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樽读书之《战争科学论》

        从孙子兵法到近代的论持久战,再到现今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军事理论的喷薄时代,人们追寻着战争的规律,企图以某一大统理论涵而盖之,解释战争的运行,推测战争的变化趋势。

        战争理论从相互投掷石块的野蛮时代到“一核终结”的高效时代,也随之而不断迭代涌现。本书系统研究了战争理论的规律变化,即研究战争理论的科学性?

一、战争理论的科学化

        战争理论源于战争实践,成于战争印证。从“艺术”进化到“科学”,涵盖了战争研究者对战争规律的本质追寻和理论建立。

        这些理论的建立或基于孙子般天才实践直觉,或引入科学研究方法将战争理论“科学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基于经验和精于思辨的研究———基于战争历史数据的定量化研究———军事运筹学研究和博弈论研究———仿真模拟计算与训练。

        随着战争理论的科学化进程,发现没有恒久的战争理论能独立为“战争科学”的代言,然而,战争科学却又能指导着战争的前行,战争理论不断演变,在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战争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而才有了战争的科学性。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在创造与批判、预测与验证、推理与否定中不断前行发展。

二、“论战争”的新科学思想

          从经验化的实践总结到牛顿科学范式(还原论方法、绝对时空观和因果观)妄图以“常论”一劳永逸地解决战争理论的研究。这显然是不能做到的,时代发展,科学研究的思想亦随之进步。

        随之出现了超越牛顿科学范式的复杂性科学思想: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从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到超越传统科学思想的复杂性科学思想中有几个足以特性支撑着这一思想的形成:

    (一)复杂性。基于人类现有认知不能分解和简化,不能简单用还原论处理的即具有复杂性。有人将复杂性分为物理复杂性、生物复杂性、三类,复杂性规律也多见于不同的领域中。

      (二)适应性。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和性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性带来演化的动力,伴随系统的反身性,最终产生应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不确定性。一般分为四类:一是随机不确定性。即事件本身确定,但发生随机。二是模糊不确定性。即事件分类(定性)模糊,发生确定。三是灰色不确定性。即因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四是未确知的不确定性(黑天鹅)。不确定性要求我们用多样化思维去衡量问题、处理事情。不确定性不能消除,只能管理,在控制不确定性中掌握系统。

(四)涌现性。系统内个体通过交互,自组织产生出整体性质的过程。比如生命的产生、水的相变、鸟群行为、局部规则改变带来整体的涌现等。涌现结果具有不可预测的非线性,不一定按主观意愿发张,符合因果律(混沌理论的吸引子与平衡态(鲁棒性))。涌现结果还具有层次性,这是系统的层次性产生的(当前与长远、捕食与生存…)。涌现过程是群体量变引起整体质变的过程。

三、复杂性思想之新运用

      (一)复杂网络———网络化、体系化思维———复杂系统管理。

      (二)大数据———大数据思维(量化、相关、洞察)———去中心化

        (三)深度学习———虚拟化(认知空间多维)思维———智能化

        战争科学论所讲的复杂性科学理论亦可推广至其他领域。解决复杂系统的管理与发展,不断科学化、未来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酹樽读书之《战争科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