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之喝粘粥

      玉米是北方常见作物,也是家乡经常种植的一种粮食。有的地方叫苞谷,有的地方叫玉蜀,家乡的叫法就比较粗暴直接:棒子。

      家乡的玉米不是白色的黏玉米,就是那种金黄色的笨玉米。

      玉米生长期喜欢通风,所以需要披几次玉米叶,披下来的叶子带回家可以喂牲口。这个活儿倒不是特别累,但也不太好受。一个是热,你想啊,肯定是密不通风了才会去披叶子,玉米都一人多高,青纱帐嘛,在里面钻来钻去,能舒服吗?再一个玉米叶子看上来绿绿的很喜人,其实上面很多绒毛,走过就会划胳膊和脸,不多会就给划的一道道儿的,加上出汗,那可真是杀得慌(字典:杀,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穿上长袖吧,更热。

      十一过后,有些长得比较性急的棒子就可以掰来吃了。记得小时给家里养的羊拔草——放学后也要去拔一些。有时路过别人家的玉米地,四顾无人,就会溜进去掰几个。不过俗话说的好,做贼心虚,匆匆掰下,不及细选,往往不够饱满,吃不到几颗玉米粒。

      自己家的,当然就从容多了,选那饱满多籽的(家乡叫诚实的,这形容词很贴切…),到家放到做完饭还有红炭和热灰的大锅头灶里,埋上,过一大会儿功夫就可以吃了,焦黄、喷香,吃得满嘴黑。如果做饭时一起蒸上,吃起来细嫩清甜,甜过于香。

      有的玉米植株上不结玉米,大人不开心,小朋友高兴了,因为这种玉米的杆往往很甜,一脚踹倒,剥了叶子和外皮,吃起来甜而多汁,算是甘蔗的良好替代品。

      几阵秋风过后,玉米叶子黄了,纷纷垂下,感觉玉米地里舒朗了很多,只剩下挺立的玉米穗子,仿佛在邀请人们前去采摘。

      陌上人喧包谷熟,村边烟散柿林黄。采摘也叫掰(家乡念“北”)棒子。拉了地排车,带上麻袋、兜子,掰了多半袋就扛到地头,倒入麻袋, 一天辛苦下来,满满几大车棒子运回家。如果天气好的话,赶紧晾晒。玉米秋成晒满场,斜阳影里袅微香。如果留着卖,就装袋收起来放好,如果想多卖点钱,那就自行脱粒。

      玉米晒差不多了,大人小孩起上阵,一人发一根改锥,地上铺好大包袱,用改锥一行行的把玉米粒给锥下来,这可是个辛苦活儿,一开始不觉得如何,到后来,手都酸了,握改锥的手也麻木了。这活得持续几天。小朋友的手总得有一个礼拜才能缓过来。后来想想,一斤里多卖几分钱,不就是这点力气的钱嘛!

      不管什么时候卖吧,总得挑些好的留着自己吃。晒好的玉米粒,找个推磨的地方磨成棒子面儿,这可是当年的新棒子。怎么吃都好吃。

      蒸窝头。家乡人蒸窝头一般喜欢掺点儿黄豆面儿,这样吃起来更软更香。尤其是刚出锅的窝头,色泽金黄、口感绵软,吃着有田野的清香。后来游历外地,发现河北大城的窝头还掺小米面儿,更好吃了,那还是进过宫的贡品呢。

      贴饼子。圆圆扁扁的玉米面饼子,用手拍在用柴火烧的滚烫的大锅侧面上,大火烧好,用铲子把饼子抢下来,嘿,底下是金黄发焦的锅巴,相当于现在西餐里的墨西哥烤玉米饼了,那是小朋友的最爱。饼子绵软、锅巴焦脆,上面还带妈妈的手印儿。

      馇(音插)粘粥。家乡管玉米面粥叫粘粥,因做法不同于小米粥,故用馇字。玉米面加入适量凉水拌匀,成为较稠的糊糊,倒入锅里烧开的滚水中,烧火的同时,还要不时搅拌防止粘锅,一段时间后就馇好了。新玉米做的粥,味道清甜、口感细腻,完全没有粗粮的粗砺口感。内行的人,是一手托碗,转着圈儿喝的,另只手也不闲着,夹点儿桌上的咸胡萝卜丝或者豆豉咸菜,呼呼呼,几碗下肚,暖胃暖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纪事之喝粘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