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装故里行

玄奘故里行   

          文/王际鑫(河南省文史馆员)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以及他的故乡,人们却知之不多。玄奘故里在偃师,偃师是我的故乡,对位于故乡的玄奘故里,我一直没去看过,一直对那里有一种丢不掉的向往。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我看过大量的“唐僧取经”故事,也翻阅过不少有关历史资料,最近,终于实现了瞻仰玄奘故里的愿望。  汽车从洛阳出发,沿207国道,在通往偃师缑氏的公路上驶过,窗外的晨色中,看到的是平坦如织的绿色田野,路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往车后闪过,古朴的村庄在绿阴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两层楼房的农舍院落不时映入眼帘……伴随着车轮摩擦柏油路面的沙沙声,我的思绪在遐想中奔驰: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绝不是像吴承恩《西游记》中描写的人妖不分的糊涂僧人。玄奘在取经途中是一位伟岸高大、手执锡杖、不畏艰险、负笈前行的高僧,在生活中是一位睿智而坚毅的学者,在他的生活轨迹中,处处表现着对求学义无反顾的顽强精神。玄奘是唐代著名的宗教活动家,也是卓越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留下的圣迹和文化财富超越国界,为世人所骄傲,对丰富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作出了贡献,其部分著作成为现今研究中亚、印巴古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玄奘故里位于河南洛阳东南40公里偃师缑氏镇陈河村。缑氏镇北依白云岭,衔伊水,南望伏牛山,东临轩辕雄关、西瞻伊阙龙门,沃野千里,河谷纵横。进入陈河村,是青山环抱的凤凰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原风光。葱茏绿树,簇拥着户户庭院;深巷古街内,淳朴民风依旧,村民悠然自得地在编织着自己精彩的世界。来到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一眼望见村头矗立着一通高大石碑,正面镌刻的“玄奘故里”四个大字,出自赵朴初先生之手。玄奘故居大门上方,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的匾额“玄奘故居”四个大字耀眼生辉,为古朴的历史胜迹增添了文化色彩。玄奘故里主要包括玄奘故居、陈家花园、西苑墓地三大部分。从故居整体看,青瓦白墙,朱门红柱,错落有致,布局巧妙,建筑充分体现出隋唐时期东方住宅建筑的独特风貌。故居坐北朝南,大体为一南北长方形院落,由前向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沿石阶蹬道而上,可达高四米余的青砖平台,上有蔚为壮观的汉白玉乌头门,四周为雕有石狮、流云、禽鸟花卉的汉白玉栏杆。  沿着故居中轴线甬路,可进入前院,有厅堂和东西厢房。东厢房传为他大哥的起居室兼书斋,并有兄嫂二人的塑像。在西厢房内,陈列有玄奘主持翻译的《大唐西域记》等多种佛经线装善本,有译为世界五种文字的《大唐西域记》的各种版本。  厅堂为前院的主体仿唐建筑,高十余米,歇山出檐,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甚为壮观。厅堂原为接待宾客、谈文论诗场所,后辟为玄奘纪念堂。厅堂正中有玄奘译经塑像,左右两侧为其高足弟子塑像。故居前院植有梧桐、石榴、桂花、槐树等,后院子午线左侧的东厢房,是玄奘母亲宋氏居室,据说也是玄奘诞生之处,还有玄奘的祖父母起居室后堂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家老院的户内迎屏,可称弥足珍贵的文物史迹,仔细看去好似一块刻有“福禄寿的三星图”,虽然经历了一千三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清晰可辨,而玄奘取经图、策马西行图则线条优美,据此可以想见当年玄奘风采。除上述遗迹外,陈家大院还保留有诵经斋、凤凰台、马蹄泉、陈家井等遗迹可供凭吊,尤其大院的一棵葱茏翠绿的皂角树和早已干枯的古槐树相抱生长,十分奇特。树的旁边,现存古井一口,人称“慧泉”。  故居南面,有陈家花园故址,坐南朝北,背靠凤凰台,正对陈家住宅。花园建有慈恩榭、诵经斋、桥亭、放生池,植有桃李杏树,山势玲珑,曲径流水,清幽异常。  西苑墓地位于陈河村西南约800米处,为玄奘父母的合葬墓地。墓地呈覆釜形,依自然地势,河水环绕,十分幽静。  玄奘病逝后,一说葬于西安樊川北原,一说叶落归根,葬于缑氏镇东南3.5公里处的白鹿原(清乾隆十一年编修的《偃师县志》:《旧唐书》亦言“归葬于白鹿原”)。白鹿原中部有“灵岩寺”,据介绍,玄奘9岁起,常随家人到寺中听经,后被寺僧收为俗家弟子。后人为纪念玄奘,将寺院改名为“唐僧寺”。寺院位置紧傍今207国道,唐僧墓在该寺西北墙外。武则天登嵩岳路过该寺时,曾赐金修寺,封地数顷。现存有山门、大雄殿、天王殿、火神庙等建筑。  此行使我想到,瞻仰玄奘圣迹,感受中原历史文化,更应探究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使其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发扬光大。 (结下页)   

          据史书及当今学术界考证,玄奘原名陈瑋 ,出家后取名玄奘,又因为他是唐朝高僧,后人称他唐僧。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十三岁在洛阳出家,后又来到唐朝国都长安(现在的西安市)。为了求法深造,他曾到成都,南下荆州。游学的结果,使他越来越感到“圣典隐晦,宗师异说”,决心到印度求取“真文”。他毅然负笈远行,踏上了漫漫征途,出玉门、经西域、过大漠、越雪山,终于来到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等诸多佛教圣地,与有名望的高僧切磋、研究佛教经典。经过十七年的磨难,于贞观十九年,负载取得的梵文经典六百五十七卷,回到了长安。玄奘“西天取经”历尽风雨坎坷,绝粮不悔、重病不悲,终于取回了“真经”,完成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夙愿。唐太宗在圣教序里称道:“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梁启超先生称玄奘法师 “在求法译经事业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玄奘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一百三十国,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玄奘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受到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僧俗敬重和欢迎的伟大的佛教学者;他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空前绝后的光辉典范。  出行时,他仅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年轻僧人。归来时已成了名震中外的一代宗师,朝廷不仅派官员僧众出城迎接,唐太宗还亲自召见,并赋予他纲纪天下僧徒的权力。但是,玄奘无心于此,只求到嵩山少林寺去专心译经。但唐太宗却执意把为穆太后修建的弘福寺让给他做译场,还派宰相房玄龄等人协助他编译经卷。  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高宗)为追荐亡母文德皇后,在长安建了慈恩寺,并诏令玄奘来任住持,还为他建了翻经院。玄奘一行入驻慈恩寺时,朝廷特意举行了盛大的典仪,仪仗队以锦彩轩车一千五百乘和各色绣旗为前导,后随伞盖三百余顶,还有二百多幅绣画佛像和各式金银佛像,玄奘端坐彩车为先导。京城各寺僧众捧着供香和鲜花,随行诵经,连皇宫的侍卫、车队也都出动了。太宗皇帝率太子、后妃在城楼上观瞻目送,京城数十万人夹道观看。  玄奘在慈恩寺除了翻译经卷,还根据他取经途中的见闻,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述了上百个国家的山川、城邑、人文、习俗、物产等,成为现今世界上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后来他又移居陕北宜君山的一处幽僻寺院,用六年时间翻译了《大般若经》等二十多万言。待到他积劳成疾,行动困难时,又坚持挣扎着翻译了《大宝积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一生翻译经、论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还把一些中国古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对佛经的翻译,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十分严谨,被称为“新译”,令人赞叹不已。他对待事业的献身精神,更是令人感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有了吴承恩的《西游记》,才使神话中的唐僧玄奘家喻户晓,也因为确有生活中真实的玄奘以及这位毅力惊人的高僧所完成的稀世业绩,玄奘故里才能够得以不断修葺保留至今,才有众多的游人慕名前往观瞻其圣迹美景,以探究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真实盛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玄装故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