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你的不是病本身,而是你的心

小时候,我们偶尔发烧感冒,不仅可以不上学,还可以受到父母的特别关爱(趁机吃点罐头或香蕉)。一年享受两三次这样的待遇,我们心里美滋滋的。

难怪《走出心灵的地狱》中说:人之所以生病,除了其他原因,还因为生病有“好处”。人是在需要生病的时候才生病的。

相由心生,病也由心生。有的人用生病来解决许多矛盾,来解脱自己,战胜家人,战胜环境。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去挖掘一下,你就不会觉得作者空穴来风。有些邻里矛盾,多数弱者是“借生病”逼强者妥协的。还有一些人在家里争地位,用生病这一招,也屡试不爽。

书中的主人公安子林是一位神经症患者,他对妻子过分依赖,总想借生病获取妻子更多地关爱,作者对他进行了深度地心理分析。发现他的潜意识能够像制造梦境一样制造出器质性疾病来,由于各种“因缘和合”,他就一直在自己设置的精神和生活模式里打转……转着转着,就没有动力康复了。

这是柯云路老师的一部纪实作品,他对特定的人进行特定研究,在精神分析学和病理学上架了一座桥。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但对于人为什么会生病,疾病产生于何种个人、家庭、环境及社会原因,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康复,战胜疾病需要哪些条件,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也能让我们从中重新认识自身。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病就难以康复?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遵循这样一套流程:先制造疾病,进入病人角色,再不断去治疗,强化自己的病人角色。

换句话说:心在病中,身不会在病外。很多人都说我的心理非常健康,我也通过各种方法去建设心理花园,相比以前,我真的是改天换地,但健康总与我若即若离,总有一些表征让我不好受。也许我还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还没有与自己的潜意识建立起深切联系,总有一些地方不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没有走出心灵地狱的人,若一直用患者思维去思考问题,很多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安子林没有沦到对自己的病深恶痛绝地地步,有时候还挺享受疾病带给他的好处,所以他宁愿让疾病守着他。后来,笔者直接告诉他:你必须斩断心理上的依赖,才可以痊愈。

笔者没有用药,心就是药。他从安子林的个人客观角度、面对面调整全家人的角色、听其自然的逐步痊愈等三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主体、客体是可以变换的。一个人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看自己,像看另一个人一样。当我们这样对自己进行不断地探索,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源,从而会转变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心病转移。自我本身,自我暗示,与它的“贪着”是致病之源头。人类只有真正地意识到疾病,才能真正地意识到自己。从这个方面来说,疾病也是通向自我的发现之旅。

在调整全家人的角色中,笔者深刻地给安子林做了精神分析之后,明确指出:他的妻子既是他的支撑,也是他神经症难以痊愈的主要障碍。因为,她是他生病的条件之一。如果他能正确看待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并且能让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角色,大家就不会过度依赖,从源头上“斩杀”神经症。他的女儿很聪明,也有神经症困扰,妻子求医心切,他本人有了改变的想法,全家人就在思想上达到了一致。

最后,笔者给安子林的妻子明确的提出了6点方针,让她尽量不要和安子林泡在一起、彻底放开他、还要她放下自己的祥林嫂情节、对安子林的任何反应表示无所谓、可以帮他推销画,也可以积极为生活增添趣味。终于,在他们的坚持下,安子林彻底放下过去的自己,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只是个案,但是由此可以追溯出很多心与病的关系。正如作者说:不磨不成佛,生病的两年,是你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如一场梦,让它过去。有了这样的两年,你才能顺利地转向新的人生阶段。要不,你几十年的压抑,你对现实的恐惧,都得不到释放。疾病暴露了你脆弱的一面,也使你得到锻炼,当你再得到健康时,你就比较坚强了。

烦恼即菩提。疾病的显现,就是来提示我们要怎样释放,怎样改变,怎样重启人生……当我们通过外在的显现,把自己的身心灵调至最佳状态时,健康就会回归。这是对于可调整的疾病而言的,对于一些绝症还得用非常法。最后愿大家能向内观照自己,向外开发自己, 在健康喜乐里幸福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困扰你的不是病本身,而是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