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任劳任怨,为什么得不到认可

一口气读完了李笑来的新书《微信互联网平民创意》,还是一如既往的畅快淋漓。

他的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用他的话说,他坚持用最朴实的白话来表述,通俗易懂。同时,又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思辨,深入的挖掘,给人智力上的冲荡,非常过瘾。他的几本书都是如此,非常推荐大家找来读一读。

读完后有两个非常深的触动,我先分享第一个。我也试着用他的风格来表述。

职场中,有一种情形大家肯定不陌生,就是明明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任劳任怨,非常努力了,但是就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在绩效考核、升值加薪的关键时刻,给我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是什么原因呢?怎么才能摆脱呢?我们来分析下。

我们来打个比方,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叫做供需决定价格。也就是说,一个商品的价格并不是由创造他所花费的成本决定的,而是由多少人需要它决定的。

比如不同品牌的酒,大家的制造成本其实差异不大,但是茅台就可以卖到几千元,甚至有钱也买不上。

道理很简单,茅台是稀缺的,酿造一次需要5年,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茅台的需求不仅仅是喝,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送礼的体面。

所以,什么决定了价格,是供需。

再回到我们的话题,一个人的工作成绩是由什么决定的,也是由供需决定的,什么是供需,也就是你的这份工作成绩是否满足了别人的需求,是否解决了别人的什么问题,是否是稀缺的。

这个认定的标准,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是对方的感受,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感受。

任劳任怨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们自己完成这个工作所付出的成本,他确实就不能体现工作的价值。

只有对方的感受,对方的认可,才能体现工作的价值。

不光个人如此,公司也是如此,消费者就是上帝,公司再努力,上帝不开心也不行。

讲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清晰了。

怎么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是首先看你这份工作成绩是否解决了别人的问题,谁最需要你这份工作。你帮助的人越多,解决的问题越大越难,给出的方案越稀缺,你的工作成绩就越大。

所以,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已经说清楚了,我们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首先就是认准需求方,要做选择,选择大的问题,选择别人最需要的问题去解决,也就是解决痛点。选择就是比努力重要,比任劳任怨重要。做事之前,就是先要以终为始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工作,一切思路都会不一样。哪怕再小的工作,比如写一封邮件,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对方是否知道邮件的背景,内容中是否出现了对方不懂的术语,考虑到这些,编写的邮件就会完全不一样。

再比如对待别人交代的工作,就会追问这件事情的背后原因,尽可能的了解背后的目标,而不是上来就动手去做,理解了别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完成。

做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就会主动同步工作的进展,遇到问题也会主动告知并寻求帮助,这就是所谓的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样的工作方式,想不认可都难吧。

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是很难。因为这有违常理,我们习惯于惯性的去做事情,不愿意改变,改变就会带来不舒服。按部就班就会带来安全感,打破常规,追问为什么,追问到底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就会不舒服。

思考就是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万年的人类进化,长时间的朝不保夕,进化就是逼着我们少花能量,少思考。

所以,事情很小,但是做起来真的很难,甚至一半以上的人都做不到。做不到的人越多,那做到的人岂不是越突出。

也许你会说,既然这么难,我们不认同这个道理又能怎样呢?确实不能怎么样,但是我们也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这就是现实。

我们可以给自己找借口,这都是别人的错,但是又能怎样呢?只能让我们困在其中,反复抱怨纠结,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地方,结果可能更差。

所以,正视这个问题,接受这个道理,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用考虑别人的想法,专注自己的成长,事情才会一点点变好。

那么,是不是做所有事都只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呢?也不尽然。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的生活到底幸不幸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穿的鞋子舒不舒服。所以,过的好不好这件事,评价标准仍然是供需,只不过这次的需求方只有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职场有职场的规则,生活有生活的规则,道理一样,但是标准不同,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我们的选择。

两者都能兼顾当然是最好的,遇到自己喜欢、还擅长、且赚钱的事情,确实是完美的。但是,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或者不是时刻完美的,很多情况下,鱼与熊掌总要选择一个。

接受这个道理,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就要遵从规律,做到最好,接受选择的代价,我觉得这是我们能做到的。再说一半以上的人都做不到,我们改进一点,岂不是就轻松超过一半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中任劳任怨,为什么得不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