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家庭是我们栖息的港湾,家也是我们最不能遗忘的地方,家也是许多珍贵回忆的创造地。大文豪杨绛先生就如此地想念她的家,想念她的爱人及孩子。
杨绛先生,1911年出生,2016年去世,享年105岁。她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及戏剧家,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了著作《唐.吉诃德》。杨绛先生的代表作有《将饮茶》、《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等。
杨绛先生的女儿于1997年去世,丈夫1998年去世。在没有爱人及女儿的日子里,杨绛先生将他们仨的回忆写成书。《我们仨》用简明且沉重的语言记录了杨绛一家三口生活的点滴。由梦境引入,回忆女儿病重及丈夫病重的情境,随后开启了回忆。
看完《我们仨》,触动挺大。“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 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人终将逃不过生死离别,世间所有人都是过客,最终都将是回忆。
杨绛先生在书中的描述,她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留学时得承受生活的种种不适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经历一系列工作及生活的变故。但书中写到“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能感受到他们生活中充满了爱和温暖,他们用心地经营着他们的小家,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三个人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我们仨》的小生活是平静的,是温暖的,是有温度的,这些只属于他们仨小家庭的秘密是如此有趣。
书中描述到:“我平常看书,看到可笑处并不笑,看到可悲处也不哭。钟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停,可是我没见到他看书流泪。圆圆看书痛哭,该像是爸爸,不过她还是个软心肠的小孩子呢。”
书中描述到:“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连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
这些可爱又有趣的生活场景不正是平常人家也会发生的吗?这些无数有趣的小片段成就了这些珍贵的回忆。爸爸、妈妈、女儿,简单的三种称呼,却是世上最亲密的人,也是最相爱的三个人。情之所以,爱之所及,家是最温暖的称呼。
杨绛先生曾形容钱钟书先生是骄傲的,也有些许木讷,但字里行间不乏慢慢的爱意及欣赏之情。杨绛先生一直把钱钟书先生当成孩子般宠爱着。
杨绛先生说到:“钟书和我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给我写信很勤,还特地为我记下详细的日记,所以,他那边的事我大都知道。”两人的相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真正的爱是能够超越一切的,或许那时颠沛流离的生活更能增强双方的感情。
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先生的爱也是羡煞旁人,钱钟书先生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这是怎样一个有魅力的女子啊,让人如此迷恋?
夫妻能同甘,亦能同苦。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先生一家沦陷在上海,饱经忧患,也尝遍世态炎凉。然而夫妻俩超凡脱俗的性格,将这些困难比喻为美酒,细细品尝其中的滋味。
钱钟书先生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然而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那样快乐的结局,等待他们的真的是死别。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钱瑗患病不能起的时候,依旧用着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话语安慰着父母,超然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经历了女儿的死别。紧接着,丈夫钱钟书先生也离世,杨绛先生带着他们俩的回忆独自活着。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记得你的死亡。杨绛先生用她剩余的时光将她们之间的小故事记录了下来,让世人永远记得有这么幸福的一个家庭。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力。杨绛先生在2016年去找他们团聚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着他们仨的故事。
生活的不幸容易让人否定自己,生活的幸运容易让人迷失自己,请记得保持那份初心,真诚地生活着。爱自己、爱父母、爱小家,有爱自己的人,到哪儿都是家。
附赠一份杨绛先生发人深省的经典语录,在迷失自己的时候请看看!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5.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哪怕你周围的世界再复杂,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7.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8.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受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