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第17天】《庄子.大宗师》4

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庄子用“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来阐述形和神的关系。死亡是人的形体发生了变化,但形体变化了,心神却没有损伤,生死都只是表面现象,人由生入死,其心神由旧房子搬入新房子。既然如此,人又为什么要留恋生呢?故事中的孔子故意问颜回:“你怎么知道现在说话的人,是醒着,还是在做梦?”世人多把死当做人生的终结,但庄子却不这么看。他提出了个大胆的假设,说不定死才是生,生才是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也可被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人从一个世界,前往另一个世界。

      生、死,都只是一种存在状态。人源自万物,又归于万物,不妨把死亡当成是生命的回归。另一方面,孟孙才的故事又告诉人们,由于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都不同,所以在面对至亲之人的逝世时,各人的表现也不同,有人会激动得大声哭嚎,也有人会平静如水。人们不应用这些来揣度他们对死者感情的深浅。

颜回悟道:

    在道家看来,礼乐是一种形式,是外在的东西,仁义则存在于人的内心,要悟道必须要无限的失去,将限制人精神自由的藩篱一一拆除。颜回悟道的过程即是由外而内逐渐脱离束缚的过程,他先挣脱了外在的礼乐,再让心灵从仁义的桎梏中解放,最后突破了“自我”进入物我不分的境界,与万物同化。而进入这种境界后则可化成任何事物,不受任何拘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组第17天】《庄子.大宗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