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

背景:

公元前710年,宋国的太宰华都杀死了宋国大臣孔父嘉,占有了他的妻子,之后又杀害宋殇公,立宋殇公的儿子公子冯做了国君。这年三月,齐、鲁、郑、陈四国承认了华都的新政权。华都为拉拢四国,就向四国行贿。其中,鲁国得到的贿赂是郜鼎。鲁国大臣臧哀伯担心鲁国接受郜鼎不合礼,便向鲁桓公劝谏,指出这是“非礼”的行为。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郜(gào),西周诸侯国,国君姬姓,子爵。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郜叔受封郜邑,建都郜城(今山东成武),郜为小国,封域约五十里。

-------------说明事件与评价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昭德塞违:

彰明美德,杜绝错误。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

解易也遇到这位前辈,真!

大路:

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

越(kuò)席:

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越,通“括”,结

大羹:

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不致:

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粢zī食:

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君人行为和心理,做榜样,实际举例祭祀,行,祭品

衮(ɡǔn)冕(miǎn)黻(fú)珽(tǐnɡ),带裳(chánɡ)幅舄(xì),衡紞(dǎn)纮(hónɡ)綖(yán),昭其度也;

衮:

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

冕:

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

黻: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

珽:

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幅:

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

舄: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

紞: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

纮: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

綎: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 个人穿着显示气度。

藻率鞞(bǐnɡ)鞛(běnɡ),鞶(pán)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fǔ)黻(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ɡ)鸾(luán)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qí)旗,昭其明也。

藻、率(lǜ):古代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垫子。

鞞(bǐnɡ)、鞛(běnɡ):刀鞘和刀鞘上近口处的饰物。

鞶(pán)、厉:古代衣服上的大带。游(yóu):通“旒”,旌旗上的飘带。缨:马鞅。

火、龙、黼(fǔ)、黻(f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图案。

钖(yánɡ)、鸾、和、铃:古代车马旌旗上的四种响铃。

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有铃铛的旗子。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

-----政德 的内涵,和基本表现,及表现之下,百官行为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lù)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图穷匕见,三个反问,迸向主题,层层深入,从宏观到具体,再到细节---宠赂。郜鼎在庙,而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君上痴细腰,美人犹饿死,上行下效,看到后面描述公不听,可想有凶 的剧情了。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luò)邑(yì),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最后把开国老祖都请来了,可还不行。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会后继有人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你可能感兴趣的:(臧哀伯谏纳郜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