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呼建荣,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第33期,坚持分享180天。

阅读书籍《社会心理学》,读书感悟: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一、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

焦点效应:过分高估他人显眼的行为和外表。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关注的程度。

透明度错觉: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脸上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别人会注意到。他人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注意你。

1.社会环境对自我觉知的影响。

2,带有自我服务色彩的社会判断。

3.自我关注激发了的社会行为

4.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

这些表明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忆,也会影响对其他人的反应。

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焦点效应。

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的比实际情况更明显。透明度错觉。

二、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有多精确,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1.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你的自我的那些特殊信息就是你的自我图式。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他人和自己。

①可能的自我。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

2.社会自我的发展。

①我们扮演的角色。

②社会比较。

我们周围的人会把我们建立富有或贫穷、聪明或愚蠢,高大或矮小的标准: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社会比较同样会给人带来麻烦。

③其他人的评价

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不错。

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我们祖先的命运决定于别人如何评价他们。

3.自我与文化。

个人主义:身份更多是独立的。青春期是与父母分离的时期,个体开始以靠自己,并且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即便个体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它的特性-作为有特殊能力、特点、价值和梦想的独特的个体--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

集体主义:即个人要服从集体,并据此来定义自我。

相互依从的自我: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

将文化鲜明地分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似乎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任何文化中的个人主义都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有所差异。

①个人主义在文化内的滋长。

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且许多文化似乎正在走向个人主义。25岁以下的中国居民比25岁以上者更同意类似于"为你自己起一个名字"和"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说法。

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多数是移民后裔。他们比欧洲人更愿意给孩子起不寻常的名字。所处的时代或地域越是强调个人主义,父母给孩子起独特名字的可能性就越大。

究竟是人们更关注我,所以喜欢听关注自我的歌,还是听多了关注自我的歌。

②文化与认知。

集体主义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东南亚的思维更具有整体性,从人际关系和环境角度出发来思考人和物。

一个具有相互倚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与个人主义文化不同,在相互依赖型的文化中,社会生活的目标不是提升个体自我或独立做出选择,而是协调并支持所处的群体。

即使在一种文化内部,个人的生活经验也会影响其自我观念。你的自我成了你的忠实伙伴。无论你去哪里,你就是你。人的恒常性。

③文化和自尊。

在集体主义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是有弹性的(与特定的情境有关),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跨情境的持久性)。

4.自我认识。

①解释我们的行为。

我们矢口否认媒体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承认媒体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对于那些可以使我们幸福的事情。我们通常是一个蹩脚的预言家。“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相比,我们对自己头脑中的世界似乎了解更少。

②预测我们的行为。

在行为预测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是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间。最好的方式就是参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进行的行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老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很明显大部分人是智大于明。

③预测我们的感受

影响偏差: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这些好消息带来的情绪痕迹消失得比自己预期的要快得多。

④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

引人注目的是,我们对什么会影响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感受的直觉经常是完全错误的。

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与解释我们行为的心理过程显然不同。我们理性解释可能会因此忽略了实际上指引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

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自我报告常常是靠不住的,自我理解中的错误限制了主观个人报告的科学性,人们报告和解释其经验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这些报告的有效性。

三、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自尊,这是我们自我提升的动力。

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他是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

具体的自我知觉的确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你想去鼓励一个人,你最好给予具体的表扬,而不是泛泛的表扬。而且如果你的赞誉反映真实的能力和表现。而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真实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

1.自尊动机,

大多数人都会极力维持自己的自尊。自尊的威胁也可能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性,自尊水平也会影响个体的反应。

恐惧管理理论,个体必须找到克服死亡恐惧的办法。

2.自尊的阴暗面。年轻人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由低自尊引起的--童年期的遭遇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①自恋:当自尊变成了自负。

高自尊如果掺杂了自恋或者掺杂了膨胀的自我感,就会变成大问题。

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经过这些年,很抱歉我的建议是:忘掉自尊,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自我控制和自律上,近期的研究表明这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②自恋人数在增加,

③低自尊与安全型自尊。

安全型自尊的人,不是因为外在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特质而感觉良好的人--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

我们将这种方法视为自我同情,即不与他人比较,而是善待自己。真正卓越并非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以前的自己。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我们的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决所决定,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所做的比较,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如何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自尊动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尽管一般来讲高自尊优于低自尊,但是研究者发现,很多社会破坏者的自尊都高于平均水平,一个高自尊的人如果遭到社会的排斥而感到威胁和沮丧时,它就具有潜在的攻击性。

四、“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1.自我能量。

努力做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

自我效能: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母校任务。

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时具有较强的毅力。

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

2.控制点

内部控制点:认为你的命运是由自己来控制。我的命运我来决定,只要我努力,我会赢得这次比赛。

外部控制点:你可能会认为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你的命运。不论我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我意。他会超过我。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控制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挫折,

3.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①过多选择的代价。自我效能感由社会说服和自我说服来支持。

很多研究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的好处。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会应对的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我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相比之下,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的。

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我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五、自我服务偏差。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在自尊的研究中,即使得分最低的人,给自己的打分也基本在中等范围。

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的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我们的偏贝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人们常说自己避免了自我服务偏差,但却认为别人持有这一偏见。

2.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当我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席自我服务偏见。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和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也更为客观。

婚姻中也普遍存在自我服务偏差。

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对自己为共同工作所做贡献的评价之和总是超过100%。

自我服务偏差表现方式:

伦理道德,工作能力,美德,聪明才智,包容度,赡养父母,健康,洞察力,吸引力,驾驶技术。

3.盲目乐观。

乐观主义为人生预先假设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父母将他们的盲目乐观延伸到孩子身上。

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

乐观主义确实比悲观主义更能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幸福感。

防御性悲观主义,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的应对。

悲观主义的思维和乐观主义的思维都具有力量。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主义激起关注。

4.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或是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虚假独特性效应,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质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

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自身失败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都是自我服务偏差的表现。

5.对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偏差的知觉难道仅仅是一种知觉错误?一种关于我们如何处理信息的非情感性倾向,还是处于自我服务的动机?

自尊的动机也促进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出现。

6.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①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

自尊有其阴暗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当发生好事时,相比于低自尊的人而言,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尽情享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感觉。

自我服务偏差及其归因方式也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自我服务偏差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

②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适应

尽管自我服务偏差产生的骄傲感可以帮助我们抵制抑郁,但它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不良适应。

群体服务偏差:当各个群体之间进行比较时,多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群体最棒。

与“多数人可能遭受的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者们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在事业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在成功时安享荣誉。

我们在一些主观性和盲目赞许性的特征和能力方面,往往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要好。

过分相信自己,使我们显现出对未来的盲目乐观。

我们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质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

这些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我们“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这一功机有利于我们抵制抑郁,但却会引起错误评价和群体冲突。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让我们尽情享受生活中发生的美好事情。这点是可取的,但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自我服务偏差会产生适应不良的影响,导致我们责备他人或者因应得的东西没有得到而有受骗的感觉。

六,自我表露的管理。

自我位于我们社会世界的中心,自尊和自我效能确实带来了一些益处,而自我服务偏差会影响自我评价。

1.自我妨碍

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

如果我们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我们仍可以维持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正好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的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

2.印象管理

自我服务偏差,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观众和内在观众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有意识的自我表露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

自我监控: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

那些低自我监控的人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行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他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

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人们贬低自己,恭维未来的对手,或是当众感谢他人而私下里却把荣誉归于自己。

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我挫败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为失败提供借口,从而保护自尊。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对于外在的观众来说,那些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会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然而那些得分较低的人,往往不会做相应的社会调整,以至于使他们显得不够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09呼建荣,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第33期,坚持分享1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