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书+一页笔记+49《幸福之路》


推 荐

《西方哲学史》《自由之路》的作者,哲学家罗素在这本关于幸福的书里,跟我们探讨了内心烦闷、互相嫉妒、996过劳死等等话题……这本写在将近100年前的书,却涵盖了我们当代人依然会遇到的棘手的难题。

    人生在世,如何尽可能幸福地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课题。在这本关于幸福的书里,罗素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命运的恩赐,而是努力的成就,幸福是有章可循的。


这本书解决的问题

① 怎样避免“看破红尘”带来的空虚和无趣?

② 不如意的时候,如何快速恢复元气?

③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人嫉妒?

④ 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最大化我们的幸福感?

精 彩 片 段

① 被罪恶感折磨的人其实是被一种特殊的自我爱恋折磨,他以为这个无垠宇宙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他的美德。

② 尽管自恋者和自大者可能会用错误的方式去找寻幸福,但他们都相信人是能够幸福的,而那些寻求麻醉的人,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只想遗忘,而放弃了希望。

③ 很多情况是不必要的胆怯让问题变得不必要的严重。舆论对显然会害怕它的人总比对满不在乎它的人要暴虐得多。

④ 放弃可分两种,一种出自绝望,另一种出自不屈不挠的希望。第一种有害,第二种有益。

⑤ 许多自身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忧郁有着复杂而高级的智慧缘由。

⑥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似乎要终结幸福的困扰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退,直到我们已想不起当时的心酸。

⑦ 人世间悲喜交加、光怪陆离,对此情此景无动于衷,是放弃了生活赋予每个人的特权。

⑧ 灵魂伟大的人心胸开阔,任由宇宙之风自由激荡。某种意义上,一个人能看到多大的世界,他的自我就有多大。


推荐及感悟

那我为什么要向中国的读者推荐这样一本有些年头的老书呢?罗素这本书的题目听上去非常鸡汤——《幸福之路》。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本书和一般的鸡汤并不完全一样。罗素这本书的好处是什么呢?它对于现代人碰到的一些心理疾病,比如说烦闷,比如说相互嫉妒,比如说996过劳死,都有非常勇敢地触及。

所以,他所说的都市生活,虽然是以他那个时代的西方世界的白领或者是蓝领的生活为模板,但是对于整个工业化时代各国的工人和白领来说,我觉得都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这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

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另外一点,就是罗素这本书的观点相对来说是比较中庸的。一讲到社会弊病带给我们个体的一些心理上的疾病的时候,就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咱们要改变这个社会的结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我们要完全顺从于它,要把所有的吃亏当成是福。这两种态度,一种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另外一种是消极遁世的,或者是逆来顺受的心态,都不是罗素所主张的。罗素主张的是某种中道,或者是中庸之道。


这本书的构架是相当清楚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我们为何不幸福,或者说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部分就是如何幸福起来,怎么样变得幸福。其实这两个部分之间也有关联——只要你把自己之所以不幸福的原因全部找准了、找对了,然后对症下药,你十有八九就能变得幸福起来了。

一.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罗素的这本书罗列了很多我们不幸福的原因,我做了一个大致的归纳,用四个汉字来加以概括。第一个汉字就是“累”,现代人很累,第二个是现代人很“烦”,第三个是现代人很“怕”,第四个是现代人爱“比”,就这4个字。

1. 累

那现代人的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罗素生活的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了电气时代,而不是之前的蒸汽时代,可以说工作的强度已经比蒸汽时代下降了,像《雾都孤儿》里面压榨底层劳工的现象已经少了。但是,广大白领还是觉得非常累,所以罗素就指出这个“累”主要不是指肉体的累,而是神经的累、精神的累。

举个例子,高中是有军训的,大学是有军训的,但是有多少朋友觉得军训是件很累的事?恐怕不会很累吧?大家觉得高中生活中最紧张的体验是什么?绝对不是高一的军训,而是来自于模拟考,各种各样的模拟考。其实高考本身还没那么吓人,模拟考最吓人——黑板上写着“离高考还有100天,冲刺!”这比军训吓人多了。肉体的累不可怕,精神的累最可怕。

然后你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进了一个公司工作了,微信这个东西就很可怕了。随时随地老板能找你,客户能找你,给你发各种各样的消息,这就让你的精神长期处在紧张的状态,你说累不累?实际上,在罗素的时代还没有微信,但罗素也已经开始抱怨了,觉得家里装了个电话烦都烦死了,它随时可以把你叫醒,这是现代人的苦恼。

还有别的原因可以让你累。比如,我们以前生活在农耕时代,我们遇到的人都是我们熟悉的,和熟人在一起,我们就不会觉得紧张,就不会觉得累。但在今天的工业社会,我们永远会遇到陌生的人,然后我们心里面就砰砰跳,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应对这样的陌生的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种忐忑之中。

那么,我们现在讲完了第一个字“累”。“累”和另外一个字之间的关系,就很相近了,这个字就是“烦”。

2. 烦

什么叫“烦”呢?烦的本质罗素讲得非常好,用中文的一句话来讲,就是“看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这就叫烦。或者说得更简约一点,就叫“得陇望蜀”。你明明现在已经得到了一点好处了,但你不甘心,你觉得你还要拿更多的好处,你需要追求更大的快乐和愉悦,欲求不满,这种状态就会让你烦。你总希望现状能够起一些波澜,起一些变化,让你的灵魂的琴弦也能够随之得到波动。

陷入烦闷状态的人,他们要寻找什么?他们要寻找刺激,因为只有兴奋和刺激,才能够填补他们灵魂中的空虚。有人说了,烦闷是不是因为孤独呢?错了错了,烦闷的本质不是孤独,孤独的人未必很烦闷。比如,你把一个哲学家关到一个小房间里面去,他一个人写哲学著作,他有可能是孤独的,但他并不烦闷,他自得其乐。烦闷是另外一种精神状态,一个人没有办法在他的灵魂深处自己开发出乐趣,他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带给他一些适当的愉悦,这就是烦闷的本质。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快时代了,在这个快时代里面,所有的信息都以刺激你的感官为目的,没有办法触及你灵魂的深处。当你的灵魂适应了这种刺激模式,一旦没有这些新的刺激进入你的大脑,你的灵魂就会进入烦躁状态。

实际上,类似的道理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面也已经提到了。叔本华提到,有很多肤浅的灵魂仅仅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在渴望更高级的欲望的时候,陷入了烦躁的状态。但一旦他们的灵魂被别的欲望满足所充满了,他们又会产生空虚,因为欲望的满足本身就预备着对于下一个欲望的指向。从此,他们的灵魂就陷入了某种永远无法停歇的、寻找刺激的过程中。这种虚无的状态使得很多人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根基。要了解叔本华这方面的思想,大家可以关注我在非凡精读馆上讲读的另外一本书,就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3. 怕

“怕”也让我们感到不幸福,大家说怕什么呢?有林林总总的怕,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青年怕什么。青年最大的怕就是不被理解。

因为我的年龄可能要比非凡精读馆的有些听友的年龄要大一点,所以我还记得在80年代,有一个口号叫“理解万岁”。青年总觉得不被世俗所理解,所以就要提出这个口号。那我觉得这口号在相当大程度上没有过时,代沟这个问题好像是一直存在的。

罗素是在广义的层面上来谈青年之怕的。也就是说,年轻人总是要求创新的,而四周的舆论都是被年长的人所控制的。所以,在年轻人和年长的人之间总是有种种的意见分歧,年轻人就非常害怕被年长的人打压,但是同时又害怕因为自己的意见长期地被年长的人打压,以后自己就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了。

这是罗素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怕,就是青年之怕。对此罗素给出了一些基本的解决之道。他认为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生产生活高度丰富化的现代社会里面,所以年轻人职业的选择方向应该要比长辈宽广得多。这就使得你有机会通过迁徙,比如离开你的家乡,来到一座遥远的城市,寻找一份新的职业,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开创你人生的新篇章,改变你生活的小环境。

在这里罗素特别提到,年轻人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不能够仅仅盯着薪水,你还要注意工作本身和你本人是不是气味相投。如果你仅仅为了钱,去做一份你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你的人生的幸福量,就会大大地降低。相反,如果你能和更多的同道中人在一起工作,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大大地上升。

同时,在日常的待人接物方面以及在日常的消费方面,你也得思考一下,你做的这些事情,到底是为了迎合舆论,还是真实地出自于本心。举个例子,在一个互相攀比的社会里面,女生要有名牌的包包,男生要戴高级的腕表,要开非常漂亮的跑车,才能够得到别人的青睐。假设你本人的确是买得起这些东西的,但是你对于这些包包、名牌,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如果你花很多钱在这些事情上面的话,实际上就浪费了你做其他你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机会。

比如,你本来最大的理想就是要跑到远方去旅行,而这件事本身也是要花钱的,但是你把这些钱花在了跑车上面,你的梦想就没办法实现了。这该怎么办?所以一句话,要按照自己的本心来行动,不要按照舆论的意见来行动,这样就能够增加你在这个社会中的幸福感。

那么讲到这一点,作为中国人,我还要生发一点,就是罗素讲的惧怕舆论,实际上归根结底是代沟的问题,就是年轻人怎么样来对抗由中老年人所控制的舆论环境。我认为这个问题在中国会更明显,因为在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这种等级的区别更加明显,年轻人在社会结构当中的发言权就相对来说比较低。那么,怎么办呢?年轻人该怎么破局呢?

大家要看看年轻人手里有什么牌。年轻的好处是对于新科技和新的文化载体,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也就是说,年轻人可以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和话语领域,争夺自己的主导权,而这些领域有可能老年人相对来说是不熟悉的。所以,可以用知识和术语的屏障来换取自己行动的自由权。这也就强调了学习有多重要,如果你不学习的话,你怎么样来获得知识领域的自主权呢?

当然,大家听完这一段描述以后,可能会觉得罗素讲得好像有点极端吧?难道在这个社会里面,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真的有这样的冲突吗?我个人认为罗素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的时代不一样。罗素那个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刚刚结束,英国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有一些新的想法,要和英国旧的等级制度作斗争。

咱们今天这个时代,情况已经和罗素的时代有点不一样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年轻人和长辈之间也有一些矛盾,但矛盾并不是年轻人的发展的方向受到了长辈的抑制,而是可能有些长辈抱怨现在的年轻人过于佛系,做事情没有上进心,是个反方向的抱怨。当然这种反方向的抱怨,罗素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它,就是“拜伦式的不幸福”,我们等一会儿会回到这个话题上。

上面讲的主要是青年人之怕,下面我们来讲一讲一种最典型的病态之怕,这种怕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受虐狂的心理,或者说是受迫害妄想症,总觉得全世界对着自己干,自己是一个孤胆英雄,整个世界都很邪恶,别人总是忘恩负义,我总是最苦、最冤的那个。我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很多像这样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人,这些人就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老是说“我这一辈子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奸人和坏人的损害”,他们描述的世界黑暗无比,好像整个世界都联合起来,要在职场、爱情、婚姻各个角度,对他进行残酷的绞杀。

这种想法会极大地损害你人生当中的幸福,那么,怎么样来克服这种变态的偏执的心理呢?罗素也给出了一些药方。

第一个药方就是不要高估你的道德动机。

第二个药方是不要太高估你的才能。你如果往这个方向想一想的话,你的心态就会平衡很多。很多事情之所以不如人愿,并不是别人有意针对你,而是因为你自己的本事,还需要进一步的磨练。

当然,当你第一次意识到你并没有莫扎特和贝多芬这样的才能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一点痛苦。但是你仔细想想看,莫扎特和贝多芬受到很多人的嫉妒,人在高处不胜寒,也许他们的人生并不幸福。你虽然不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但你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他们的音乐作品,难道这点幸福还不足够吗?

第三个药方是不要期望别人一天到晚关注你和关心你。

第四个药方是不要以为所有人都在秘密地注视你,你也并不是世界的焦点。想到这一点,至少你可以确定你没有成为整个世界眼中的公敌,你的幸福感会不会上升一点呢?

现在我们已经说完了怕,我们说完了累,说完了烦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比”。

4. 比

实际上人生的很多痛苦是从比“当“中获得的。

为了讲清楚这个要点,罗素描述了一个在现代的办公室里工作的白领的精神状态。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人穿着光鲜,收入不错,有可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里面也买得起房子。但问题是他吃完饭以后,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职场上的应酬。然后回到家里,又接了一通电话。上床了以后,还在思考明天怎么应付各种各样的客户,怎么应付老板提出的新要求,怎么完成今年公司各种各样的考核目标……他的精神一直处在一种百米竞跑的状态中,他根本就没办法停歇。

他为什么得不到停歇呢?因为他在比。他在和谁比呢?他在和公司里的同事比。公司在和谁比呢?公司在和其他的公司比。每个人都在这样一种内卷化的比较中,感觉到身心疲惫。结果你就问了,这个白领他工资虽然那么高,他幸福吗?他有多少时间能够和妻子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他有多少时间用来了解子女的思想状态?他都没有时间。他过的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生活,而是一种纯然的机械的生活。

生活在现代文明里面,我们都接受了这样一种人生的箴言或者人生的格言,就是要追求卓越,不追求卓越的人生是不好过的。但问题是卓越是怎么来的?什么叫卓越?决定你卓越不卓越的是你比较的环境,我们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我们就不停地在同类之间进行相残相杀,来证明我们比同类更加优秀,这就是追求卓越的本质。这样的生活能够带给我们幸福吗?

如果卓越只是金字塔上的一小撮人所能够得到的殊荣的话,那么在金字塔的中层和下层的人,是不是有权利活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面呢?他们有没有权利获得幸福呢?这是很多人没有深思的一个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我们的人生态度呢?如果我们不把追求卓越当成我们人生的核心目标,而是要追求和谐,那么很多事情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改观。如果我们把追求幸福当成是我们人生的最终极目标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放弃很多物质上的追求,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心灵上的完满。

那么,讲到了攀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不幸福,罗素就自然地引入了一个特殊的心理现象,这个现象可以划归为攀比的副产品,这就叫嫉妒。嫉妒显然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孩子之间天然就有嫉妒。如果一个家庭有生两个孩子的经验的话,就会发现在分配玩具、衣服的时候,若有一些不公,这两个孩子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嫉妒的心理。

实际上,源自于古希腊的西方民主制度也和嫉妒颇有关联。比如,在古希腊就有所谓的“陶片放逐法”。根据陶片放逐法,如果你看到城邦里面有任何一个人,他的智力、演说力、感染力都非常卓越,那么,你就可以在一个陶片上写上他的名字。如果能够凑齐足够数量的此类陶片,就可以把这个人逐出城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大家觉得在智力和能力上特别卓越的人,天然就有可能成为独裁者。表面上看这是保卫民主,但怎么听,怎么就像一群才智平庸的人,变着法儿地去迫害那些才智超过他们的人。

所以,民主的运作和对于贤人的嫉妒,这两者之间是有一种内在的关联的。很多西方制度的鼓吹者都说西方的制度好,是自由和民主的制度。但是,罗素作为一个哲学家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民主所带来的平等主义是在遏制自由。为什么呢?因为平等主义会带来嫉妒心,而嫉妒心对于智慧水平比较高的人的自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而且,罗素特别指出嫉妒的结果,并不是使得比较平庸的人能够向更加聪明的人的方向靠近几步。相反,它会使得所有的人都不敢那么聪明,都往装傻的方向趋近,这对于整个社会的长久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有一点是非常有趣的,虽然罗素经常被标识为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提倡者,但是他是很清楚地看到抽象的民主制度是怎么扩大嫉妒的边界的。民主的观点使得本来在局部出现的嫉妒现象,现在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又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就会导致大家普遍不满足,普遍不开心,普遍缺乏幸福。

好了,看来嫉妒是一件很坏的事情,那嫉妒作为一个病该怎么治疗呢?罗素开出的药方有三条。第一条是善待儿童,也就是说在对于儿童的教育当中,要让他少受嫉妒之心的蛊惑,那怎么做呢?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面,父母所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厚此薄彼。你如果厚此薄彼的话,那么就很可能会让那个较少得到关爱的孩子产生心理扭曲。

老师也要注意这一点。班上总有好同学、差同学,这些好同学、差同学的区别更多体现在成绩上。对于不同学生的评价不要表现得太明显。否则的话,对好同学和坏同学都不是好事,好同学会生活在相对来说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嫉妒的眼光之下。同时,那些对好同学比较嫉妒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也会进一步走向扭曲。

第二个药方是什么呢?少比较,多看看。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多看看你现在赚的钱能不能满足你现在的需要,很多人赚的钱其实是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但是,你有一个朋友和你是同样一个学校毕业出来的,同样一个专业水平,你看到他在另外一个公司赚的钱是你的两倍。实际上,你多拿这一倍的钱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你的钱已经够花了。但是看到别人赚的钱是自己的两倍,你就会觉得非常不开心,产生极大的不快乐。如果你把目光转移一下,多想想现在手头的钱自己是不是够用,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强很多。

实际上,坐在帝王将相的位置上就能幸福吗?这里罗素写了一段我很喜欢的话。你若渴望光荣,那么在你上面还有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的光荣比你多。但拿破仑的光荣又算什么呢?即使你是拿破仑,拿破仑还可以嫉妒凯撒。但是,你即使是凯撒又怎么样呢?凯撒还嫉妒亚历山大,他觉得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要比大器晚成的自己来说更加幸运。那么,我们就去做亚历山大吧!但亚历山大生活得也并不快乐,他的嫉妒对象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你瞧瞧,他嫉妒的对象是完全不存在的、虚构的——总有一款嫉妒适合你!有必要吗?

那么,第三个药方是什么呢?不要太谦卑。什么叫不要谦卑呢?就是嫉妒的人往往过于谦卑,嫉妒是自卑的一种体现。你老说别人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就说明你不自信。我跟你说,自信的人是通过肯定自己,来获得自己生命的支撑点的。但是,如果有些人他在自己当中找不到生命的支撑点,他只能通过一种攻击性的方式来肯定自己,那就是否定别人。

但是,你反过来想想,你如果不要费那么大功夫去找别人的缺点,你花点功夫善待自己,对自己好一点,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这样的话,不论是对于别人还是对于你自己来说,幸福感都能够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一方面,嫉妒是受人类天性影响而产生的心理,而且现代的西方民主制度也在助长这种心理,但同时,罗素也指出嫉妒也是受到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嫉妒怎么和思维方式有关呢?你想想看,嫉妒的本质是什么?是要比较,你要把一个人和一个人比较,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比较,一个团体和一个团体比较。

但是,任何两个被比较的东西都是有很多很多的维度的。比如,如果要比较两个人,可以比较的维度就有他们的相貌、家庭美满程度、才能、身材的健美程度、受教育水平等等很多很多的维度。有嫉妒心理的人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老是喜欢拿自己的短项,去和别人的长项比,结果是越比越泄气,越比越生气。

我就要问了,从逻辑上讲,你有什么理由一天到晚拿自己的短项去和别人的长项比呢?你倒过来也是可以的,拿自己的短项和别人的短项比,拿自己的长项和别人的长项比,或者拿自己的长项和别人的短项比,这样你的人生难道不会变得更加幸福吗?总是拿别人的光辉去照亮自己的短处,会使得自己的幸福含量大为缩水。只要你用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想一想,就会想到每个人都是均衡的,你要打的是一个综合的分数。那么,由嫉妒所引起的不公平感和愤怒感都会烟消云散。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讲完了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种种的不幸福,我们已经提炼出了几个关键字——累、烦、怕、比。那么,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刚才我们已经多多少少提到一些解决方法了,但是还需要一个更加全面的说明。

所以,我们要进入罗素这本书的下半部分的介绍,下半部分讨论的就是如何得到幸福。在个部分,罗素讲了一些让幸福唾手可得的办法,我认为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兴致。你要培养出兴致或者说情趣,你要让你的生活变得有趣。

二. 如何幸福起来

1. 兴致

那么什么叫兴致呢?可以通过一个比方来告诉大家,这是罗素的比方,我觉得这比方特别好。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中的各种各样的享受,比作一次晚宴的食材的话,那么很明显不同人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你看到有些人是饕餮之客,不吃到吐是不行的,拼命地吃,玩了命地吃。这种人在生活哲学里面对应的是哪种人呢?他们就是纵欲主义者、享乐主义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一本书+一页笔记+49《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