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期【课题研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问题设计

                      文/程玲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上了很多遍,无一例外地照搬了教参书上的分析,比如,“百草园的乐趣无穷”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启发式教学理念”与“灌输式教学理念”对比,文章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等等。

      今年再上这一课,我想抛下参考书,素读文本,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恰巧听了姚丹华老师的溯源导读《愚公移山》的教学案例,我颇受启发。

      我想追本溯源,从鲁迅先生写作时复杂的社会大背景和个人艰难的小处境来琢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的取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时回忆童年到青年时期往事的散文集。文章写于1926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用他的话来说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拾这一朵儿时的小花来自赏、自慰、排遣寂寞的”。所以说不管是童年的他还是辗转流徙的他,字里行间都表现了他对生命本真的一种追求。

        百度搜索《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的孤独》(系列小说之十四,纪念母校厦大建校85周年暨鲁迅执教厦大80周年)作者:悠哉,材料如下:

      在这个远离中国文化中心、言语不通、生活极不便利的闽南荒僻海岛上,谁也不需要他昂奋的“呐喊”。至于此刻他的“彷徨”,自然令远在北京的敌手们拍手称快,他身边同事却只是袖手旁观,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神情。无论是鲁迅的“呐喊”抑或“彷徨”,众人一概漠然以对。无论是厦大校方还是他所谓的同事,都是如此。仿佛一位能征惯战的勇士,他手持长戟正思忖着该给哪个敌将以致命一击呢,却蓦然间发现:整个敌阵——连敌将在内——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了,独有他一人屹立于广漠的旷野,孤独且傲岸。
      鲁迅揣着拾来的几片贝壳,缓步回到自己的住所。用过一顿味道寡淡的晚餐(用钢精锅在酒精炉上煮面条,就着牛肉罐头吃),又啖了几颗龙眼,鲁迅操起笔,继续白天没写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作。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他写道,“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
正想往下写“行”呢,蓦然门外走廊上响起沓沓的脚步声,伴着说说笑笑声,紧接着房门上就响起笃笃的敲门声。鲁迅眉头微蹙,暗自喟了一口气,只得搁下笔,将书桌简单收拾了一下,随即起身去开门。他知道这是厦大“泱泱社”的几个文学青年拿着稿子向厦大国学院周树人教授登门请教来了,或者说,请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为他们打杂,帮他们改稿子。
      之所以不断地写信,是因为鲁迅的处境实在是太寂寞。他心头的孤独需要倾诉,他心头的牢骚需要泄发。语言不通、生活不便和信息闭塞且不必说,“惟校长之喜怒是伺”的教授们在散布流言中伤他,校方一次次地催问他的学术计划和年底有何成果发表,徒耗光阴的应酬没完没了:每周四例行的纪念周会,校内校外的演讲,教授恳亲会,给文学青年的打杂,招待马寅初博士的到访,赴南普陀寺会见太虚法师,言语无趣的同事们随时推门而入找他闲扯无聊的话题……这些都在蚕食着他盛年的生命,让他感觉烦不胜烦。光阴似箭,他已经四十六岁,这种无谓的消耗,今后再不能做了。

      那么,有着无穷乐趣、自由自在、童年的百草园;启蒙了心智,记录了少年同窗美好往事的三味书屋,无疑就是一朵清香淡雅的花,慰藉着先生备受煎熬的灵魂。

        由此,设计了第一个主问题:

      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他“乐”在百草园里做什么?你最爱在百草园里做什么?用一个字形容“三味书屋”,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做了些什么?你想在“三味书屋”里做什么?

      带给他温暖和慰藉的还有生命中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追溯《朝花夕拾》,《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四次写到地位卑微的长妈妈。追溯鲁迅先生与寿镜吾先生的师生深情。追溯《故乡》里那个少年英雄闰土身后的未露面的父亲……

      大字不识一个的长妈妈不仅费尽心思帮他买《山海经》,还会绘声绘色地讲长毛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质朴和蔼的闰土的父亲教他捕鸟的经验;极质朴、方正、博学的寿老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严而有爱的老先生令人感动!

      第二个主问题: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寿镜吾先生分别从不同方面充当了鲁迅的老师的角色,鲁迅从他们那儿学到了些什么?

      长妈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教给了他最朴实的生活之理,让他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染;闰土的父亲开阔了他的眼界,让这个生活在四角大院里的没落的地主家庭的孩子看到了大自然的精彩;寿先生,不仅教给了他知识,生活上给予帮助,还身体力行影响了鲁迅的德行,先生开明、宽容、严慈相济、有着真正的教育理想和情怀……鲁迅写此文时,先生77岁,健在人世,他们师生二人一直有书信往来,感情甚笃。

      追溯温儒敏先生对此书的评价:“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流淌着快乐、温情,也蕴藏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追溯少年鲁迅的家道中落:少年鲁迅的无忧无虑只是短暂的,所以分外珍贵。祖父下牢狱,父亲得重病,小小的鲁迅整日穿梭在药店和当铺之间,他最宝贵的画本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典当了,老房子也卖了……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角色交织在一起……

      第三个主问题:快乐、调皮、聪慧的小鲁迅形象跃然纸上,但你读出了小小少年也有烦恼吗?中年鲁迅在回忆童年、少年的这些往事时,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你可懂?

      三个主问题从回忆百草园、三味书屋快乐无忧的玩乐和学习生活,到怀念三位带给他影响、温暖慰藉的普通人,再到快乐与悲怆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实现了景、事、人、情的融合学习,可以说课堂的推进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用姚丹华老师的溯源导读法解读文本,我认为基本不会偏离文本主题,基本不会曲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242期【课题研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