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咸山

位于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除中国境内的这部分外,还有一部分在朝鲜境内。不过天池在我们这边,所以很多韩国人旅游,还是会来膜拜中国境内的部分。《山海经》称“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唐称“太白山”,金始称“长白山”。百度上说长白山是满族文化发祥地和圣山,不知道有什么遗址、遗迹可证实。

长白山最高峰将军峰,海拔2749米,在朝鲜境内。中国境内的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也是中国东北的最高峰。然后火山口的位置,水面海拔2189米。估计我会有高原反应的!据记载,长白山曾于1597年、1668年和1702年喷发过最早的第一次喷发据推测是在2500万年前,万年!山顶宽阔的环形火山口积水为湖,即天池。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这个“咸”字用的极妙,取咸与盐的关系,有色有味,说山是盐一样的白,但是“不咸”就是味道却没有盐的咸。古人的想象力很有意思,你说是通感也好,移觉也好,在现代汉语里似乎没见谁这么用过。

黍,亦称“稷”、“糜子”,糜子这种叫法在东北至今还在沿用,是比小米颗粒大一点的黄米,东北人叫大黄米,有非糯性与糯性之分,现代保留下来的貌似糯性居多。依照《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推断,东北人民至少在2200年前,就开始种植大黄米,这是一个如此古老的植物物种。

跑题说一下《山海经》。

从小我们的教育体系传达的都是无神论,因为我党唯物主义。成年后看到、经历一些事情后,目前我是有神论者。基于这样的前提,再回头看《山海经》,我认为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史籍书而非神话来阅读,记录的是鸿蒙开篇,人神共存的阶段。后来随着地球的进化,自身已经形成规律的、成型的社会模式,神无需如早期一样监督它的发展,因此退出。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关于九州大陆的江河山川介绍,与《水经注》同类,属于地理学。《海经》部分类似于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属社会文明发展记录。只是那会的一些兽、医学等,还介于人神之间,所以不似《梦溪笔谈》那般接近现代科学。毕竟《梦溪》产生的朝代在宋,沈括生卒年在公元1031年至1095年之间,距今不足1000年。而《山海经》,现代史学家比较认可的最终成书年代,其中14卷在战国,4卷在西汉初年,并非一次性成书,是多作者、多时代归纳在一起而成。春秋时代纪年于公元前770年到221年,约2800年至2200年历史。

《山经》部分单纯阅读其实有点晕头转向,因为山的名字与现在大不同,且部分地理地区应有些山由于地震等地壳运动,多少会有变化。但是如果比照这个内容,按照等比例尺画出张地图来,应该是件好玩的事。我大概是在知乎上看到过有人做了《山海经》的家族谱系,应该也有人绘地图吧!只是我没见过。

另外《山海经》还有一个特点,一般来说,按照常规思维或架构,地理学常选择的叙述顺序,在方位上会从九州的中心豫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区域开始,然后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推而广之。而《山海经》的起点,第一山“招摇山”,据考证是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猫儿山。我理解很可能这是作者生活的区域,写作上就以自身的家乡为起点,走向四海八荒。

还有就是“九州”的起源据考证也是在战国时代,是把所谓的“汉地”划分为九个部分,但那时并未处于统一状态,如此划分应该也是冀望未来能够实现大一统。重点是:九州的最北部是从燕山山脉开始,即“冀州”,并不包含今天的东三省,当然也不包括“不咸山”。这样看来,《山海经》并不能单纯归为描绘中原的地理学典籍,已然超越汉地,倒与现代中国的版图更为接近。而东北这片的章节名字是《大荒经》,意味着至少在战国时代,东北这一片在作者眼中是荒芜之地。

感觉《北经》记载的是黄河以北,然后《大荒北经》部分是汉地之外。

现代很多仙侠小说、电视剧,很多都是以《山海经》中提到的山川地理为基点,包括神话人物来演绎。最近它比较火,是因为加拿大应美国要求扣压华为公主孟晚舟事件后,华为时常被推上热搜。美国禁止华为采购本土零部件后,华为注册并发布“鸿蒙”系统。此名字即出自《山海经》,随后即有网友扒出,华为几乎注册了整部《山海经》!任正非是有多爱《山海经》?!读过任正非在公司内部会议的讲话稿,这是一个正直且尊重知识与历史的企业家。

另一方面,既然《山海经》中都有记载,说明长白山这一片的地质、地层,在这几千年来没有沧海桑田似的巨变,只有生长。

2019.8.23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