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泉新学校“画数学”活动点评2020-12-24

一、活动总评

实:研究扎实、资料详实、课堂平实

趣:激发兴趣、收获乐趣、培养情趣

活:源于生活、素材鲜活、思维灵活

二、画数学总评

选择“画数学”为研究主题,立意非常高。纵览生活实际,图渗透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衣:做衣服的纸片小样,凸显了图的直观;

食:食材的营养成分图,凸显了图的简洁;

住:建筑的图纸图样,凸显了图的精细;

行:远行需要地图,凸显了图的精准。

直观、简洁、精细、精准,涵盖了图的独特魅力。而画数学把图与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

三、数学课总评

第一节:画数学(一年级)

1.需培养学生“所见即所得”的识图意识。一年级的学生面对生活情境(如下图)时,往往不知如何识图表达,常见的状况是先算出叶子下面的蚂蚁数,然后当做已知的条件来作图。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你能看到什么,你不能看到什么”,初步启发学生,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表达出来,看不到的存疑处理。经过这样的预热,再去作图,孩子就已经有了“所见即所得”的意识,把看不到的当做问题来处理了。

2.实物中抽离出数学图形,数学图形还需回归实物。本节课,从实物中抽离出数学图形进行作图是非常扎实的,但是当数学作图完成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回归实物情境,把图中的数学图形和数量与具体实物再关联起来,这样一来一往的对应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作图能力的再提升。

第二节:画线段图(三年级)

1.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推动了课堂的进程。

偷懒:所有尝试探索都让“学生”当急先锋,教师退居幕后,在学生学有所成之际,教师才进行适度的梳理和示范,教师的懒成就了学生的勤。

装傻:在确定谁为“标准量”时,教师故意把“非标准量”当成标准,激起了学生的“群情振奋”,从加深了对“标准量”的理解,教师的“糊涂”成就了学生的“清楚”。

搅合:遇到分歧问题,教师抛出“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的经典语句,让观点不同的学生直接对话,生生互动中,理越辨越明。教师的搅合,让思维更加深入,道理愈加明晰。

2.张弛有度,对于习题的时间分配应趋于合理。纵观三道题目,第三题“黄花10朵,红花比黄花的3倍少5朵,红花多少朵?”的思维含量最高。但时间分配却有些平均主义,导致“少5朵如何作图表示”、“少的5朵的部分是否应该包含在红花有多少朵的大括号之内”等核心问题讨论研究的程度不够。

第三节:相遇问题(五年级)

1.让图入微、成串。在画图的优化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明白了绘图时应遵循“简洁、直观、精准”的原则,不应在边边角角(房屋、白云)耗费太多气力,这样才能凸显图的优势。全课总结时,教师把板书中的关键词语用“思维导图”进行了串联,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让人眼前一亮。

2.在关键节点处,教师应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相遇问题比较复杂,作图时如何把双方的行程情况表达出来,尤其是双方的相遇时间的表达问题,是作图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关键节点,教师可以站在学困生角度不断追问“两人共用了4分钟,图中怎么有8个格,这不是8分钟吗”、“如果每个格代表1分钟的话,那么时间长短都是一样的,为啥这边4分钟和那边的4分钟线段的长短不同呢”。看似傻傻的问题,实际上是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去思考,倒逼其他学生不断去解释、不断去讲演,从而让作图的难点在此过程中被化解、被诠释了。

四、两点误区

误区一:慢——作图太慢了,这个时间都能做好多题了。

当茅草屋建成的时候,可能大厦还没有填好地基,如果以时间来论,后者的建造速度太慢了。当遇到风雨时,茅草屋和大厦相比,的确变得不堪一击,而大厦却屹立不倒、昂首耸立。作图不正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吗?的确,作图的时间可以做很多题,正如大厦奠基的时间可以多建造几座茅草屋,但当遇到含金量越来越高的题目时,经过作图磨砺的学生懂得利用直观的图例解决抽象的问题,而习惯于茅草屋的学生缺乏了“工具”就会变得一筹莫展,此时的慢即是快。当你着眼于学生更高的追求时,你就不会觉得慢了。

误区二:难——作图题难了,比解题还要难。

学车难不难?比步行和骑自行车难多了。去邻居家串门,我抬脚就到,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学什么车啊,这么难。的确,去邻居家抬脚就到,如果让你去北京呢?此时,汽车的威力就彰显的淋漓尽致了。画图亦是如此,如果只满足于“串门”级别的近距离行程,画图的确不如直接解题那么方便简捷,如果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类似学车的学图磨砺,才是小学生的当务之急。

你可能感兴趣的:(【悟】泉新学校“画数学”活动点评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