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3笔记

精进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

采铜

163个笔记

序言

>> 精”是精益求精,精把自己打造成容器擅一事;“进”是开拓进取,破界而行。“精”是“进”的基石,“进”是“精”的跃升

>> 内卷”指的是高度同质化的、价值消耗大于价值创造的竞争。

01 优化专注力 我们为何越来越无法聚焦

>> 01 优化专注力我们为何越来越无法聚焦

注意的机制线性思维与“单焦点机制”

>> 这个“高质量”指的是:如果我们学习,便可以聚精会神地理解眼前的知识;如果我们思考,便可以持续锁定在一个点上,不断地深入;如果我们做事,便可以心无旁骛地把事情做好。

什么是专注 让注意焦点跟着事情走

>> 什么是专注让注意焦点跟着事情走

>> 专注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让自己的注意焦点基本保持在这件事所涉的范围之内。再简单点说,专注就是让你的注意焦点跟着你的事情走。

>> 另一个原因是,你的头脑中思绪太多。

>> 一位僧人得道了。

有个小和尚问他:“师父,你得道之前在做什么?”

师父说:“做饭、挑水、砍柴。”

小和尚又问:“那得道之后呢?”

师父说:“做饭、挑水、砍柴。”

小和尚说:“两者差别在哪里?”

师父说:“以前我是做饭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就是做饭的时候做饭,挑水的时候挑水,砍柴的时候砍柴。”

更专注的方法 排除无谓的信息干扰和注意转移

>> 更专注的方法排除无谓的信息干扰和注意转移

那么,到底怎样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专注呢?无非从三个方面去着眼:

你在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你内在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 所以提升专注力的第一个方法,是要对不同事情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判断。那些对你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情,你必须也必定会专注,没有第二个选项可选。

>> 朴素的生活环境、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及稳定的生活节奏,能排除无谓的信息干扰和注意转移,把注意力锁定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而必须经由实实在在的训练,在一次又一次专注状态的保持中,来形成专注力。

>> 跑步则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感到,自己越来越处于一种自在自由和沉着沉稳的心境之中。

向下聚焦 专注力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

>> 向下聚焦专注力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

>> 原因在于他们在看美剧的时候,注意的焦点一直放在中文字幕上,虽然英文语音进入了耳朵里,却丝毫没有加以关注,所以根本无助于英语听力的提升。

>> 专注力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

>> [插图]

>> 精彩提炼

>> 把有限的认知资源全部集中在当下聚焦的事物上,进而可以更高质量地学习、思考和行动。

02 调整认知负荷 为何工作令我精疲力竭

>> 02 调整认知负荷为何工作令我精疲力竭

理解“认知负荷”大脑“负重”如何形成

>> 认知负荷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大脑所能调动的资源是有限的,脑力活动所要求的认知资源稍微高一点,负荷就产生了。

>> 认知负荷一旦超出你能应付的范围,你犯错误(包括非理性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工作中的认知负荷挑战 提高技能储备才能应付自如

>> 工作中的认知负荷挑战提高技能储备才能应付自如

>> 需要同时接收和处理来自多个渠道的信息

所接收的信息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需要整合并辨析真伪

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或者是不完整的

任务要实现的目标是多重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任务中涉及许多新知识、新概念和新观点

任务中涉及复杂的逻辑关系,需要多重嵌套的推理

调整认知负荷 两种方法拆解并行认知活动

>> 调整认知负荷两种方法拆解并行认知活动

>> 学习过程是清晰的、线性的、渐进的。

>> 扫雷读书法

>> 我们可以把两种活动分开来,先读一遍,目的是“扫雷”,再读第二遍时,就可以沉浸式地阅读。所以“扫雷读书法”也可以称为“两遍读书法”。

>> 中间转换创作法

>> 运用中间转换法的关键是,你需要思考设置什么形式的中间产物,你做的事不同,你的实现目标不同,那么适合你这件事的中间产物也就不同。

>> 精彩提炼

>> 认知负荷=大脑的“负重”。

认知负荷过高有许多危害,“上班族”每天精疲力竭就与此有关。

认知负荷的成因:一是选择性注意的资源限制;二是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

认知负荷一旦超出你能应付的范围,犯错的概率就会增加。

“信息暂存”和“逻辑思考”都能显著占用工作记忆资源。

工作中的认知负荷分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前者可以是语言模糊指令,后者可以是个体知识和技能不足。

职场人通常抱有“临时学”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优缺点都很明显。

调整认知负荷的核心思路是把原本并行的认知活动拆解,变为分步活动,包括两种方法:一是扫雷读书法;二是中间转换创作法。

03 解锁内在动机 为何人总觉得拥有太少,想要太多

>> 03 解锁内在动机为何人总觉得拥有太少,想要太多

什么是内在动机驱动力来自你的内心

>> 外在动机适合推动短平快的行动,而内在动机适合推动长期的、更有挑战性的行动

>> 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会影响我们对待失败的态度

>> 外在动机使人趋同化,而内在动机能促成人的多样化

>> 外在动机会损害内在动机

形成内在动机的条件 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要

>> 形成内在动机的条件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要

>> 自主的需要是指人希望在做一件事时具有自主性,能够自我掌控,自己做决定;胜任的需要指人做一件事时希望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做好的;归属的需要是指人想要感觉到和其他人保持着联结,并受到支持,毕竟没有人喜欢孤家寡人、形单影只。

>> 自主的需要

>>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自己是自主的呢?在他有选择的时候。

>> 胜任的需要

>> 人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能胜任呢?在他面对与自己能力相当的挑战并且可以获得公正的评价时。

>> 联结的需要

唤回内在动机 渴望、热爱与好奇心是召唤源

>> 唤回内在动机渴望、热爱与好奇心是召唤源

>> 警惕“斯金纳箱”

>> 放下思维的枷锁,挖出热爱的种子

>> 为什么人活得比猫还累呢?我想,人做什么事都讲目的、目标;而猫喜欢玩耍,它是不带目的的,就是玩耍而已。

>> 你更应该做的是做减法,减掉什么呢?减掉那些抑制了你的渴望、你的热爱、你的好奇心的东西。

>> 你要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你需要把得失心、胜负心给放一放,把“精致利己”的惯性化思维给忘掉,才能给你的心以足够的空间,让你的内在动机在其中孕育和生长。

>> 去获得一些陌生的、新鲜的体验

>> 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断被震惊的过程。如果你已经很多年没有被震惊到了,那说明你滞留在了自己所熟知的经验中。

>> 就是你命中注定要做的事,你可以把它做到完美。

>> 深度的乐趣

>> 不断提问并找到答案就是这样的思辨过程,而工作中要面对的种种现实挑战恰恰给了他思辨的机会。

>> 精彩提炼

>> 什么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你做这件事的驱动力来自你的内心,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外界的要求。

外部奖励引发的是外在动机

>>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无对错高下之分,只是驱动人前进的模式和机理不同。

什么事情适合用什么样的动机来激励,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出,如果人做某件事能同时满足自主(autonomy)的需要、胜任(competence)的需要和归属(relatedness)的需要,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孕育出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动物研究的结果推演到人的身上,认为人跟动物一样,只要操纵奖励和惩罚这两个因素就能控制人的行为。

为何我们经常会感到想要的太多,拥有的太少?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错了。

>> 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断被震惊的过程。

浮于表面的学习和思考远远不如深入地挖掘来得有趣。

04 理解和习得智慧 如何成为生活的智者

>> 04 理解和习得智慧如何成为生活的智者

导师的影响力知识传递与人格塑造

>> 明智思考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下面四个维度:

理智的谦逊

广阔的多元视角

理解不确定性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这四个维度便是对智慧内涵的非常精妙的概括,从这个框架出发,我们便可以展开一场追寻智慧之旅。

理智的谦逊 从“满”的心态到“空”的心态

>> 理智的谦逊从“满”的心态到“空”的心态

>> 理智的谦逊就是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凡事不会轻易地下定论,即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也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想法,在必要的时候更新和改换自己的观点。

>> 第一个层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知道”而不是“理解”。

>> 前结构(prestuctural):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或者完全搞错了。比如不知道“微波炉”是什么东西。

单点结构(unistructural):只了解该事物的一个方面,通常是最浅的一面,比如该事物的名字、功能和基本操作。比如知道“微波炉”,知道它的作用是加热食物,也知道按哪个键来开启它。

多点结构(multistructural):了解了这一事物内部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统合起来。比如知道“微波炉”所有功能的操作,知道微波炉加热食物的物理学原理,以及它的主要组成部件,但是不清楚它是如何运行的。

关联结构(relational):基于对这一事物各方面的了解,在更深的层面上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比如,能完整说出微波炉的内部组成结构,并解释这一结构是如何相互配合以运行起来的。

拓展抽象结构(extended abstract):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抽象的新认识,可能与一个更大的背景相关联。比如基于对微波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能提出微波炉的改进设计的想法,或者适当改造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想法。

>> 第二个层面:在单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不能让我们免于无知。

>> 高学历并不代表知识渊博,更与智慧没有直接关系。

>> 第三个层面:科学上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基本上都还没有确定的答案,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确实都是无知的。

>> 一个越是富有智慧的人,越是怀抱着一种“空”的心态,去跟别人打交道,去认识这个世界,去过着自己的生活。

>> 如果一个人保有一种“空”的心态,那么他在言行上会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1.他不太喜欢跟人争辩

>> 2.他乐于也善于提问

>> 3.对不太确定的事物,让结论悬置

广阔的多元视角 改变底层叙事

>> 广阔的多元视角改变底层叙事

>> 寻找”叙事有两个潜在的陷阱:

>> 一是不知道怎么面对“找不到”的情况。

>> 二是存在“一山望着一山高”的情况。

>> 但如果把“寻找”叙事转变为“创造”叙事,会发生什么呢?你可以想象自己不是一个“寻找者”,而是一个“创造者”,通过合适的方式,那么你就可以——

“创造”与你最合拍的“人生伴侣”

“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意义”

“创造”能充分发挥你才能的“工作”

>> 我觉得人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你干什么快乐,你就干什么。”

>> “你干什么快乐,你就干什么”,而不是“你干什么最挣钱,你就干什么”。

理解不确定性 从黑箱到白箱

>> 理解不确定性从黑箱到白箱

>> 不管宝箱给多给少,只要奖励带有随机性,相较于恒定不变的奖励,都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

>> 不要热衷于那些完全随机的游戏,而是要找到那些在别人看来随机而你觉得不随机的游戏,那么,可能你就赢了。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在矛盾中取得平衡

>> 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在矛盾中取得平衡

>> 研究了世界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发现这群人都具有兼容矛盾性的创造性人格,包括:

体力充沛,但又常沉默不语、静止不动

很聪明,同时又很天真

既喜欢玩乐,又恪守纪律

可以在想象、幻想与牢固的现实感之间转换

既内向,又外向

既谦逊,又骄傲

既“阳刚”,又“阴柔”

既传统,又反叛

对工作既富于激情,又能保持客观

在工作中既痛苦煎熬,又享受巨大喜悦

>>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 ①从防止游戏上瘾和保护视力的角度,家长要制定规则以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比如一天不超过半小时,或者一周不超过两个小时。

②家长可以筛选出制作精良并且对孩子知识、身心发展等有益的游戏,引导孩子去玩“好游戏”,而不是“坏游戏”。

③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作为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也可以跟孩子讨论游戏,甚至引导尝试开发小游戏,这些都是游戏可以带来的额外收益。

>> 把不同的观点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是智者所为。

>> 精彩提炼

>> 明智思考的特征可以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理智的谦逊;二是广阔的多元视角;三是理解不确定性;四是妥协或折中多方不同的观点。

05 搭建知识的体系 主动学习,秉承长期主义

>> 搭建知识的体系主动学习,秉承长期主义

树形结构与网状结构建立自己的网状知识系统

>> 在网状的知识结构中,我们有可能把原本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家把这种联结称为“远距联想”(remote association),并认为一个人的远距联想能力是其创造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学问的阶段 由专到博,由入到出

>> 学问的阶段由专到博,由入到出

>> 钱穆认为,学问的进路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专门之学”,即专治一门,“专读一书、一人、一家、一派,只求从一门入去求了解”。

第二阶段是“博通”,从原来那个专的领域转入到另一个领域去钻研,“推扩至别一书、别一人、别一家派,亦如专门下功夫”,比如原来专门研究杜甫的诗,转而专门研究李白的诗,或者原来专门研究韩愈的文章,转而专门研究柳宗元的文章,这就是从专门到博通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仍然是“专门”,这个时候的专门跟第一阶段的已经有所不同,这个时候的专门是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里面有自己要研究的一大核心课题,而前两个阶段的专和博都服务于这一课题。

第四个阶段叫“成家而化”,“既专门,又博通,循此渐进,可入化境,将其所学皆在他一家中化了”,大家、大师就是走到了这个阶段。

>> 所谓的“出”,意思是从你学来的、已经了解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往前迈一步,提出你自己的一套见解,这套见解必须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同时又是有新意、有创见的,才能叫“出”。

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改变叙事体系,使你的学习“结构化”

>> 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改变叙事体系,使你的学习“结构化”

>> 高手在思维上的一个特点是,他们能进行某种“双线思考”,一条线是在抽象层面思考,讲求的是基本规律、底层逻辑;另一条线是在具体的场景中思考,思考用户需求、交互语言、功能落地等。两条线背后各有一棵强大的技能树,两棵树之间又能阡陌交通。

>> 不是让工作去适应我的知识体系,而是让我的知识体系不断地进化、进化,然后去适应同样在不断变化的工作。

>> “我要成为我自己的教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教练的职责有哪些:

他提供课程,在课程中传递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他提供训练环节,让学员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技能

他纠正学习中的偏差,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他设定学习的梯度,当学员在一个梯度上学成后,引导他进入到下一个梯度

>> 以网状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

一个人的远距联想能力是其创造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没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跨越,必须有长期的积累,经由量变而成质变。

一个人在精进的历程中,必须秉承长期主义。

商业社会中,普通人的职业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限,因此更需要网状知识体系才能胜任。

职场新人迷茫很正常,应该改变叙事体系,去适应变化的工作。

>> 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我拥有的知识够吗?二是他人的需要是什么?三是“摸石头”的本事能否胜人一筹。

>> 成为自己的教练,使我们的学习“结构化”。

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步骤:整合资源—循序练习—阶段展示—获得反馈。

06 学习的科学法则 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

>> 06 学习的科学法则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

>> 分散学习忙碌者的希望之门

>> 比如,你的目标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看完某本好书,你只需要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只要一有间隙时间,你就打开来看,那么即便你再忙,都是能看完的。

穿插学习 让知识碰撞,使灵感迸发

>> 穿插学习让知识碰撞,使灵感迸发

>> 第一个好处是穿插学习能够促发“远距联想”,推动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结。

>> 穿插学习的第二个好处,是能够缓解学习中的疲劳感和厌倦感。

生成式练习 提升创造力与学习效果的利器

>> 生成式练习提升创造力与学习效果的利器

>> 生成式练习指的是需要学习者自行构造内容的练习,比如填空、造句、问答、写作这些形式都是生成式的。

对比学习 横看细节,纵观整体

>> 对比学习横看细节,纵观整体

广度优先搜索 大局观、精细化与渐进式

>> 广度优先搜索大局观、精细化与渐进式

>> 学习应该是一个逐步精细化的过程,一开始只要了解这个领域最简单的大概,然后再具体和深入一点,随后再进一步地具体和深入一点……这个过程有点像画素描,第一步是画一个大致的、粗略的形状,第二步会精细一点,然后再一步步具体、细化,越是细节的处理越是在后期。

>> 这种学习模式还有三个优点:

①由于对每个分支都先了解了一遍,更便于他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分支是哪个,有利于激发他的内在动机。

②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前期概述式的教学肯定是难度不高的,慢慢进入细节之后,难度会逐渐增大。

③如果在某一个分支的学习中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学习者有可能去别的分支寻找灵感,触类旁通。

>> ①看一本书时,先仔细看完它的目录。如果看完目录觉得云里雾里,可以再看看每一章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讲了什么。然后再阅读全书。

>> ②在自学某一个专业领域时,如果觉得直接读教科书有点太难,可以先涉猎一些通俗易懂的材料,比如读一下该领域的通俗科普著作,或者找一些相关的纪录片来看看。

>> ③不要钻牛角尖。

模拟练习 适应现实挑战的必要准备

>> 模拟练习适应现实挑战的必要准备

>> 分散式学习法——“碎片时间+整块内容”,是忙碌“上班族”的希望之门。

穿插式学习法——在总学习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不同领域知识的穿插交错式的学习比逐一攻克式的学习,在长期来看效果更好。

生成式学习法——需要学习者自行构造内容的练习。

对比式学习法——使用配对式的材料,通过比较材料间的异同来学习。

广度优先搜索的三个优点:一是利于学习者找到自己喜欢的分支,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三是遇到挑战,可能会去别的分支找到灵感,触类旁通。

根据广度优先搜索原则提出的三个学习建议:一是看书先看目录;二是建议先看通俗易懂的入门材料;三是不要钻牛角尖。

模拟练习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可以看作是适应现实挑战的必要准备。

07 高效行动的技巧 如何克服令你焦虑的拖延症

>> 07 高效行动的技巧如何克服令你焦虑的拖延症

先进先出成为执行力强的“队列型工作者”

>> 1.如果我把优先级排错了怎么办?

>> 2.越是重要的事,越可能拖延

>> 3.优先级低的工作,同样需要完成

>> 先进先出原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行动原则,它不需要考虑“优先级”这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而是“简单粗暴”地以进入时间来排序,省去了做决策的麻烦,挤掉了犹豫和借口,迫使人完成他必须完成的每一件事。在行动上越简单的原则,越有效。

原子化 优化事件流程,降低做事门槛

>> 原子化优化事件流程,降低做事门槛

>> 以25分钟为一个工作单元,期间必须专注地做一件事,不能间断。25分钟走完后休息5分钟,然后开始下一个25分钟。

>> 而原子化的思考方式是:把其中一个步骤单拎出来,看看这个步骤是不是可以再分解,并且在分解之后使整个过程得到优化。

批量化 解决琐碎、同质任务的必备法则

>> 批量化解决琐碎、同质任务的必备法则

>> 批量化方法适合复杂度不高的任务或者操作,把这样的任务集中完成,就不太会影响完成的质量,而复杂度或者难度较高的任务,则适合一件一件专注地去做。

>> 1.把琐碎的任务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集中处理掉

>> 2.在即将着手一个大任务时,先集中做好材料准备工作

>> 那些适合合并、适合批量化的任务通常只涉及较为简单的或者具有同质性的认知活动,而不会涉及多种类的或者复杂的认知活动。

快速两分 把握行动大方向,知道什么不必做

>> 快速两分把握行动大方向,知道什么不必做

>> Q1:在选择此刻做什么事时,问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是长半衰期的吗?”

>> Q2:在选择当下接收什么信息时,问自己:“这些信息真的跟我有关吗?”

>> 波兹曼连珠炮似的问了读者三个问题,即这些每天从媒介处获得的信息——

一、有多少次为你提供了需更改当日计划的信息?

二、有多少次让你决定采取本不准备采取的行动?

三、有多少次帮你更加了解了你需要解决的问题?

>> Q3:当我处于愤怒时,问自己:“我这样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

>> Q4:当我向别人提建议时,问自己:“这个建议是否是可执行的?”

>> Q5:当我与身边的人发生争执时,提醒自己和对方:“争执有助于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吗?”

>> 所谓高效行动,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知道什么事根本不必做。

>> 因而快速两分法的作用就是,先保证“准确度”。即先在大方向上判断对,能够在多数情况下不走偏、不南辕北辙,然后再在精确度上改进、一步步精进,这才是明智行动之道。

生态位法则 “反内卷”的最好策略

>> 显而易见,一个人越是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和更替敏感,越是主动地了解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技能,就越可能找到高价值的“潜在生态位”,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态位。

>> 要与他人“共生”,意味着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更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他人的痛点和需求更加敏感。

>> 精彩提炼

先进先出原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行动原则。“拖延症患者”也是“栈型工作者”,而执行力强的人则往往是先进先出的“队列型工作者”。

番茄工作法的精髓是,给人划定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专注时间段,这就是对时间的原子化使用。

原子化的好处:一是优化事件实施的流程,以起到提高效率、增进产出、提升质量的效果;二是降低做事门槛。

批量化处理只适合简单、具有同质性的认知活动。

原子化法讲求操作的细分,批量化法讲求操作的合并,但并不矛盾。

所谓高效行动,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知道什么事根本不必做。

快速两分法有助于我们在行动的大方向上判断对,也就是说保持较高的准确度。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是“反内卷”的最好策略。

一个人能否快速学习以掌握新技能,是他能否适应新环境的关键。

一个人越是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和更替敏感,越是主动地了解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技能,他就越可能找到高价值的“潜在生态位”,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态位。

要与他人“共生”,意味着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更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他人的痛点和需求更加敏感。

08 增强思考力的工具 六大心法助力未来

>> 08 增强思考力的工具六大心法助力未来

溯因推理法不止步于显而易见的解释

穷举法 一条“笨拙”的捷径

>> 穷举法一条“笨拙”的捷径

>> “When in doubt,use brute force. ”(拿不准,用穷举。)

>> 我讲三个应用场景:阅读中的穷举、搜索中的穷举,以及怎样在学用软件的时候使用穷举。

>> 在阅读时使用穷举法

>> .在搜索时使用穷举法

>> 3.在学用软件时使用穷举法

间隔法 给思考和想象留有余裕

>> 间隔法给思考和想象留有余

>> 我们可以寻找和参与这样的活动,或者留出一点时间,停下来,不做任何事,这些都能让我们的身体和头脑更加轻盈强健。

心灵时旅法 创造者的精神源泉

>> 心灵时旅法创造者的精神源泉

潜义法 如何颠覆常规认知

>> 潜义法如何颠覆常规认知

>> 词是常见的词,却潜藏着全新的、未被使用的意义,这些潜性意义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出来,会出其不意,增添文采和趣味

理想化法 迈向目标现实可行的第一步

>> 理想化法迈向目标现实可行的第一步

>> 这些无不是可见的、现实的目的,而不是理想化的、存在于理念中的目的。

>> 这就是为什么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追求真理的人会停下脚步,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追求美的人会停下脚步,因为这些理想是如此伟岸和遥远,遥遥相望,永不可即。

>> 人的才能当然有大有小,也肯定只有少数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但这不妨碍我们把“理想化”当作一种必要的思考方式,去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每天的行动。

>> 我最纯粹、最本真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我想成为的那个最理想的“我”是什么样的?

如果此时此刻,我可以不为收入而工作,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 说来也简单,一个人的精进之路,可以开始于想清楚什么是“理想中的我”,然后迈出朝向这个目标的现实可行的第一步。

>> 而如果一个人有勇气为自己订立目标,敢于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并从可实现的一小步一点点迈开去,他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尽最大可能来发展自己的道路。

>> 创造间隔,就是创造有空隙的、有孔洞的、让思想可以自由流通的结构。

挖掘一件事情的潜性意义,并把它显性化、创造性地使用,我称为“潜义法”。

理念的目标恰恰是不可量化的,而若目标无法量化,那就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抵达,你只是在路上,不断地去接近这个目标。

一个人的精进之路,可以开始于想清楚什么是“理想中的我”,然后迈出朝向这个目标的现实可行的第一步。

一个人有勇气为自己订立目标,敢于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并从可实现的一小步一点点迈开去,那么他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尽最大可能来发展自己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3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