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juejin.cn/post/6844903987670417422
前言
打开浏览器从输入网址到网页呈现在大家面前,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历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先给大家来张总体流程图,具体步骤请看下文分解!写文章不易,请多多支持与关注!
总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DNS 解析:将域名解析成 IP 地址
TCP 连接:TCP 三次握手
发送 HTTP 请求
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 HTTP 报文
浏览器解析渲染页面
断开连接:TCP 四次挥手
具体过程
URL 到底是啥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用于定位互联网上资源,俗称网址。 比如http://www.w3school.com.cn/html/index.asp,遵守以下的语法规则:
scheme://host.domain:port/path/filename各部分解释如下:
scheme:定义因特网服务的类型。常见的协议有 http、https、ftp、file,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http,而 https 则是进行加密的网络传输。
host:定义域主机(http 的默认主机是 www)
domain:定义因特网域名,比如 w3school.com.cn
port:定义主机上的端口号(http 的默认端口号是 80)
path:定义服务器上的路径(如果省略,则文档必须位于网站的根目录中)
filename:定义文档/资源的名称
域名解析(DNS)
在浏览器输入网址后,首先要经过域名解析,因为浏览器并不能直接通过域名找到对应的服务器,而是要通过 IP 地址。大家这里或许会有个疑问----计算机既可以被赋予 IP 地址,也可以被赋予主机名和域名。比如www.hackr.jp。那怎么不一开始就赋予个 IP 地址?这样就可以省去解析麻烦。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 IP 地址
IP 地址
IP 地址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是 IP Address 的缩写。IP 地址是 IP 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IP 地址是一个 32 位的二进制数,比如 127.0.0.1 为本机 IP。域名就相当于 IP 地址乔装打扮的伪装者,带着一副面具。它的作用就是便于记忆和沟通的一组服务器的地址。用户通常使用主机名或域名来访问对方的计算机,而不是直接通过 IP 地址访问。因为与 IP 地址的一组纯数字相比,用字母配合数字的表示形式来指定计算机名更符合人类的记忆习惯。但要让计算机去理解名称,相对而言就变得困难了。因为计算机更擅长处理一长串数字。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DNS 服务应运而生。
什么是域名解析
DNS 协议提供通过域名查找 IP 地址,或逆向从 IP 地址反查域名的服务。DNS 是一个网络服务器,我们的域名解析简单来说就是在 DNS 上记录一条信息记录。
例如 baidu.com220.114.23.56(服务器外网IP地址)80(服务器端口号)复制代码
域名解析过程
上述图片是查找www.google.com的IP地址过程。
首先在本地域名服务器中查询IP地址,如果没有找到的情况下,本地域名服务器会向根域名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如果根域名服务器也不存在该域名时,本地域名会向com顶级域名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依次类推下去。直到最后本地域名服务器得到google的IP地址并把它缓存到本地,供下次查询使用。从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网址的解析是一个从右向左的过程:com -> google.com -> www.google.com。但是你是否发现少了点什么,根域名服务器的解析过程呢?事实上,真正的网址是www.google.com.,并不是我多打了一个.,这个.对应的就是根域名服务器,默认情况下所有的网址的最后一位都是.,既然是默认情况下,为了方便用户,通常都会省略,浏览器在请求DNS的时候会自动加上,所有网址真正的解析过程为:. -> .com -> google.com. -> www.google.com.。
DNS优化
了解了DNS的过程,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上文中请求到google的IP地址时,经历了8个步骤,这个过程中存在多个请求(同时存在UDP和TCP请求,为什么有两种请求方式,请自行查找)。如果每次都经过这么多步骤,是否太耗时间?如何减少该过程的步骤呢?那就是DNS缓存。
DNS缓存
DNS存在着多级缓存,从离浏览器的距离排序的话,有以下几种:浏览器缓存,操作系统缓存,路由器缓存,ISP服务器缓存,根域名服务器缓存,顶级域名服务器缓存,主域名服务器缓存。
浏览器缓存:浏览器会按照一定的频率缓存 DNS 记录。
操作系统缓存:如果浏览器缓存中找不到需要的 DNS 记录,那就去操作系统中找。
路由器缓存:路由器也有 DNS 缓存。
ISP服务器缓存:ISP 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简称,ISP 有专门的 DNS 服务器应对 DNS 查询请求。
根域名服务器缓存:ISP 的 DNS 服务器还找不到的话,它就会向根域名服务器发出请求,进行递归查询(DNS 服务器先问根域名服务器.com 域名服务器的 IP 地址,然后再问.baidu 域名服务器,依次类推)
在你的chrome浏览器中输入chrome://net-internals/#dns,你可以看到chrome浏览器的DNS缓存。
操作系统缓存主要存在/etc/hosts(Linux系统)中
DNS负载均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
DNS返回的IP地址是否每次都一样?如果每次都一样是否说明你请求的资源都位于同一台机器上面,那么这台机器需要多高的性能和储存才能满足亿万请求呢?其实真实的互联网世界背后存在成千上百台服务器,大型的网站甚至更多。但是在用户的眼中,它需要的只是处理他的请求,哪台机器处理请求并不重要。DNS可以返回一个合适的机器的IP给用户,例如可以根据每台机器的负载量,该机器离用户地理位置的距离等等,这种过程就是DNS负载均衡,又叫做DNS重定向。大家耳熟能详的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就是利用DNS的重定向技术,DNS服务器会返回一个跟用户最接近的点的IP地址给用户,CDN节点的服务器负责响应用户的请求,提供所需的内容。
小结
浏览器通过向 DNS 服务器发送域名,DNS 服务器查询到与域名相对应的 IP 地址,然后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再将 IP 地址打在协议上,同时请求参数也会在协议搭载,然后一并发送给对应的服务器。接下来介绍向服务器发送 HTTP 请求阶段,HTTP 请求分为三个部分:TCP 三次握手、http 请求响应信息、关闭 TCP 连接。
TCP 三次握手
在客户端发送数据之前会发起 TCP 三次握手用以同步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序列号和确认号,并交换 TCP 窗口大小信息。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如下:
客户端发送一个带 SYN=1,Seq=X 的数据包到服务器端口(第一次握手,由浏览器发起,告诉服务器我要发送请求了)
服务器发回一个带 SYN=1, ACK=X+1, Seq=Y 的响应包以示传达确认信息(第二次握手,由服务器发起,告诉浏览器我准备接受了,你赶紧发送吧)
客户端再回传一个带 ACK=Y+1, Seq=Z 的数据包,代表“握手结束”(第三次握手,由浏览器发送,告诉服务器,我马上就发了,准备接受吧)
为啥需要三次握手
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发送 HTTP 请求
TCP 三次握手结束后,开始发送 HTTP 请求报文。
其实这部分又可以称为前端工程师眼中的HTTP,它主要发生在客户端。发送HTTP请求的过程就是构建HTTP请求报文并通过TCP协议发送到服务器指定端口(HTTP协议80/8080, HTTPS协议443)。
请求报文由请求行(request line)、请求头(header)、请求空行(blank line)、请求体四个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请求行包含请求方法、URL、协议版本请求方法包含 8 种:GET、POST、PUT、DELETE、CONNECT、HEAD、OPTIONS、TRACE
URL 即请求地址,由 <协议>://<主机>:<端口>/<路径>?<参数> 组成
协议版本即 http 版本号
POST /chapter17/user.html HTTP/1.1
以上代码中“POST”代表请求方法,“/chapter17/user.html”表示 URL,“HTTP/1.1”代表协议和协议的版本。现在比较流行的是 Http1.1 版本
请求头包含请求的附加信息,由关键字/值对组成,每行一对,关键字和值用英文冒号“:”分隔。
请求头部通知服务器有关于客户端请求的信息。它包含许多有关的客户端环境和请求正文的有用信息。其中比如:Host,表示主机名,虚拟主机;Connection,HTTP/1.1 增加的,使用 keepalive,即持久连接,一个连接可以发多个请求;User-Agent,请求发出者,兼容性以及定制化需求。
请求报头允许客户端向服务器传递请求的附加信息和客户端自身的信息。PS: 客户端不一定特指浏览器,有时候也可使用Linux下的CURL命令以及HTTP客户端测试工具等。常见的请求报头有: Accept, Accept-Charset, Accept-Encoding, Accept-Language, Content-Type, Authorization, Cookie, User-Agent等。上图是使用Chrome开发者工具截取的对百度的HTTP请求以及响应报文,从图中可以看出,请求报头中使用了Accept, Accept-Encoding, Accept-Language, Cache-Control, Connection, Cookie等字段。Accept用于指定客户端用于接受哪些类型的信息,Accept-Encoding与Accept类似,它用于指定接受的编码方式。Connection设置为Keep-alive用于告诉客户端本次HTTP请求结束之后并不需要关闭TCP连接,这样可以使下次HTTP请求使用相同的TCP通道,节省TCP连接建立的时间。
请求体,可以承载多个请求参数的数据,包含回车符、换行符和请求数据,并不是所有请求都具有请求数据。
当使用POST, PUT等方法时,通常需要客户端向服务器传递数据。这些数据就储存在请求正文中。在请求头中有一些与请求正文相关的信息,例如: 现在的Web应用通常采用Rest架构,请求的数据格式一般为json。这时就需要设置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上面代码,承载着 name、password、realName 三个请求参数。
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 HTTP 报文
服务器
服务器是网络环境中的高性能计算机,它侦听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客户机)提交的服务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网页服务、文件下载服务、邮件服务、视频服务。而客户端主要的功能是浏览网页、看视频、听音乐等等,两者截然不同。 每台服务器上都会安装处理请求的应用——web server。常见的 web server 产品有 apache、nginx、IIS 或 Lighttpd 等。web server 担任管控的角色,对于不同用户发送的请求,会结合配置文件,把不同请求委托给服务器上处理相应请求的程序进行处理(例如 CGI 脚本,JSP 脚本,servlets,ASP 脚本,服务器端 JavaScript,或者一些其它的服务器端技术等),然后返回后台程序处理产生的结果作为响应。MVC 后台处理阶段
后台开发现在有很多框架,但大部分都还是按照 MVC 设计模式进行搭建的。 MVC 是一个设计模式,将应用程序分成三个核心部件:模型(model)-- 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它们各自处理自己的任务,实现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分离。视图(view)
它是提供给用户的操作界面,是程序的外壳。
模型(model)
模型主要负责数据交互。在 MVC 的三个部件中,模型拥有最多的处理任务。一个模型能为多个视图提供数据。
控制器(controller)
它负责根据用户从"视图层"输入的指令,选取"模型层"中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产生最终结果。控制器属于管理者角色,从视图接收请求并决定调用哪个模型构件去处理请求,然后再确定用哪个视图来显示模型处理返回的数据。这三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又是互相独立的,每一层内部的变化不影响其他层。每一层都对外提供接口(Interface),供上面一层调用。至于这一阶段发生什么?简而言之,首先浏览器发送过来的请求先经过控制器,控制器进行逻辑处理和请求分发,接着会调用模型,这一阶段模型会获取 redis db 以及 MySQL 的数据,获取数据后将渲染好的页面,响应信息会以响应报文的形式返回给客户端,最后浏览器通过渲染引擎将网页呈现在用户面前。
http 响应报文
自然而然这部分对应的就是后端工程师眼中的HTTP。后端从在固定的端口接收到TCP报文开始,这一部分对应于编程语言中的socket。它会对TCP连接进行处理,对HTTP协议进行解析,并按照报文格式进一步封装成HTTP Request对象,供上层使用。这一部分工作一般是由Web服务器去进行,我使用过的Web服务器有Tomcat, Jetty和Netty等等。
响应报文由响应行(request line)、响应头部(header)、响应主体三个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响应行包含:协议版本,状态码,状态码描述
http状态码
分类分类描述
1**信息,服务器收到请求,需要请求者继续执行操作
2**成功,操作被成功接收并处理
3**重定向,需要进一步的操作以完成请求
4**客户端错误,请求包含语法错误或无法完成请求
5**服务器错误,服务器在处理请求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响应头部包含响应报文的附加信息,由 名/值 对组成
常见的响应报头字段有: Server, Connection...。
响应主体包含回车符、换行符和响应返回数据,并不是所有响应报文都有响应数据
服务器返回给浏览器的文本信息,通常HTML, CSS, JS, 图片等文件就放在这一部分。
浏览器解析渲染页面
浏览器拿到index.html文件后,就开始解析其中的html代码,遇到js/css/image等静态资源时,就向服务器端去请求下载(会使用多线程下载,每个浏览器的线程数不一样),这个时候就用上keep-alive特性了,建立一次HTTP连接,可以请求多个资源,下载资源的顺序就是按照代码里的顺序,但是由于每个资源大小不一样,而浏览器又多线程请求请求资源,所以显示的顺序并不一定是代码里面的顺序。
如遇到图像,iconfont,JS等的请求时,由于请求过程是异步的,并不会影响HTML文档进行加载,但是当文档加载过程中遇到JS文件,HTML文档会挂起渲染过程,不仅要等到文档中JS文件加载完毕还要等待解析执行完毕,才会继续HTML的渲染过程。原因是因为JS有可能修改DOM结构,这就意味着JS执行完成前,后续所有资源的下载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是JS阻塞后续资源下载的根本原因。CSS文件的加载不影响JS文件的加载,但是却影响JS文件的执行。JS代码执行前浏览器必须保证CSS文件已经下载并加载完毕。
浏览器在请求静态资源时(在未过期的情况下),向服务器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询问自从上一次修改时间到现在有没有对资源进行修改),如果服务器端返回304状态码(告诉浏览器服务器端没有修改),那么浏览器会直接读取本地的该资源的缓存文件。
接下来看一下浏览器渲染页面的过程,如下图:浏览器解析渲染页面分为一下五个步骤:
根据 HTML 解析出 DOM 树
根据 CSS 解析生成 CSS 规则树
结合 DOM 树和 CSS 规则树,生成渲染树
根据渲染树计算每一个节点的信息
根据计算好的信息绘制页面
浏览器是一个边解析边渲染的过程。首先浏览器解析HTML文件构建DOM树,然后解析CSS文件构建渲染树,等到渲染树构建完成后,浏览器开始布局渲染树并将其绘制到屏幕上。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到两个概念: reflow(回流)和repain(重绘)。DOM节点中的各个元素都是以盒模型的形式存在,这些都需要浏览器去计算其位置和大小等,这个过程称为relow;当盒模型的位置,大小以及其他属性,如颜色,字体,等确定下来之后,浏览器便开始绘制内容,这个过程称为repain。页面在首次加载时必然会经历reflow和repain。reflow和repain过程是非常消耗性能的,尤其是在移动设备上,它会破坏用户体验,有时会造成页面卡顿。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少的减少reflow和repain。
根据 HTML 解析 DOM 树
根据 HTML 的内容,将标签按照结构解析成为 DOM 树,DOM 树解析的过程是一个深度优先遍历。即先构建当前节点的所有子节点,再构建下一个兄弟节点。
在读取 HTML 文档,构建 DOM 树的过程中,若遇到 script 标签,则 DOM 树的构建会暂停,直至脚本执行完毕。
根据 CSS 解析生成 CSS 规则树
解析 CSS 规则树时 js 执行将暂停,直至 CSS 规则树就绪。
浏览器在 CSS 规则树生成之前不会进行渲染。
结合 DOM 树和 CSS 规则树,生成渲染树
DOM 树和 CSS 规则树全部准备好了以后,浏览器才会开始构建渲染树。
精简 CSS 并可以加快 CSS 规则树的构建,从而加快页面相应速度。
根据渲染树计算每一个节点的信息(布局)
布局:通过渲染树中渲染对象的信息,计算出每一个渲染对象的位置和尺寸
回流:在布局完成后,发现了某个部分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布局,那就需要倒回去重新渲染。
根据计算好的信息绘制页面
绘制阶段,系统会遍历呈现树,并调用呈现器的“paint”方法,将呈现器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重绘:某个元素的背景颜色,文字颜色等,不影响元素周围或内部布局的属性,将只会引起浏览器的重绘。
回流:某个元素的尺寸发生了变化,则需重新计算渲染树,重新渲染。
详细的浏览器原理:请戳这里
断开连接
当数据传送完毕,需要断开 tcp 连接,此时发起 tcp 四次挥手。
发起方向被动方发送报文,Fin、Ack、Seq,表示已经没有数据传输了。并进入 FIN_WAIT_1 状态。(第一次挥手:由浏览器发起的,发送给服务器,我请求报文发送完了,你准备关闭吧)
被动方发送报文,Ack、Seq,表示同意关闭请求。此时主机发起方进入 FIN_WAIT_2 状态。(第二次挥手:由服务器发起的,告诉浏览器,我请求报文接受完了,我准备关闭了,你也准备吧)
被动方向发起方发送报文段,Fin、Ack、Seq,请求关闭连接。并进入 LAST_ACK 状态。(第三次挥手:由服务器发起,告诉浏览器,我响应报文发送完了,你准备关闭吧)
发起方向被动方发送报文段,Ack、Seq。然后进入等待 TIME_WAIT 状态。被动方收到发起方的报文段以后关闭连接。发起方等待一定时间未收到回复,则正常关闭。(第四次挥手:由浏览器发起,告诉服务器,我响应报文接受完了,我准备关闭了,你也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