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念,遇见未知的自己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德芬,她被誉为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研修身心灵成长多年,著有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及《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还与荷兰身心灵疗愈师罗伊.马丁纳合著《心灵突破60问》。

今天这本书是她心灵三部曲中的第一本,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女主人公遇到老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思想改变。呈现女主人公在家庭和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遇到老人以后,老人的开导和自己的摸索,一点点走出困境的过程。

这本书是身心灵层面的心理概念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书,非常的实用,有许多具体可行的建议,需要我们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一点点体会实践。还有许多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语句。

我看完这本书,对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找到了原因。逐渐放下一些心中的执念,选择过好自己的人生,不再执着于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一切的执念在于自己的选择,做好属于自己的人生功课,选择心想事成的人生。

为什么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我们的行为思想身体等会发生变化?

从生理学角度说,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某些神经细胞之间会建立长期且固定的联系。就像每天生气,感到挫折等,每天重复的为这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会变成一个情绪模式。

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生成一种化学物质,叫胜肽,随着血液跑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感应器接收。长久如此,感应器对某种胜肽就会有特定的胃口,产生饥饿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细胞会让你有生理需求想要去发脾气。这大概就是人莫名其妙的想发脾气。像毒瘾一样,会上瘾。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心理出现问题,才会容易胡思乱想。现在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长期的胡思乱想让细胞产生生理记忆。就算自己不愿意想东想西,细胞也会让自己不由自主的想,或者引发一些相类似的事情,促使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想法中。

细细想来,这样的瘾是多么的可怕。

为了摆脱这样的境地,我们要怎么做呢?这已经是身体细胞的一部分,如果想改变,非常的困难,但闯过去,或许会是不一样的天地。我们需要找到一直追寻的东西,让它一点点沉浸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一直追寻的东西是什么?5个字表达:爱、喜悦、和平。

爱是真正的爱,无条件,不求回报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

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不像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快乐就随即消失。

和平是内心的和平。人类追求的东西,像权利,财富,健康等都是希望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和平的状态。像孩子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哭闹不休。他们在用哭闹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做是为了让内心处于和平状态。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看完这段话,我感觉自己有些许的共鸣,你是否也有?但我却看不见真正的自己。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不见真正的自己呢?因为我们在世界扮演的种种角色遮盖住真正的自我。就像一个同心圆,最里面的是真我(爱,喜悦,和平),外面有许多圈圈包裹住它。他们从内而外分别是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我们失去与真我的联接,呈现出来的是“自我感”,这个就是“小我”、“自我“。

我们想要与真我联接,可以将部分的潜意识扩大到意识,将爱、喜悦、和平渗入更多的意识中,我们才会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我们要怎么突破这一圈圈的障碍,首先是离真我最近的身体障碍。身体的障碍是无法去除的,我们可以用觉知之光照亮他们,与身体联结。可以采用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伽和静坐冥想等方式来专心的与自己的身体联结。像这种将部分注意力放在对身体的感知,可以帮助扩大觉知范围。

身体外面一圈是情绪障碍。情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没有被认可、被接受,所以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小时候的一些情绪问题没有处理好,长大以后依然会影响生活。想要突破情绪障碍,可以尝试着用臣服的方式来一点点突破。和自己说看见它,接纳它,放下它。接纳情绪,臣服已发生的事情,做出选择。

情绪外面的一圈是思想障碍。大脑中的思想无法控制,但可以借由观察它,检视它来转移。思想一般不会放在当下,可能在过去可能在未来,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拉回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呼吸永远在当下。这样就不会被思想干扰,然后通过静坐冥想的方法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定静会帮助建立觉知,提升对事物以及自我的觉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爱、喜悦、和平。

思想外圈是身份认同及角色扮演。突破身份认同,必须建立觉察能力。放下对身份认同的观念,保持初心,感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的人生潜藏属于自己的人生模式,一直以来的自动化程序。如果想要突破这个程序,做到心想事成。那么,就要找到内心渴望,另加外在努力。不要将担忧挂在心里。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老天的事情谁也无法做主,他人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判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即可。用自己的改变影响他人。

另外,关于孩子的情绪问题,书中有一段说的非常好。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情绪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

我强迫自己看了2遍书本,外加边写边看,相当于看了三遍。虽然这是第一次看这么多遍,但沉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好。全身心投入,每一遍读完有不同的感悟。参透一本书,胜过随便读十本书,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这篇文章总结居多,感悟偏少。但总结的部分我都认同,或许是这本书写的比较直白,把我想说的都表达出来了。剩下的东西需要自己意会,需要在漫漫人生路上一点点解答心中的疑惑。如果你也有一些心理上的疑惑,建议看下,或许会有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下执念,遇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