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那么多星巴克,你真的了解咖啡吗?

咖啡,与可可、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目前在国内广受人们喜爱,超市里有多种类型的咖啡,瓶装的,灌装的,热的,冷的,速溶咖啡以及各种品牌的咖啡粉,咖啡厅多以现磨咖啡为主,喝咖啡的人很多,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真正懂咖啡的人却很少。

上周三早上觉得特困,为了不影响工作效率,我在上班路上正好经过一家烘培坊买了一杯现磨咖啡。我对于咖啡的了解甚少,每次看到烘培坊的菜单牌上各种五花八门的名称都不知道点哪个,于是我随意选了杯拿铁,说实话,喝了这么多次咖啡,最常见的几种:拿铁、美式、卡布基诺、摩卡,我并不知道各自有什么区别,于是随口问了一句:
“请问美式和拿铁有什么区别呀?”
“拿铁是咖啡加奶,美式就只是咖啡”,
店员笑着递给我的咖啡并答道:我说了声“谢谢”走出店门,心里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感觉这个说法有点太过敷衍。

到了公司,我马上上网查了很多资料,说法不一,我概括总结如下,希望可以帮助你初步了解咖啡:

首先要了解“基本款咖啡”——意式浓缩咖啡,通过用90.5摄氏度的热水,借由130PSI高压冲过研磨成很细的咖啡粉末来冲出咖啡,是咖啡界的经典,口感强烈。

牛奶发泡,简单说就是一边加热一边搅拌直到体积变大,方法分为蒸汽式和打发式,前者醇滑细腻无泡沫,后者泡沫丰富。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咖啡:
卡布基诺:1/3的意式浓缩+1/3的蒸汽式奶泡+1/3打发式奶泡
备注:奶泡浓厚,用陶瓷卡布杯盛,容量240cc,由于杯口比拿铁杯窄,奶泡在杯中的厚度会更聚集,拉花难度高。

摩卡:1/3的意式浓缩+1/3的蒸汽式奶泡+1/3巧克力牛奶打发式奶泡
备注:奶泡稀密,鲜奶油封杯具有巧克力风味,偏甜。不需要拉花,因此杯型没有要求;

拿铁:意式浓缩+牛奶+绵密奶沫
备注:牛奶中加咖啡,牛奶较多

美式咖啡 意式浓缩+热水
备注:由于美国人喝不惯浓缩咖啡,所以习惯加水稀释。
除此之外,美式咖啡与意式浓缩咖啡的区别在于,美式咖啡豆是中度萃取,味道偏酸,口味清;而意式浓缩咖啡是深度萃取,萃取过程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焦糖等物质,口感更加醇厚,味道偏苦。

由咖啡引发的随想
1.由简单的咖啡和奶,通过改变添加比例、加入顺序、浓度等,就可以调出多种不同风味的饮品。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些饭店里将两三种小吃,各自配上不同的主食,变换饮料种类,就可以组合出很多种不同的套餐;还联想到中国美食,几种简单的食材变换搭配和烹饪方式,可以做出好多种不同的美食。这样看来,似乎创新并不难。

不过这样的“创新”于很多领域并不适用,比如说写作:如果只是变换句式、格式、文章结构,观点只靠简单的拼凑,没有丝毫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这样的文章一定不会出彩,甚至会有抄袭嫌疑。

社会积极倡导“万众创新”,有利有弊,弊端在于容易使很多人对创新产生误解,或故意打制度的擦边球,拿一些伪原创来滥竽充数。创新绝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者突破。记得以前听吴晓波老师提到过“积木式创新”,即现在的创新其实只需要突破一点点就可以,对于前人已经深入研究、得出结论的地方,我们无需从零开始探索,可以直接借鉴引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需轻轻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得更远。但降低难度不是没门槛,你至少要有与众不同之处,哪怕很小。

2.咖啡起源于非洲,随着很多黑人奴隶被卖往也门和阿拉伯,大量咖啡也被带到阿拉伯,摩卡是当时阿拉伯最为繁华的港口城市(咖啡中的摩卡来源于此),但是禁止将活的咖啡种子或者咖啡树苗带出国门。这后来被荷兰人突破障碍,并成功在荷兰实验室中培育,之后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种植,再后来被带往中、南美洲。

提起咖啡,印象中西方人喝的比较多,然而咖啡起源于非洲;提起白炽灯,人们马上会想起爱迪生,其实爱迪生并非第一个发明白炽灯的,他只是将之最大化推广普及的人;蒸汽机是带动工业时代发展的动力,大家总会不约而同的想起瓦特,其实瓦特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他只是改良了蒸汽机,并将之推广、应用于实践中,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世间万物转眼即逝,世界只会记住那些独特的、给人类发展带来进步的人和事。很多时候我们会引以为豪的提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数不清的文献和悠久的历史。但是,没有人能一直活在过去,灿烂的历史只能说明我们国家有文化底蕴,要想弘扬我们的文化,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掘并传承下去,不然类似“韩国将端午节申遗”的事情还会发生。简而言之,世人关注的不是起源,而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人、事、物。

小事情中蕴藏着大智慧,与你共勉,希望你也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了那么多星巴克,你真的了解咖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