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绝对的实干家!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程秉(程德枢)问诸葛亮:“你喜欢大言不惭,其实未必有真正的学问。恐怕为儒者们耻笑吧?”

孔明道:“儒者中有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持正义而厌恶奸邪,其目标是使自己的所为能对自己的时代大有益处,能因之而留名后世。像小人之儒,只会钻研奇技淫巧,专会耍笔头子,年轻时只顾吟诗作赋,年老时只会寻章摘句死钻书本;虽然下笔能洋洋洒洒写出千言万语,其实胸中并无治世经国的策略本领。比如杨雄以擅长作文章扬名于世,却去为篡国的奸臣王莽效力,最终跳楼而死(留下身后骂名),这就是所谓小人之儒;(这样的儒者)就算能每天写出万言的文章,又哪里有什么可取之处呢!”程秉(程德枢)听后无言以对。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是名场面。我们一点点来分析!先说结论,知识和现实是两码事,不要相信自己的任何幻觉!

●首先是第一个概念,什么是真正的有“学问”?“学问”二字意味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换句话说,有学问≈有知识!这是群儒和程秉的观点。

●可诸葛亮的认为的“学问”是什么?是成就!是能忠君爱国,匡扶正义,青史留名,解决问题的成就!

●那问题就变为“知识”和“成就”之间的关系。

●知识和成就的区别是什么?

●知识可以存在于想象之中,但成就只能立于现实之上。有知识并不一定代表有成就,有成就必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这正是诸葛亮和群儒的立足不同。群儒以为的儒者是文采华丽,文章扬名天下的“大知识分子”。可诸葛亮以为的真正的儒者是治国安邦,文韬武略的“实干家”。于小人而言,文章是全部,是展现自己的手段。于君子而言,文章只是工具,是表达自己思想,实现心中抱负的武器!

●有知识是否导致了有成就?

●很显然,成就需要知识。举个例子,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如果不懂水利知识,不明白休养生息这些道理,肯定不会有如此成就。且这些成就是现实的,有据可查的!

●而群儒所误以为的知识和成就划上了等号,这是有了错觉!无论文章写的再好,再如何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没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实践,一切皆是纸上谈兵。

●我们都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按道理说这绝对是揭示客观的知识。但即使背得再滚瓜烂熟也还是不如自己亲自实践参与农耕,体验其中的艰辛来的实在。这是一个道理!

●所以,有知识不等于有成就,只有知识更是不可能有成就!

●如果有知识不是有成就的唯一原因,那有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先回到开头程秉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敢大言不惭的自称管仲、乐毅?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他并非真的想一辈子隐居山野。管仲、乐毅是什么人?管仲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乐毅助燕短时间内以少胜多,灭齐七十城。这二者都是成功帮助诸侯称雄称霸的人。诸葛亮他自认为是有管仲,乐毅的文韬武略,充分证明他有雄心施展抱负,只是渴望贤主的到来。

●你想,诸葛亮未出山前,在卧龙岗躬耕读书就已知道天下大势。为什么?凭空猜的吗?显然不是,他一定是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自己观摩时局总结出来的。他种地,所以知道民生疾苦;他周游,所以制作了地形图;同时也对各行各业、社会心态,人情风物有了自己的观点。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他对他的成就早就做了准备,早就有了实践。他绝对称得上“实干家”!

●有实践→有知识→有成就!也可以这样:有知识→有实践→有成就!总而言之,无实践,无成就!

●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永远记住!不要被知识蒙蔽了双眼。只知道知识,每天只幻想,真的会产生幻觉!且这种问题是自己造成的,而且很严重。群儒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心安,殊不知现实和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实践,无成就!

●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世界!没有事实作为基础的看法永远只能是看法,这看法又怎么会让别人信服?

请永远记住,实践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和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是绝对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