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爆发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二十四万余人死亡,十六万余人重伤,。对于死者大地震夺去了他们的生命,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我们祈祷逝者安息;而对于生者,即使地震已经结束,但这场地震对于心灵的余震却把有的人震得肝肠寸断、心肺撕裂,其造成的创伤在他们将来的日子里不断发酵,持续地折磨着他们的生活。《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真实地展现了在唐山大地震中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无助,面对生死两难的残酷选择,以及幸存者或带希望、或带责任、或带内疚、或带不满、或带遗憾地在这世上继续生活。让我们来仔细觉察一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是否给你的心灵带来一次大地震!

      剧情摘要: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元妮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女方登和方达幸福地生活在唐山,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仅仅23秒唐山就被夷为废墟,丈夫方大强首先被夺去了生命。一对儿女被压在一块水泥板的两头,面对只能救一个这样艰难的选择,妈妈最后选择了救弟弟方达。就这样妈妈带着对女儿方登的巨大愧疚过着接下来的日子,抚养儿子长大。然而其实女儿幸存下来了,被一对夫妇收养,养父母视如己出,方登就这样被爱滋养着长大了,然而方登对于母亲当年放弃自己而去救弟弟一直不能释怀。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让姐弟俩重逢,方登最终和母亲和解。让我们再仔细回顾一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元妮感情非常好,养育了一对儿双胞胎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家里经济也算比较宽裕,爸爸会给钱姐弟两买棒冰,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台电风扇,元妮还想着可以要第三个孩子。虽然是双胞胎,但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个性也非常地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充满自信,当弟弟被别的孩子抢了棒冰,弟弟首先表现不是反抗而是找姐姐告状,姐姐方登跑上去帮弟弟出气,把抢棒冰的男孩猛地推倒在地然后带着弟弟撒腿就往家跑。爸爸让姐弟两先把电风扇带回家,一路上都是姐姐抱着电风扇,到了家里也是姐姐把电风扇放到桌子上插插头准备开出来使用。虽然姐姐只比弟弟早出生几分钟,但从小就担当起保护弟弟的角色,比弟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家里兄弟姐妹的排位对于孩子是有影响的,中国父母的传统也是大的照顾小的,大的让着小的。元妮也深爱着两个孩子,但从一个西红柿的分配上来看,似乎妈妈还是偏向于儿子方达。只有一个西红柿,妈妈把它分给了弟弟方达,看着姐姐方登渴望的小眼神,妈妈承诺下次一定买给方登吃。妈妈怎么也没想到,从此再没有机会给女儿吃这个西红柿!

      一家人平静幸福地生活着,然而谁也没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打破了这美好的生活。夏夜的一个后半夜,方大强和妻子元妮在工地休息,家里只有姐弟俩在睡觉,一场没有任何征兆到特大地震(7.8级)在唐山爆发,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在瞬间内夷为废墟,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元妮看着女儿在窗口哭喊,不顾一切地冲向摇摇欲坠的家,方大强拼命拉住妻子,然后自己冲了进去,结果瞬间被水泥砸中当场死亡!

      接下来在灾后的废墟中发现姐弟俩还活着,然而还来不及高兴,又一场艰难的生死选择难题摆在了妈妈面前:姐弟俩只能救一个,这意味着另外一个孩子将被水泥柱子压死!当你的选择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是艰难的选择,而这两个人又是自己的儿女,这是更加残酷的选择!最后在不得不马上做出选择的情况下元妮选择了救弟弟。为什么元妮会选择救弟弟,这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男孩能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选择男孩代表了后继有人。似乎在这个家庭中也传承了这样的观念,这在影片前面就留下了伏笔,这个家庭对弟弟更加爱护:爸爸把电风扇交给姐姐拿;弟弟受欺负了姐姐出面摆平;番茄只剩一个了妈妈就把它留给弟弟一个人吃。元妮在最后关头还是做了选择救弟弟,然而这个选择让元妮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

      一家四口,元妮是唯一一个没有受到身体伤害的幸存者,丈夫和女儿死了,儿子失去了一条胳膊,“就我是好的”,这让元妮产生了巨大的幸存者内疚。丈夫是为了替她去救儿女被砸死的,女儿是由于她的选择没有获救的,儿子虽然幸存了下来却少了一条胳膊,只有她四肢健全地活了下来,虽然活下来了,但不能开开心心地幸福地活着,否则就对不起她死去的丈夫和女儿。儿子方达这样描述妈妈元妮“倒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32年了,老太太都守着这些废墟过日子”。元妮对女儿说“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了”。唯有让自己过得苦一点,才能弥补心中巨大的内疚感。32年来,元妮一直想办法做些事来弥补自己的“过错”,每年都多买一份课本给女儿;虽然有人愿意照顾她陪她渡过余生,但她这样说我的命是我丈夫用他的命换来的,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我这辈子就给他当媳妇,我不亏!她就守在简陋的房间里,儿子要改善她的住房她也不需要。“我没觉着苦,我觉着挺好”“你爸你姐的魂回来了,不能没地儿去”“一说说了二十年,说不动了,哪都不去!”她就住在灾后建的简易房里,每年给去世的丈夫和女儿烧纸,每年重复着和他们说明现在的家在哪里,就这样和去世的丈夫和女儿保持着连接,保持着对自己“罪过”对救赎,也保持着自己生存的意义。 

      方登,一个曾经阳光、自信的五岁小女孩,会照顾和自己一样大的双胞胎弟弟,会为弟弟打抱不平,在家里会体贴照顾妈妈。然而一场大地震,妈妈在说出“救弟弟”的那一刻,泪水从那满是灰尘的小脸上滑下,小脸上写满了绝望、愤恨、无力,五岁的她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就这样被妈妈放弃了生命。然而阴差阳错,也可以说是命运的眷顾,方登并没有被压死,她活下来了!虽然活下来了,心却死了,曾经活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小脸上挂着与年龄不符的木纳与沉默。

      方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改变是因为遭遇了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是指那些严重威胁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引起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并引起个体心理上产生反应的事件。其心理反应的共同特征是感觉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毁灭的威胁或其他内心体验。创伤事件除了对生理层面造成损伤,在其认知、情绪、行为层面都会有所改变。 方登首先在突发大地震这样一个重大创伤事件面前,面对自己的生命随时都会遭遇威胁,当时被焦虑、恐惧、无助、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情绪湮没了,而妈妈的出现给她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妈妈来救我了,我可以活着出去了”,然而妈妈一句“救弟弟”瞬间把她打入低谷,悲伤、忧郁、愤怒,让小小的她无法接受。获救后的她心里一直被一个强烈的信念所占据“妈妈选择救弟弟,妈妈不要我了,我只能去死了”,这让年幼的她变得退缩、孤立,容易收到惊吓。

      幸运的是她被一对充满爱的夫妇收养,慢慢地一块冰也被捂化了,方登接下来有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养父养母很喜欢她,视如己出。方登渐渐也适应了新环境并健康成长着,虽然她知道自己的生母和弟弟依然活着,但她把这个消息作为了秘密一直保留在自己心里不愿说出来,也不愿意去找妈妈和弟弟。养父母以为她忘记了,其实方登后来说“不是记不住,而是忘不了”,妈妈的一句“救弟弟”在五岁方登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怎样巨大的创伤,妈妈不要我了,我被妈妈抛弃了,被妈妈抛弃的我无法活下去了!方登那一刻遭遇两个巨大的创伤,一个是突遇大地震,一个是被妈妈抛弃,这两个创伤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她死亡。尤其是被妈妈抛弃这样的信念占据了方登幼小的心灵,让她无法从妈妈的角度去体谅妈妈,她无法原谅妈妈,因此也选择不去找妈妈和弟弟。

      方登长大了,考上了医学院,读大学期间谈了一个男朋友。可是眼看着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她却怀孕了。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做流产,然而方登作出这样的选择,面对男友的劝说方登说“别人可以,我不可以。我是唐山人,我是在拉尸体的车上醒来的,我爸就在我旁边。你根本不懂我。你哪里知道什么叫牺牲”。对于这样一个新生命,方登无法做到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让结束她的生命,因为妈妈就曾经选择放弃女儿的生命,方登不能原谅妈妈,当然也不会像妈妈那样选择放弃自己孩子的生命。此刻她肚子了胎儿就仿佛是她自己,选择把她生下来就仿佛是自己的重生!于是方登选择弃学生子,虽然艰难但也绝不后悔地带着女儿生活。

      唐山大地震结束后的32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方登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救援队伍。在灾难现场,方登目睹了一个妈妈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不得已选择锯掉女儿的腿,在那个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方登深感悲痛的同时似乎也开始理解自己的妈妈当初的选择,尤其遇到自己的弟弟方达也在救援队伍中,而且失去了一条胳膊,方登可能就是在那一刻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开始理解妈妈当时艰难而痛苦的选择,因此她也决定和妈妈相认了。

      32年后方登终于和妈妈相认了,一见面元妮就给女儿下跪:“我给你道个歉吧。你咋才回来呢?这么些年你都上哪儿了?”。元妮也依然记得32年前对女儿的承诺,准备了一盘洗好的西红柿端给方登。在妈妈给自己跪下的那一刻方登可能就原谅妈妈了:“对不起,我折磨了您32年,我无法原谅我自己!”。此刻的方登已经不在纠结于妈妈当初对自己的放弃,这么多年的经历加上看到妈妈也为当初自己的选择而饱受折磨,方登放下的自己的心结,原谅了妈妈。

      经历了唐山大地震这样巨大的自然灾害,任何一个幸存下来的人都是不容易的,灾难面前生命是如此地脆弱,不堪一击。即使幸存了下来,对于在灾难中丧命的同胞我们也深怀痛惜,大地震发生时的惨烈场面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幸存者虽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大地震这样一个巨大的创伤的经历、地震中无力的挣扎、艰难的抉择,即使幸存下来但却无法轻松前行。也许生命就是这样,饱受磨难,负重前行。我们感慨生命不易的同时,也在经历着生命的丰富,珍惜每一天,感受每一天,毕竟,生命是那么可贵、来之不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