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后记 曲懿

宏观的视角

八年级的学生,对时间已经有了宏观的概念,然而对于印象派这一法国的特殊时期,却知之甚少。为了避免直接让学生了解印象派和画家们产生突兀感,我让学生浏览课本并回答:什么是印象派?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印象派的时间和地点,并强调了19世纪60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同时,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将这个时间点定位在“近现代”的位置。

细数从前的西方美术史,经历了古典主义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的近现代。学生必须了解曾经画家都是在哪里画画,画什么的,怎么画的,才能对印象派的绘画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在课堂的最开始,是从宏观视角打开,再从微观视角切入。

视频的运用

现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铺天盖地,不同的视频媒体和视频平台都在不断更新着新的内容和资源。大量的短视频和优秀的艺术节目,都是很好的课堂资源。短视频的内容精准度高,优秀的艺术节目(比如陈丹青的《局部》)视频的动画和后期的制作都太棒了。取其精华用于课堂,学生不要太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高效了。虽然课前的备课量一定是大大增加的,但是比老师在课堂上干讲,肯定是“省力”的。

在这节课中我用了三段小视频,介绍了什么是印象派,印象派产生的原因,印象派的的发展极其分支,以及莫奈与印象派。学生看的很投入,感受也很深入。教师在视频后的小结和引导非常重要,有层次的提问可以将课堂层层深入,推向核心目标。

启迪思考的提问

提问的语言、内容和时机很重要。

在课堂的开始,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印象派之前十几年的画家的作品,并且边看边思考:印象派之前的风景绘画有什么特点?(网页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06/14/46553095_890066095.shtml)学生看后回答:非常的写实,很逼真,画面的描绘很具体等等。借此引出印象派之父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提问:这幅风景画与刚才欣赏的有何不同?从而让学生对比感受到画面的平面性、色彩和笔触的概括以及绅士与裸女同处同一画面的冲击力,从而感悟画面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变革。

接着,播放了视频中的莫奈的《印象日出》视频介绍后,学生已经在内心中奠定了对印象派的初步了解,并希望进一步尝试探究印象派画家绘画原理时,教师再次请同学们欣赏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画家要在同一地点,同一对象面前反复绘画呢?他们到底在画什么?此时此刻,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光与色是印象派绘画的主题,他们不过是在玩艺术,表达自己内心对绘画的理解。如果说以前的绘画是为“对象”,那么,现在的对象则是为了“绘画”。


情感的升华,精神的洗礼

印象派的有名在于现在太多人去谈论它。但是当时的19世纪60年代的印象派,是只能办“落选展”的一群不起眼的画家们。如果绘画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当做生存的工具,他们大可不必这样去画画。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这个问题抛下去,带给学生们的思考,是震颤心灵内部的。在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于“优秀”的概念,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他人的认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和爱好,存在不确定。随大波逐大流可能更加靠谱一点。但凡有点自己想法的孩子,也许不是因为不敢坚持就是压根没表达的机会,那点星火般的念头也就打消了。但,我想让他们知道,艺术,永远是为表达真实的感受而存在的,就像生命的灿烂与否,不在于是否符合别人的定义和标准,而在于你自己是否真正的爱过,灿烂过。

后记

印象派的画家们,他们年轻,反传统,有创新精神,每一笔都变化丰富多姿多彩,像极了最美的一生。

自由自在的画画,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2022-2-26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后记 曲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