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之重

仿佛一切都不好,没有谁理解我;

周围是暗沉沉的,似下雨的天;

一点都不快乐,什么事都没有兴趣;

真想一死了之,从此再无烦恼............

这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描述。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国有5400万患者,相当于100个人里至少有3个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及相关自杀率也居高不下。

相比于其他慢性疾病,抑郁症的就诊率和治疗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只有不到10%的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会接受抗抑郁治疗或服用药物。那么心理治疗的可能就少之更少了,这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错过最佳疗愈时期,后续治疗也会陷入被动。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案例一:2016年9月16日晚,乔任梁因抑郁症在上海家中去世,年仅28岁。娱乐界明星们生活在群众的视线下,统统举动都会被缩小。压力宏大,心思承受能力要强于凡人。而乔任梁没有顶住这样的压力。

案例二:2003年4月1日,亚洲演艺界顶级巨星张国荣在香港逝世,终年46岁。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整个华人社会。张国荣的死因成谜,外界一时间八卦揣测众说纷纭。张国荣的大姐张绿萍证实其死亡真相是抑郁症病发。

案例三:李某,小敏(化名),女,某中专院校,一个活泼开朗、能言善辩的女孩子。

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父母都是自主创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很小被送到乡下的外婆家抚养,直到上中学时外婆病逝,才回到城里和父母生活。父母是因为从小没能很好的照顾她,感到有点愧疚,回到家后,更是受到父母的格外呵护,享受着“小公主”般的感觉。由于父母的疏于管教,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初中毕业,进去某中专院校。

中专第一年时,参加了学校和系上的各类学生干部、干事的竞选,结果都失败了。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一向好胜的她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由于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寝室里好与人争执,又很少忍让。长此以往,寝室的同学都不敢“惹”她了,人际关系也开始出现了危机,总怀疑别人在议论她,对每个室友都充满了敌意。每次看到别人高兴地在一起玩或学习时,内心充满了孤独感;晚上常常做恶梦,睡眠出现问题,精神状态不佳;没有胃口,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最终变成了同学中的“另类”。她很痛苦,也努力尝试过改变自己,但坚持不下来。精神萎靡,对生活缺乏热情,自我否定。

长期的情绪障碍很容易影响自身健康和人际关系,会加重抑郁症的治疗难度,或者引发更多情绪心理障碍。

抑郁症像一张无形的网,从一个点慢慢延伸直到吞噬患者的身体知觉以及全部精神世界。

究竟我们该如何面对抑郁症,抑郁症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

人与生俱来的三个本能属性:性、攻击性、全能自恋。特别是攻击性,它就是生命力。攻击性一旦不能很好的表达,转而就会攻击自己。也是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攻击性,就是带着主体感展开你的生命,要从一生的尺度来看这一点。

这里细化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六点:

1、 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2、 对前途悲观失望

3、 无助感

4、 感到精神疲惫

5、 自我评价下降

6、 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如果上述至少核心症状2条,细化抑郁表现2条(持续发作持续至少2周),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我们为什么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导致,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

1、 对自已要求严格

   

凡事追求完美,自我目标设计较高,旦无法完成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内心失落,自已责备。

    无法很好的接纳自己。

2、 性格悲观

    患有抑郁症者多半性格极敏感,对他人的喜、怒感受易于捕捉。并有敏睿的洞察力,易看透事物本质。所以更易悲观。

3、 自尊心强,工作压力大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人心态好能很好的转换,越是自尊心强的人越容易抑郁。特别是工作不顺,压力大,且又不会自我调整更容易患得患失。

4、 自我孤独

  孤独感是非常可怕的感觉,无助而无奈。甚至找不出存在的必要。一切象在空茫之中,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不与人交流,不愿沟通,觉得自已什么都不好,不值得爱。对外界失去了信心。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日本有个心理疗法叫森田疗法,他自己早年曾患有严重神经症,但是恰巧通过一些巧合事件走出了这个漩涡。

那么他主张的一个思想就是要不问症状的接纳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他认为我们神经症患者平时太敏感,对待症状往往过分关注。而过分关注会放大症状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加重自己的痛苦体验,所以森田博士主张对症状更多的要学会开放心态,尽量和症状共存。这样的话自己慢慢就可以真正的接纳症状,症状对你的影响也不会过分强烈了。

药物治疗

上述提到了抑郁症成因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生理因素,也就是脑神经递质。所以药物治疗尤其关键。

运动

运动对于康复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运动的功效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其本身就是治疗。运动到一定程度,大脑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近似于神经递质。通过运动来治疗抑郁,不仅仅是励志,而确实有着生物学的依据。

抑郁症没来之前,注重内心成长建设;抑郁症来了,我们也别怕它,积极治疗,勇敢面对;抑郁症走了,我们更加要勇敢面对生活,多多重视身心健康防止复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承受之重)