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241—250 作者 向明

241

中国人搞庆典为何喜欢敲锣打鼓?从“喜”字来源看,其见于殷代的卜辞。据《说文解字》载:“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其字形的上半部,象征着大鼓放在台上;下边的“口”字,意味着人们听到鼓声,开口喜笑。亦即,鼓在台上,咚咚响,开口笑。

242

乐府古辞《悲歌行》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钱钟书在《诗可以怨》中说:“‘长歌当哭是常用的词句;但是相应的‘长歌当笑’那类说法却不经见”。其实,人类笑声的特点就是一系列短促的音节,是怎么也长不起来的。

243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艺术》书中,列举了不少神品级的俳句,用来比喻禅的意境。如“冬日的荒凉,在一个一色的世界中,只有风声。”“一片落叶,复归旧枝——蝴蝶。”“一扇柴门,以这只蜗牛当锁。”“纷纷然,叶落在叶上,雨打在雨上。”“一丛夏木,一隙海洋,一面苍白的暮月。”

244

真知灼见只在“对路”时,才会变成真理。如“命运是一个女人”之说,见载于意大利人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原话是:“据我个人之见,人与其谨慎,毋宁行险,因为命运是一个女人。……她宁愿为行险激动者所制,却不愿为行事冷静者所役。”故有勇气之人,不妨一试。但成不成功,仍有赖于机缘巧合。

245

习惯于传统媒体的人多半是反对新兴媒体的。《蜂群的智慧》一书作者拉尼尔就认为:“我们的心灵正在受到网络工具的奴役,这些工具正在训练我们以反人性的方式思考。”本人曾在《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报上发表过鼓吹网络的专栏文章,然而最初,我发表在《今晚报》上文章,也明确反对过智能手机。

246

日本有一樱花诗曰:“遍野春意浓,乘兴去观樱。遍地落花雪,不舍举步行。”真切描述了诗人面对落英满地的情思。林黛玉葬花吟》:“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也是一副不忍踏花的心声。诗人不敢踏花,牲畜就另当别论了。宋徽宗喜欢绘画,他廷试画家时就专门出过一道题:“踏花归去马蹄香”。

247

热闹与宁静的状态都是人所需要的,它们既会吵死你,也会让人“安静死了”。《纽约时报》书评载文:“人们既渴望庙宇、洞穴和图书馆中的安静,也渴望赌场、狂欢节和赛车场的喧闹。”但“安静的事物和人被认为非常高贵,我们默不做声地从事的活动显得非常庄重:阅读、祈祷……我们把喧嚣等同于暴力。”

248

本人曾将英国人佩特的一句话,引用到自己第一本诗集的自序中,即“我们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有我们了。”这是时间如流水之外又一生动的说法。佩特接着说:“有的人把这段时间没精打采地花费掉了;有的人把它花费在热烈的情感中;最聪明的人,把它花费在艺术和诗歌上……”

249

真正的出家和尚一般晚上只睡4小时,早上4点便起床念经,所以容易打瞌睡。据《徒然草》一书记载:“有人问法然上人:‘念经的时候容易瞌睡,感觉自己修行之心并不坚定,如何才能消除此障呢?’上人答曰:‘请在醒着的时候念佛。’真是妙极。”缘何妙极?就因人没睡醒,心中无佛,这是念经而非念佛。

250

日本人引用中国“墨子悲丝”“杨朱泣岐”的典故,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移情别恋,堪称精到、有力而别致。《徒然草》曰:“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以前的恋人,还记得她情深意切的话,但人已离我而去,形同路人,此种生离之痛,有甚于死别也,故见到染丝,有人会伤心;而对岔路,有人会悲泣。”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书话1018》241—250 作者 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