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说的上话的人,读《一句顶一万句》

先说总体印象,好看、五星好评,以至于因为结尾是开放性的结尾,我当时误以为我下载的kindle 版本不全,又跑去微信读书里面找了一趟,结果是一样的。哎,意犹未尽。

但是,文章开始可不好读,涉及的人物众多比如卖豆腐的老杨,赶车的老马,打铁的老李,卖驴肉火烧的老孔,卖胡辣汤的老窦,販驴后来改剃头的老裴,杀猪的老段等等,说的事也是张家长李家短,谁谁的老婆跟人跑了,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乡土,对,透着土,一点也不魔幻

再加上作者刘震云独有的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长时间的这种言语真的、真的脑疼。比如:

小韩的新学并不开除读书不专心的人,课堂上不专心没啥,只要小韩讲话你专心就成;退学是因为县长小韩出了问题,小韩出问题并不在“延津新学”上,而是因为这年秋天,河南的省长老费来巡视...

但是,挨过了前面的四分之一,那么你就会觉得书越来越好看。

故事很简单,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

出延津记

吴摩西也就是卖豆腐老杨的儿子杨百顺。老杨喜欢和赶车的老马说话,把老马当做朋友,可是老马并不喜欢老杨。在两个儿子哪个去上延津新学,哪个留下来和老杨卖豆腐,老杨听了老马的意见,杨百顺成了那个倒霉蛋,当杨百顺知道了老杨在抽签的时候作弊,知道了是老马给出的主意后,差点拿刀去杀老马,最后离家出走,去找自己说的上话的人

一路上,杨百顺杀过猪,染过布,挑过水、破过竹,给县长中过菜,最后入赘了卖包子的吴寡妇,从此改名叫吴摩西。吴摩西和邻居卖首饰的老高说的上话,喜欢让老高帮他拿主意,这时候老高就有经典的三句话。

话能这么说,事不能这么做

事能这么做,话不能这么说

要我说,这事从根上就错了

吴摩西找到了自己的“老马”,老杨找的老马不把老杨当朋友,吴摩西的说的上话的老高更狠,不仅和吴摩西的老婆吴寡妇偷情,还和她私奔。吴寡妇把跟吴摩西说的上话的女儿-巧玲留下了,因为他俩说的上话。本来吴摩西生了几天气后,就打算这样过了,本没打算去寻找吴寡妇,但是架不住宗教礼法的裹挟,只好假装去找媳妇吴寡妇,可成想媳妇没找着,女儿巧玲却丢了,于是这就引出后面的故事。

七十年的循环--回延津记

吴摩西的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出场,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

牛爱国三十五岁时候知道,自己遇到为难的事,世上只有三个人指的上,一个是冯文修,一个是杜青海,一个是陈奎一。

一句话概括了下半部的主要内容,牛爱国说的说的上话的朋友就这三个人。

牛爱国结了婚并有了女儿百惠,牛爱国是汽车兵复原,工作不愁,但是跟媳妇庞丽娜有隔阂。两个人见面没有话说,开始以为是两人不爱说话,后来发现不爱说话和没话说是两回事。再后来牛爱国又发现庞丽娜和照相馆的小蒋有染,而且相谈甚欢。

牛爱国在杀人和离婚之间犹豫不决,找冯文修谈心,不料冯文修酒后大舌头把事情说给外人听,弄的满城皆知;找杜青海要注意,杜青海的主意也行不通,而杜奎一自己也是一地鸡毛。

故事的最后部分是一个双重意义的寻根。一是牛爱国的母亲也就是吴摩西的养女巧玲惦记故乡旧人的信息,二是牛爱国假装寻找再次出轨离家出走的庞丽娜,在延津家乡有所感悟。

整篇文章纵横百年,写的都是找人说话,而这个说的上话的人的各种不靠谱,但是不找人说,心中又是愁苦,生计上的苦闷,身体上的劳累都没有心中的苦来的猛烈

可是,无论是老杨,吴摩西,还是牛爱国,最终说的上话的人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文章的序言中,刘震云说:

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人与人之间虽然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人心的难测和诚信的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单中。

好像无解了哈!

巧了!

最近在看《你应该找个人聊聊》,我看到心里理疗师有严格的职业要求:什么不能是朋友,不能未经允许在外不能说认识客人,避免双重关系,遵守职业伦理。我想心里理疗师可以是倾诉心声的人选,重要的是可以安心倾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说的上话的人,读《一句顶一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