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突出国学文化特色,建设和谐宜人校园

突出国学文化特色,建设和谐宜人校园

                          

        我所在的宁陵县第三实验小学,结合实际,坚持“文化立校”战略,突出文化特色,把国学文化精神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文化 促和谐,育人目标得到很好地落实,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

一、现实状况及历史背景   

        宁陵第三实验小学创办于2012年,学校处在县城边缘,毗邻农村,当时,物质资源匮乏。教师都是从乡镇农村学校调来的,其教学素质偏低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周围群众对新学校持观望态度,学校招生情况不景气。

        看来,除了根植一片文化沃土外,学校没有什么优势资源。说到“文化沃土”,就需追溯宁陵文化历史。    

        宁陵地处豫东,葛姓发源于此,夏时为葛国,文化底蕴深厚。远古,葛天氏开创乐舞,故有“葛天乐舞”之称。这片大地上曾升起两颗思想巨星,一颗是宋代的程迥,一颗是明代的吕坤,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宁陵还是孔子周游列国经过的区域,孔孟思想在这里影响深远。古代思想大师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其许多观点闪耀着早期人文主义的光芒。宁陵第三实验小学有责任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让校园四溢国学文化的芳香。

  二、国学文化特色的构想 

       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学校现状、深入研究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之后,统一认识,确定了“礼爱成习”核心理念,以此为统领,标志性内容有:学校精神----爱润心田,知行共进;校训----学文涵慧,知爱养正;校风----明礼有为,崇爱尚美;教风----博学启智,秉爱树人;学风----学思相融,知礼有仪;培养目标----成就身心健康、行中有爱的智慧学子。

 三、内容精髓及理论依据

       上述文化内容构想中,礼、爱、智、美、行是关键词,是精髓。

    “礼”,在古代具有政治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方面的属性,我们以“德”为取向,把它作为师生生活中的道德 为规范。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汉刘熙有言:“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爱”,是人之情。取“仁爱”“礼爱”之意。

孟子力推“仁政”,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并推而广之,说:“仁民爱物。”

   《史记·袁盅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这对校长来说,尤其是一个启示。

        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这里所说的“爱”,包含领导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等多元关系。从管理学的角度说,搞好多元关系,校园才能和谐;从教育的角度说,没有爱的教育则不是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正义的、善良的、美丽的、悲弱的人和事的爱心教育,是爱的教育的神圣使命。

“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主要指道德判断力或理性取舍力。这里扩大其外延,理解为智慧、见识,也可理解为知识、学问、技能,

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戴圣说:“义理,礼之文也,……无文不行。”他觉得“礼”中包含“义理”,且认为不掌管学问技能,是无法做事的。

学校教育中,“智育”是核心目标,因此将其上升到教育方针的高度。

“美”,欣赏和创造艺术美、生活美,走向崇高。

《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由此可管窥美育的雏形。

《书》说,西周进行礼乐教育,分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即“乐德”、“乐语”、“乐舞”。这实际上是把文学美、乐舞美的教化作为达到“美德”的目的。

文学、乐舞作为艺术,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魅力无穷,能够涵养心灵,陶冶性情,让人脱离低级趣味,走向崇高。素质教育把发展各种兴趣爱好作为目标内容,美育在目标内容中占着重要地位。

“行”,就是实践。

程迥身上,集中体现着“品”“学”“行”的统一。南宋哲学家朱熹称誉程迥:“敬惟先德,博闻至行。”

吕坤在《呻吟语》中对“知”“行”有深刻论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穷神知化,穷理尽性。”“知也者,知所行也;行也者,行所知也。”吕坤“知”“行”不可分割的见解与现代教育的“知行合一”是一致的。

    四、工作模块建构及实施

(一)模块建构

      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学校于2014年总结出“六让”工作基本内容结构,包括六个模块:

     让环境设施绽放人文光彩;让“礼”之繁花装扮道德圣殿;让“情智教育”照亮智慧人生;让乐舞诗歌迸射美的魅力;让劳动实践充实生活世界;让爱的阳光润滑校园和谐。                                                                                                                                                                                                                                                                                                                                                                                                                                       学校文化的内容要点,并将内容细化、序化、统化,各环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培养目标方面,“六让”力求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兼顾德、智、体、美、劳。同时,它贴近本土文化,吸收当今改革成果,具有前沿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实施途径

     1.让环境设施绽放人文光彩

    1)让环境建设反映大家意志

     学校环境与每一个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人相伴,因此环境文化建设离不开众人的参与。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话说环境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该活动以征文为主要形式,要求老师和三年级以上学生人人参与,内容角度自定,长短不限。所收大量稿件中,有的触及环境问题,有的提出建议,有的给出具体的方案设计,大大支持和促进了这方面的整体工作。

   2)让环境设施彰显人文情怀

       我校兼收走读生和住宿生,环境工作头绪较多,环境文化建设涉及面广。我们抱着把“软环境文化”做深入,把“硬环境文化”做细致的想法,让学校设施最大限度地承载“软实力”所包含的文化情怀。为促进“多轮”联动,我们试图打造一条环境设施文化链,让校园环境设施文化、教学(学习和办公功能场所)环境设施文化、寝室环境设施文化、餐厅环境设施文化、厕所环境设施文化等异彩纷呈。校园设施以“文化墙”“文化走廊”为特色,挥洒淋漓,凸显厚重。其它场所文化设施更追求人性化,关注细节。

让“礼”之繁花装扮道德圣殿

1)德育为先,“礼”字为要

 吕坤说:“学问要诀只有八个字‘涵养德性,变化气质。’”

   《周礼》早已将“礼”“德”并提,把“礼”作为“德”的具体行为规范。

      汲取国学中“礼”之内容精华,结合当今德育工作内容特点,我们制订了《第三实验小学小学生在校一日规范》。本规范参照教育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融入孝、敬、仁、义、信等要素,反应“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涉及入校、进班、上课、课间、放学、用餐、就寝等时间节点,甚至对如厕也有文明要求,可谓一套规则系统。这些“礼”,让学生平时学,“入校课”、“进班课”、“用餐课”“就寝课”等课上更要学。

2 倡学重习 ,察言观行

      学校大兴“读经明礼”之风。为让师生有书可读,图书室买进了多种礼教图书和音像制品。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礼学教育时间,年级高低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同,《小儿语》、《百家姓》、《百孝经》等都是入选教材。

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还请来了省内外知名道德模范来学校发表演讲,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同学们一边学,一边做,在孝老爱幼、正直诚信、宽厚仁慈、谦让互助等方面很有作为。

    我们通过给学生留实践性作业,并让家长签字、参与评价,跟踪、反馈学生的行为。

    3)开展活动,激发热情

       为了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年开展的活动有:“走进经典”背诵比赛;“感恩故事会”;“十佳”道德明星评选……

 3.让“情智教育”照亮智慧人生

      “情智教育”的核心元素是情和智,二者存在共生的关系,因此,我们对教师提出要求——养爱生情怀,砺育人之智。 智因情而灵动,情因智而理性。 《论语》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吕坤认为:“学问大要,须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识得透彻。”他梳理出:“学问长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悦,喜悦生于欢爱。”这些,都道出了“智”与“情”的密切关系。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智力离不开情感的参与。

      2014年,学校引入了孙双金的“情智教育”理论,并根据我校文化基础,对该理论进行改造和发展,内容涉及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校园、情智活动。在教学应用范围上,我们深入研究了各科教学特点和规律,并拿“情智教育”模式同数学学科的“情境教育”、英语学科的“低年级情景----愉快教学法”“社会----文化教学法”等进行比较之后,确定在推行时由语文学科延伸到其它学科。教研方面,被专家认可、经《教育时报》大版面介绍的我校“说”“献”“议”“三环节”教研模式,也融入“情智教育”思想,教研工作也因“情”焕发出无限生命力。

    4.乐舞诗歌迸射美的魅力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其中的“乐”和“舞”本是一体。从古代乐舞、诗歌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可见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乐舞、诗歌不但是“心灵鸡汤”,也是“健美”神器。

    1)乐舞

 ① 倾力建成艺术大厅

   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同本土文化联系最紧密的一环,是文化特色中的特色。为了把艺术教育做强,学校 2016年建成了艺术大厅,乐舞训练、演出、美术展览等活动有了新的天地,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有了很好的去处。厅内乐器、舞具品种众多。

 ②力求内容丰富多样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乐舞爱好,乐舞的样式丰富多彩,经过不断充实,目前可谓百花争奇斗艳。音乐如弦乐、管乐、击打乐、电子乐等数不胜数;舞蹈以校园舞为主,既有经典的,也有新兴的,再加上独创的,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③推动乐舞全校普及

赏乐习舞风靡全校,不仅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课余,笛子曲在校园上空飘荡;课上,健美舞登上大雅之“堂”  ;节日大合唱,雄壮歌声响彻云霄;课间集体舞,恢弘气场令人震撼。                                 

2)诗歌

①让读诗成为一种情趣

      学校把读诗作为课外阅读的固定内容,既要求读古诗,也要求读新诗。古诗方面,学生人人手里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新诗方面,班班有《当代新人新诗选》、《星星诗刊》等。为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各班对每学期的阅读量提出要求并定期检查。为丰富阅读生活,班级安排的“读书会”“读书沙龙”异常活跃。

②为发表垦出一片绿洲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提倡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尝试写短诗。为了给学生搭建习作展示平台,以让他们有成就感,调动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学校成立了“春雨”文学社,创办了“诗意年华”社刊,各班办起了手抄小报。此外,我们还利用几家报社和我们建立的工作联系,把“小记者”的佳作投给报社发表。

5.让劳动实践充实生活世界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鲁语下》)劳动能使人有好的品德。同样 ,劳动对学习、对文学艺术“善莫大焉”。班固认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杨万里有佳句“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劳动是人生第一课,它联通整个生活世界,是一切文化和创造之源。实践出真知。学用结合,知识才能成为活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劳动教育必不可少。

(1)让劳动课占综合实践课 2/4以上的比例。

(2)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技术。这方面,我们注意与时俱进。传授的新知识如创意经济、互联网经济、创客世界、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等;至于技术,以实用新技术为主。

(3)利用学校离农村、工厂近的地理优势,我们带学生走向田野、走向工厂。如让学生分批去“中国肥都”——拉多美参观、劳动;组织学生到梨园基地帮农民为梨花点粉等。

(4)开发地方资源,编写出校本劳动教材。

  6.让爱的阳光润滑校园和谐

  吕坤说:“天地万物,只到和平处无一些不好。何等畅快!”

“礼之用,和为贵”。然没有“仁”,“礼”便无从谈起。故“仁爱”是“和谐”的润滑剂。也只有在和谐的关系中,一个人才能获得超越个体生命脆弱感的满足。

(1)互爱,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我们把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作为领导为师生奉献爱心的职责。校领导对教职工生活上的关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我们建立教职工生日信息小档案,每一位教职工过生日,除校工会送去蛋糕代金券外,校委会还会发去生日祝福短信。

2)自爱,实现“和谐”的自我超越

      自爱,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求喜爱自己的职业;其次,要求爱护自己的形象;第三,要求能够欣赏自己。就学生而言,主要是让他们学会欣赏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

      自爱,让每个人把自己看成学校和谐的一个因子。

(3)爱物,追求“物我合一”的和谐

      人人爱学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仁君自多情,“松柏有本性”,“情”“性”共生,校园如沐和谐春风。        

      实施“文化立校”战略以来,学校迅速发展,工作运行机制和成效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已跻身市先进学校行列,社会声誉越来越高。目前,学校生源充足,小学在校学生3800人,幼儿园在园儿童600多人。通过打造“强师工程”,教师水平普遍提高。学校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诱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42.突出国学文化特色,建设和谐宜人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