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谑与悲悯同行——《生死疲劳》手记

谐谑与悲悯同行

                                            ——《生死疲劳》手记

如果说《丰乳肥臀》是以其庞大严谨的叙事结构令人震撼,以其深沉内敛、真实厚重的笔触抒写着对具有同样品质的母亲的深情讴歌;那么,《生死疲劳》让我感受到的是莫言先生诙谐滑稽的一面,或许那只是先生探索不同风格,不同表达的一抹痕迹,或许诙谐滑稽只是先生假借的一个用以掩盖其内心真正悲悯情怀的表象,或许我什么也没有说对!            

虽是写实,我却常有天马行空之叹闪现在头脑之中,的确是天马行空。

他能让一个土改时期因为时局混乱而冤死的好地主,因为不平之气一次次与阎王争论、辩理,但一次一次被欺骗转世轮回为各种畜牲,体验不同的悲喜人生。而这些畜牲又都与先世的主人及后代有着各种牵连。

在西门驴与西门牛的短暂一生里,蓝脸这个人物形象逐渐清晰而鲜明起来,它们都忠实于主人,让他们的主人在那个时代里旗帜鲜明地如同他脸上特有的标记一样,与众不同。主人因为心善救了后来成为蓝家恩人一命的县长,这只驴因其才华与主人的独特引起县长的重视和喜欢,主人也因为这只驴,单干丰产了,而参加了人民公社的人就在灾年时,把这只单干驴撕成碎片,驴的一生就悲惨而荣光地结束了。

西门牛忠实而倔强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的确是牛的品性。老蓝脸坚持单干,又不忍心单干的罪名祸及后代,在他的奉劝下,小儿子终于拉着牛入了社。可这一条英勇的牛啊!被自己的亲生儿子要争光以示先进,先是被蛮横地穿了鼻环,再因不听使唤而让其牛世的母亲,拽豁了它的鼻子,可它仍不为人民公社耕田,这还不够惨烈,他人世的儿子想出了更绝的方法,在他的屁股后燃起了熊熊大火。它忍着皮肉烤焦的剧痛也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走到同样悲痛悲壮的主人面前轰然倒塌。牛的一生忠实而悲壮地结束了!

投生为猪是阎王如此许诺,西门闹如彼理解的又一个欺骗结果,这是用得篇幅最长,描写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因为后代的长成,人物形象渐渐多了起来,少年莫言在这里也出现了,在他自己的笔下,莫言是那样博闻强记,那样丑陋不堪,那样心怀猥琐与理想地夹在叙事人物里,这样,莫言的一些作品被介绍进来,他幼时的成长经历也被带出一二,他所读过的中外名著的具体情节,他不拘一格地求索与跳脱精神也从字里行间彰显出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如实,也可以理解为夸张地塑造自己,真为这种轻松自由的写作风格赞叹,我只有在学习《外国文学史》时的时候,在书上听说过的那种角度转换,如今比其更复杂,而博大地呈现在手里的书本中。


这种技巧上的自由境界丝毫不影响整部作品宏大悲悯的主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先生关于“悲悯”的言论:《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

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废都》也是悲剧,但没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虽然理解主人公的沉沦社会与他都有责任。而莫的作品更宏大,更深刻,更能让人心向高尚与淡泊,我想到了《守望的距离》里关于守望者的一段话。“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我想之所以平凹的《废都》很多程度上被诟病,是因为他的作品或许更真实,但是社会缺了这种“守望者”,人生会没有希望!〔好在他后来的作品《古炉》中这种人物出现了,蚕婆就是!〕而莫正与他相反,《丰乳肥臀》中的母亲是,《生死疲劳》中的几代蓝脸是!所以,境界上还是莫言更阔大,思想上更深邃!(他们二人是好友,我好像在作品里看到了如同莫言形象闪现的平凹原型,猜错也是可能的)

接着我们的故事转述,轮回的猪是神能而英勇的猪,会读书,会人立,会飞翔,会赏月,会称王,会用智,会复仇……就在这一部分里,杏花纷飞下的蓝色绚光世界,成了故事的背景色调,每在故事高潮,一个轮回即将悲壮地结束时,这种色调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从主人公蓝脸几代来看,蓝色无疑是神秘而被膜拜了的。

每读鸿篇巨制时,总是要思索书名的深意:《生死疲劳》当西门闹满怀忿然地几世投胎后,他心中没有了怨恨,原本以为不公的阎王是让他在轮回中明悟:“没有仇恨,才能做人,否则,生死轮回,生世疲劳”。

个人的不公在人生片段里看着是那么回事,但在历史长河里是不值一提的,再拉长几代看,天平就基本持平了!

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既然死亡无可避免,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是悲剧,但在那片墓地上,实现了大团圆。由两代蓝脸将所有有关的家人,及几世轮回的家畜按秩序葬下时,我觉得:平静地安息或许对疲劳地生死在土地上的人们,就是最大的慰藉与幸福。

是啊!既然一切来自土地,必将回归土地,那单干的一亩六分田地,也是西门、蓝脸所有家人的墓地,和那些人物形象一样鲜明在我的记忆中了!

重视死亡的意义不要只当成一种迷信,那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会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特别重吧,即使不科学,情怀感性一些,不正是人世温暖让人眷恋的原因之一,也是小说得以产生的,而久之不竭的源泉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谐谑与悲悯同行——《生死疲劳》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