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铜爵——中国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四)

2、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夏代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V区M4出土

现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长14.2厘米,宽9.8厘米。外轮廓为长圆形,弧形束腰,边上有四个穿孔钮。

凸面的纹饰可以分为面和冠两部分,面部有圆形眼和较宽的弯月眉,眼下面有表现口部的弯弧线,冠部是复杂的T形,以主纹饰为中心镶嵌绿松石,装饰的牌饰异常华美。凹面附着有纺织品。

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胸部略偏左。

制作方式是青铜铸造成外轮廓和兽面纹,然后再粘嵌绿松石。

二里头遗址发现有绿松石作坊和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

这种类型的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

夏代前后的铜牌饰目前已经发现了16件,其中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三块,Ⅵ区M11和Ⅵ区M57也出土了两件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有明确出土信息的,均出土于随葬品丰富的墓葬。

央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第八集,讲的就是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名曰“金玉共振”。

铜牌饰的功能是什么?目前并不确定。有学者认为纹饰表现的是“蚩尤”,也有认为纹饰分不同的型,有的表现的是龙,有的表现的是夷人的始祖神和神化祖先。

2002年,二里头宫城区的高等级墓葬又出土了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同出带玉铃舌的铜铃,学者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和铜牌饰是同类器物,铜铃与动物母题的绿松石镶嵌器是二里头高等级贵族随葬的固定组合。

李学勤先生曾评价说,铜牌饰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化“。

3、二里头青铜爵

夏代  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III区KM6出土

现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此爵为二里头文化三期,通高 13.3 厘米,流尾较长,口沿无柱,足细长外撇,鋬上有长条形镂孔,器壁单薄,素面无纹,显示出较为原始的形制特点。

到二里头文化四期的爵,不仅数量增多,形制也有所发展。一是爵的口沿出现了三角形或半月形的矮柱;二是器腹底开始外鼓,腰腹曲线已不像三期爵那样呈圆弧状,而是有一道折棱;三是足部更加细长,外撇程度更甚。

爵是最早的青铜礼器,出现于二里头三期,消失于西周中期。

关于爵的功能,都认为是酒器,但具体是饮酒器、温酒器(部分爵底部有烟火炱)、盛酒器、滤酒器、祭祀酒器则无定论。爵上两个铜柱的功能也众说纷纭,有认为是节制饮酒的,有认为是挂茅草滤网过滤酒用的,还有认为爵来源于陶鬹[guī],柱表现的是鸟冠。

人们最早是用锻造法加工自然铜,后来开始使用石范铸造铜器,到二里头时期,发展出工艺上极具灵活性、技术含量极高的“陶范法”,陶范法成为中国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

造型简单的器物使用单面范或双合范即可铸造,造型复杂的容器需要复合范,即范(外范)和芯(内范)配合使用,像网格纹鼎、青铜爵就需要复合范才能铸造。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作坊内有浇铸工场、陶范预热所和陶窑,出土有坩[gān]埚、陶范等铸造工具和铜渣等废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铜爵——中国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