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模型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人改变原因,顶级高手改变模型

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这个定义有两个关键词,要素和连接关系。

所有你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你看不清。因为要“真正解决问题”,通常不是改变要素,而是改变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案例:你在旅游城市的一家海鲜餐馆吃饭,你吃了一盘龙虾,等结账的时候老板说3000块钱。这种“花式宰客”的表象在旅游城市屡禁不止。为什么?难道老板的这个“要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其实并不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辈子可能只会去这个城市旅游一到两次,在同一家海鲜馆吃饭的概率几乎是零,所以,假如你是海鲜餐馆的老板,你的最优策略是什么?

宰死他为止,反正他不会来第二次!你如果是他,你也未必比他好到那里去。“花式宰客”这种行为,不是有餐馆的老板这个“要素”决定的,而是你们之间单次博弈的“连接关系”决定的。所以,你不要期望改变“要素”,比如教育餐馆的老板“你要善良”,而是改变“连接关系”。

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从来不说: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而是说: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

反思: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和老板的关系,我们和父母的关系,餐厅和顾客的关系。普通的人会观察,优秀的人能洞察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构建于其固有的简单性。这就话怎么理解呢?其实很简单,所有的系统,抽象来看,除了“要素”,就是“要素”之间的四种“连接关系”: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而要素我们也称为变量。

一、什么是变量?

所谓变量,就是系统中变化的数量。所有的“变”化,都是以时间为轴,“随时变化”,带来了系统的复杂度、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洞察本质的难度,让你觉得什么都抓不住。用系统动力学中经典的“浴缸模型”来理解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在一个浴缸中,“水”这个变量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存量和流量。

举例:我们泡澡的水,是浴缸里存量的水还是水管里流量的水?这个毫无疑问,当然是浴缸里存量的水,水管里流量的水就是在大,只要不能积蓄为足够的存量,你都无水可泡。

解决“流量”、“存量”的三个难题

1、关注“核心存量”有些存量,它的增长能明显提升实力,它的减少会迅速带来危机。这些存量,你的“核心存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存量是什么?用户。一个医院的核心存量是什么?社会信任。一个讲师呢?学员口碑。餐厅呢?回头客。

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你的核心存量是什么?

2、关注“流量增速”

普通人关注流量的大小,但优秀的人关注流量增速。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者,不要太关注30岁之前的收入,不要为了800元、1000元,跳槽到一家学不到东西的公司或者行业,把心思放在“能力”这个流量增速的引擎上。35岁之后,你就会觉得今天这些钱,少得可笑。

当然,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是永远也办不到的,能把眼观放在10年后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记得吴军老师在《全球科技通史》里面提到,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叠加式进步。其中想要叠加式进步最重要的一点是,找你行业内比较有名的人物当老师,有时候名师的几句话,比你学习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

3、关注“周转时间”

用存量除以流量得到的数值,就是周转时间。它是效率的刻度,而效率往往是企业的生命线。

你说卖咸鸭蛋赚钱还是牙膏牙刷赚钱。很多时候是卖咸鸭蛋更赚钱。咸鸭蛋的保质期比较短,快到保质期的时候,商家可能会打折出售,周转也就快很多,而牙膏牙刷保质期比较长,周转时间也就慢很多。

二、什么是因果链?

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

老王发现,最近小李的工作效率很低,于是找他谈话,说:你要提高工作效率啊,要提高啊。要提高。小李答应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小李的工作效率依然很低。老王很恼火,怎么就是不改呢?一位管理者真正该做的,是帮助员工沿着“因果链”顺藤摸瓜,从结果,反向找到带来变化的层层原因。是什么带来小李的工作效率的变化,老王认真观察,发现小李最近特别累,上班打瞌睡,疲劳程度越高,工作效率越低。

很多管理者喜欢说“我只看结果”。业绩不好就批评;开会沉闷,就强制发言;团队矛盾,就各大五十。其实这是最low的管理方法,而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会用“因果链”顺藤摸瓜,找到与之相连的“原因变量”,解决问题。这也就是:菩萨畏因,众生未果。

警惕因果链的三个方法。

1、遗漏中间项

有数据表明,冰淇淋卖的越好,被鲨鱼咬的人数也就越多。这是一个真实的数据,那有什么毛病吗?其实它们遗漏了中间项,那就是天气热,天气热,吃冰淇淋的人也就越多,天气热,去沙滩上玩耍的人也就越多,被鲨鱼咬的人数也就越多。

2、迷信相关性

有一次,深圳警方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天平座、处女座、天蝎座的人更喜欢违章。还有这种事?迷信吧。但实际上,9—11月是生育的高峰期。所以,这三个星座的人口比率就要高一些。

3、颠倒因果链

在商业世界里,到底是销售价格决定生产成本,还是生产成本决定销售价格?很多人都认为是生产成本决定销售价格,其实这个是错的,是销售价格决定了生产成本。价格,是有用户感受到的价值,和供需关系决定的。只有先确定了销售价格,才能决定生产成本。

三、什么是增强回路?

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就是“增强回路”。

比如,腾讯的社交。用户数量越多,对其他用户就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数量就越多,一圈圈循环增强,这就是“社交增强回路”。

阿里的电商。买家越多,卖家也就更愿意来卖东西,买家就越愿意来买东西,一圈圈增强。这就是“电商增强回路”。

在增强回路之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三点。

1、找到自己的飞轮

有一位深度思考者决定创业,在纸上写下创业必须面对的一些变量:客户体验、流量、供应商、低成本结构、更低的价格。

那么,什么,什么带来了客户体验?更低的价格。谁都想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多好的商品。什么带来更低的价格?低成本结构。成本低,价格才可能低,什么带来了低成本结构?规模效应。向供应商进更多的货,。怎样才能进更多货?巨大的流量?更好的客户体验。

有趣的好事情就发生了。从客户的体验出发,经过因果链不断增强,最后回到客户体验自己,一个闭环的“增强回路”。

这个深度的思考者就是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小成功靠聪明才智,大成就靠增强回路。找到自己的飞轮。

2、确定第一推动力

2003年淘宝成立。淘宝的“电商增强回路”,就是买家越多,卖家越多;卖家越多,买家越多。但是,最开始,是先推动买家还是卖家呢?

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淘宝决定,先推动买家。

3、坚持不懈的推动

亚马逊的“飞轮效应”这几年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在学,但至今没有第二个亚马逊。因为“飞轮”推一天是没用的。推一周、一个月、一年也是不够的。亚马逊自己推了25年。

四、什么是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就是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减弱因,从而抵抗系统变化的因果回路。

比如,当昆虫数量快速增加时,小鸟因为食物丰盛,也会越来越多。小鸟数量,就是抵抗“昆虫突然增多”这个变化的变量。小鸟越来越多,导致昆虫越开越少,最终回到正常水平,小鸟因为食物减少,也回到正常水平。

如果说,增强回路是追求极端;调节回路就是追求平衡。那么,调节回路何时出现?它到底是好还是坏,你需要依次看清下面三点。

1、打破“看不见的天花板”。

调节回路,在商业世界中,常常表现为天花板。但是,天花板往往是你碰得头破血流了,你才会意识到。

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喜欢说:我要是创业,决不能像我老东家那么管公司,层级太多,流程太复杂、制度太死板。一开始公司就几十个人,遇到什么问题,吃一顿火锅就解决了。但是很快,公司的发展就到了几百人,甚至有些员工你都没见过,吃火锅再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客户抱怨不断。

公司的规模带来管理的复杂度,管理的复杂度限制了公司的规模。遭遇了“管理复杂度”这个“调节回路”,业绩遭遇看不到的天花板,再难突破。

怎么办?开始用层级,用流程,用KPI,用部分,提高管理效率。切断“管理复杂度”这个调节回路,释放进一步增长的潜力。

2、建立“自我修复机制”

人的体温为什么能一直保持在37度左右?因为调节回路的自我修复。温度低了,增加代谢,提供热量;温度高了,开始排汗,带走热量。如此平衡。

3、让“阻碍变革者”,成为变革受益者

作为CEO,你要发起一场生死攸关的变革。谁是变革最大的风险?不是外部环境,而是内部的既得利益者,是组织变革最大的“调节回路”。你只有精准地找到他们,调整激励机制,让他们成为变革的受益者,才不会被自己人杀死。

五、什么是滞后效应?

你有没有遇过往左拧水龙头,水会越来越烫;往右拧水龙头,水会越来越来冷。你只好往左、往右、往左、往右来后折腾几分钟。从开水龙头到我们想要的温度产生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教育孩子,为什么至今没有完美的“配方”?

因为从教育到见效,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滞后效应。你几乎无法从今天的结果,画一根长达几十年的因果链,跨越数不清的人,数不清的事,指向原因。谁能说孩子的今天的优秀,就是因为20年前你给他报的那个奥数班呢?

滞后效应,让这个世界扑朔迷离。怎样识别和处理好滞后效应呢?有三条方法。

1、原因不一定在结果附近

很多人参观华为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也建立一个五星级食堂,这就是缺乏“滞后效应”的洞察。学习今天的华为是怎么成功的,你要看的四15年前华为做了什么,而不是今天有什么。

你持续培训员工,没有看到结果,说明培训没用吗?当然不。原因不一定在结果附近,结果可能在几个月后的一场大战役哪里等着你。

2、减少滞后,增加确定性

朋友请你试用一款智能音响,我打开包装,按下开关,没有反应。我在按一下,还是没有反应。你问他,他说按下去后,你在等几秒钟。果然,6秒之后音响亮了,这就是滞后,用户“按下开关”这个因,到“打开音响”这个果,有6秒的时间差。因为这6秒的滞后,用户不断重复操作,最终迷失,怎么办,减少滞后,增加确定性。

3、警惕由“滞后效应”引起的“剧烈震荡”。

一家日用杂货公司公布过一个数字,他们生产一件产品需要45天,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上需要150天,也就是说,制造商的生产计划,经过“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条长链,要滞后15天,才能得到市场反馈。15天后市场需求早已变化。所以,整个供应链一会儿积压库存,一会供不应求,剧烈震荡。

你可能感兴趣的:(搭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