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平等”是幻想吗?

现代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平等的压力越来越强。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可到了1787年美国立宪的时候,要计算各州的人口,来确定众议院的议员分配名额,黑人奴隶还不能算一个人,直到南北战争之后,才改变了这一点。

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经济领域的平等会显得特别困难,不光实践上困难,就是在理论上,都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规范原则。

经济领域要平等,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平均分配。搞“平均主义”肯定是不行,因为平均主义会让经济效率变得低下。这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的。

一场跑步比赛,平均主义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同时抵达终点。如果是这样,那你就必须放弃起点的平等,所有人不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或者必须给跑得快的人腿上绑上沙袋。都是来跑步,为什么有人就要绑沙袋、有人就不用绑呢?这不也是一种不平等吗?

若亦书

平等的问题就是“随便说说挺简单,仔细想想很困难”。实现一种平等,往往会损害另一种平等。那么,你究竟要哪一种平等呢?

198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辩论,主题就是“什么的平等”,有一位学者在这场辩论中非常引人注目,他是罗纳德·德沃金。

德沃金是著名的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和罗尔斯、还有诺齐克都是好朋友,他曾在牛津大学担任“法理学首席教授”长达20年。

德沃金的学术成就非常丰硕,不过这次课,主要是来讲解他对平等问题的见解。

怎么做到“平等的尊重”?

德沃金的理论很复杂,可以从一个非常朴素的问题开始,那就是,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平等,但我们追求平等到底为了什么?

他的答案也很朴素,就是为了要对每个人好嘛!更确切地说,是要一视同仁地对每个人好。

那么,怎么才能对每个人好呢?德沃金提出了两个原则。

首先,就是要把每个人当作人。把人当人是什么意思?就是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德沃金说,我们要平等地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和方式。这就是他第一条原则,“平等的尊重”。

亦书

人和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有人每天读莎士比亚,听得到的课程,思考哲学问题。还有的人呢,下班之后就喜欢看连续剧,刷搞笑视频,一边喝着啤酒或奶茶,把这种时刻当作最高享受,说“这才是生活的滋味啊!”。

那如果有人站出来说,后面那种生活简直太庸俗了,国家应该引导大家过高尚的生活啊,天天刷搞笑视频的人必须缴更多的税,国家再把这些钱拿来扶持博物馆、歌剧院这样的高雅文化设施,让大家都来追求高雅的生活。这样对吗?

德沃金说,当然不对,这就是把一些人当成了工具,没有当作人来尊重,违背了“平等的尊重”原则。他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生活理想和方式,只要本人自愿而且不伤害他人,那国家就不能干涉,也不应当偏袒,应该一视同仁,保持中立。这就是德沃金说的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性原则”。

怎么做到“平等的关怀”?

平等尊重的原则很好理解,在自由主义内部基本上没有争议。但德沃金认为,只有平等尊重还不够。你完全可以对一个人说,我尊重你的选择,然后就再也不理他了。这是一种消极的尊重,而德沃金认为,尊重还需要有更积极的一面。

因为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理想,都需要一定的资源,那么公平的做法就应该是,为它们提供平等的资源,这就是他主张的另一个原则:“平等的关怀”。

那怎么做到平等的关怀呢?一般常识的直觉是给大家“平等的待遇”。比如,肺炎疫情爆发,大家都需要口罩,国家给每个人免费发放5只口罩,这就算是平等待遇了。

如果你生活在疫情重灾区,处境和疫情轻微地区的人大不相同。那么,这种平均分配式的平等待遇,形式是上平等了,但实际上并不平等。

所以德沃金会说,平等关怀的原则,不是简单地给所有人“平等的待遇”,而是要把每个人“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这就要考虑处境不同造成的不同需求。

比如,你家里有两个孩子,哥哥视力良好,弟弟患有近视,你给弟弟配了眼镜,没有给哥哥配。形式上看,两个孩子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但其实这样做才能让弟弟获得和哥哥差不多的视力,这才是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了。

不同原因造成的需求

你可能会产生疑问。前面说,为了各种不同生活理想的实现,要提供平等的资源,并且还要根据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待遇。

那要是说,我喜欢吃海鲜,我的生活理想就是天天吃海鲜,我的需求是每天都要吃一只龙虾,那国家是不是要给我发海鲜津贴,才算是实现了“平等的关怀”?

这听上去就不太合适。可是,为什么前面在口罩分配问题上,差异化分配让人觉得合理,变成海鲜津贴,我们就觉得不可接受了?

德沃金指出了其中的区别,对于资源的需求,有些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偏好,比如对龙虾的需求,而有些是环境所迫,比如对口罩的紧迫需求,这两种需求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要实现“平等的关怀”,就要识别出哪些需求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处境造成的,哪些是个人自愿选择的偏好造成的。对于前一种情况,应当弥补处境造成的差别,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当接受选择造成的差异,让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喜欢吃龙虾,那你自己花钱去买就好了。

“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德沃金和罗尔斯有点像。他也提出了“个人无法选择”的因素,他也认为,这些因素不应当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像是出生环境、个人天赋这一类因素,说白了就是看运气。那么从道德的角度看,无论是好运气还是坏运气,它们对你生活造成的后果,都并不是你“应得”的。

那什么是道德上应得的后果呢?就是由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造成的命运。你努力学习,考出了好成绩,这就是你“应得”的。但如果你先天听觉能力有障碍,这也是一种坏运气,让你和大家一样参加英语听力考试,当然就考不好,但这就不是你“应得”的。这时候,应该为你提供助听设备才算公平。

在德沃金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平等的尊重与关怀”,那么社会对个人的奖赏或惩罚,就应该是针对个人的选择,或者说个人的“志向”,而不是针对那些个人无法选择的天赋因素。这个观点有一个很典雅的中文翻译,叫做“敏于志向,钝于禀赋”。

那么,德沃金的主张和罗尔斯理论的区别在哪里呢?

罗尔斯也提出了差异原则,非常关注救助那些处境最差的群体,但他没有去问,他们的处境是如何变差的呢?如果那个爱吃龙虾的人,每个月都把自己的工资拿来买龙虾,几顿就吃完了,然后陷入了穷困潦倒,变成了处境最差的人,他应该被救助吗?

罗尔斯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没有区分“导致处境最差的原因”是什么。但德沃金可以回答,他会说对龙虾的偏好造成的困苦,是他的志向所致,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这就是他应得的处境,就不应当得到救助。

“自由主义的平等观”

在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受到宪法保障,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共识,无论是激进派、保守派还是自由派,在原则上都没有异议。

那么对于自由主义来说,要去处理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确立一种恰当的平等观。所以德沃金提出了“平等的尊重和关怀”原则,他相信,这就是“自由主义的平等观”,能够同时回应现代人对于自由、平等和多元价值的三种诉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生而平等”是幻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