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片羽 公众号:零售学院派
There are not more stories of retailing,which is a great link between economic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retailing》
说到“零售”,你会想到什么呢?
1960年,Asa Briggs教授在《The history of retailing》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关于“零售”的故事虽不多,但它却是经济史和社会史之间的重要纽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遥远”时代的零售形式和交易规则,了解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洞悉行业发展的本质规律。
“零售”是最古老的贸易方式,最初的贸易可以看作是零售贸易的雏形。从人类发展来看,“零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商夏或更早的远古时代。
最初的贸易活动是零星的、分散的、小批量的。原始社会晚期,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部落。部落里,成年男性一般都是狩猎好手,熟练狩猎技巧让他们不用日日为食物发愁。被“剩下”的食物就形成了原始的“货”,部落间民众的不同需求(如“置换”需求)促使了交易“场”的形成。逐渐地,男女老少分工协作、协同发展,“人货场”紧密相连,这便是“零售”的缩影。
最早的买卖被认为是出现在公元前的7000年的小亚细亚(现在的土耳其)。考古学发现,从当代的土耳其到埃及的地域内存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的7500年)市场的遗址或遗迹。罗马的图拉真(Trajan)广场拥有被认为最早具有店面的商店。在古代希腊-罗马年代,通过商人或货贩的直接销售或易货交易已经很普遍。
当我们将目光转至具有深厚零售历史的中国:商朝始,商人和商业活动逐渐兴起;秦汉以来,便有了在固定场所从事商业活动的坐商,研究发现西汉时期,人们就知道用包装和品牌代表家庭,标注品名和产品质量;唐朝中后期,商业发展繁荣,白天集市贸易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了,本用来规范零售行为而采取的措施——坊市制与宵禁制(夜禁制)开始被打破,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模糊,夜市出现了。夜市让“场”的时间、空间范围被扩大。晚唐诗人王建笔下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便描绘了这样一幅歌舞升平、夜市繁华的景象。
西方世界认为到了宋朝(960年到1127年),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高消费的文化,精英阶层和普通百姓的消费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北宋初年,因“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它便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作为中国的十大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城内更一番特色,货运物流己具雏形,隔壁又是一家香油加工作坊,香油销售形势很好,还有车马运送,并且货源充足,己是初具规模了。”画中景象直观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零售消费的场景。
然而,“零售”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帝制社会的商业活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盐、铁为代表的政治贸易;其次就是民生物品买卖的商贾经营活动。自古“士农工商”的排序对商贾的发展形成了历史性的偏见,“轻视商人”成为了传统的主旋律。人们对“零售”缺乏系统认知和了解,因而难以产生较有影响力的零售商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和延缓了商业的进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随着商品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种类不断增加,消费者需求扩大,交易批量增大,产销矛盾日趋尖锐。仅有的零售贸易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贸易的要求,必须要有新的贸易交易方式的出现。于是零售与批发分化,“零售”成为了专门面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的行业。
破壳而出的“零售”在成长道路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在时代的推动下,又会实现怎样的自我迭代呢?请期待《零售简史》下一篇。 声明:如涉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