太大易破坏成菜的形状,尤其贴在鱼腹上的一层黑色内膜,必须处理干净,否则成熟后,鱼的腥味比较重。在烹制白虾时,更是要注重火候的掌握,要在最快的时间内,使得虾肉成熟,这样的虾肉即能做到柔嫩、腴美、爽滑,否则虾壳发皱,虾肉变老,鲜美程度不高。太湖银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在原料搭配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与其相配伍的材料,如太湖莼菜、鸡蛋清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太和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从厨之道和对烹饪的深入研究。

太和公对美食做出的贡献

太和公在厨艺研究和对烹饪所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其性质的本身,他直接影响了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苏菜”的形成。苏菜即江苏菜。江苏乃鱼米之乡,它地处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之滨,有着丰富的江、海水产品;它西拥洪泽,南有太湖,湖中盛产鱼虾,黄金水道横穿中部,运河纵流于南北,内陆水产四时不断,加上境内河塘星罗棋布,土地肥沃,气候四季分明,粮油珍禽,鱼虾水产,可谓丰富多彩。太和公一生擅长水产品的烹饪研究,并授徒五百,在传承和历史演变中,对苏菜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江苏菜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注重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这与太和公的从厨之道、治厨风格、烹饪结构是相一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你猜不到的古代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